城隍,从我国先民的原始信仰发展到后来的宗教信仰,源发于古代的农耕社会。城隍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上的一个符号。
古时人们认为与生活、生产、庄稼收成的丰歉、疾病、灾害等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灵在操控。在“万物皆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的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形成了原始的信仰,城隍便是先民们原始信仰的自然神之
一、城隍庙与城隍文化的形成
所谓“城隍”,据《辞海》城隍条目解释:“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城”原指修城池筑起的城墙,而“隍”是指修城池城墙时取土挖的护城壕,城隍神也就是一个城池的守护神。
据史料记载,自周朝开始,每到秋收后,人们总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来感恩大自然神对他们的恩赐。三国时,人们祭祀活动的内容日渐丰富,祭祀活动要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于是民间开始兴建城隍庙或城隍祠。到了明代,朱元璋对城隍神大感兴趣,因为早年家贫,他是生在土地庙里的,故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格外敬重。在明洪武二年,他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城隍神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自此,城隍在明朝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再是一尊神明,城隍神也成为帝王册封忠烈英贤之士的一种褒奖神职,成为冥界掌管阳界的阴司长官。城隍神为冥界的一城之主,不仅能护国保邦,剪恶除凶,还能掌控风云雷雨、瘟疫灾害,佑民平安及生育。
城隍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没有城市,便没有城隍。城隍庙的兴建,凡有城池者,必建城隍庙,让城隍神来守护、管理这座城池,故而城隍庙便成为民间祭祀城隍神的主要活动场所。自此,全国各地县城以上都兴建起了城隍庙。并依照阳间的衙门来建,里面设置等级分明,城隍爷为主神,还有佑神、隶役等,形成一套完整的阴间官吏系统。各地的城隍神只有在历史上有功于国、有德于乡、有利于民的英烈贤能之士,才有资格被封为级别不同的城隍神,并建祠立庙予以纪念。所以城隍是神,也是人。因为是神,所以能显灵佑民,护城兴市;因为是人,所以有名有姓,有骨气,有风节。城隍之身既有萃天地英灵之气的“自然神”,更多的则是人格化的“社会神”。
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多个朝代作为京都的特殊地位,也自然成为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早在汉代汉王因纪信诳楚救汉有功,封纪信为“辅德王”、“都城隍”,并赐黄袍加身,为十三省总城隍神。这是城隍由自然神转化为社会神过程中最早人格化城隍神的记载,见《史记·项羽本记》。
随着城隍在民间的影响,儒、释、道三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唐末杜光庭编撰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故而城隍信仰、城隍民俗文化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儒家提倡忠孝节义,城隍神大多加封的是忠孝国家、保护人民的英烈之士;释家倡导因果报应,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六道轮回之说。善恶有报,行善就是积德,做恶必将自毙。道家倡导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以天人合一之理念告诫世人兴天之道、执天之行,将遵循自然界规律作为行动之准则,以实现天、地、人之大和谐。在三教合一观念支配下的城隍,自然就有了儒家思想、释家和道家的特点。因此,城隍具有护国保民、祛灾除患、主理冥籍、惩恶佑善等功能,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隍文化。
据有关资料统计,到了明代,全国有城隍庙祠共1472座之多,当时每一个县城至少有一座城隍庙,城隍也被列入国家祭祀范围。
二、城隍庙匾额楹联文化
在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内,都挂有匾额和楹联,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有些内容基本相同,如“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明镜高悬”、“明察秋毫”、“公正廉明”等匾额;一派庄严肃穆气氛。此外,有的城隍庙里还有大量碑石刻、楹联等,这些文化古迹都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城隍庙中的楹联,作为城隍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有警示、教化作用,大多数城隍庙都有通用联,如“但得回头便是岸,何须到此悟前非?”、“阳报阴报迟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鬼神知谁谓无知”,告诫人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哲理。“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必灭”;“天网恢恢善恶两途终有报,冥刑赫赫阴阳一理总无差”,意在规劝世人善恶有报,只是时间未到。
有些城隍庙的楹联假托城隍神之口以醒世警人,如“这条路谁人不走,那件事劝你莫为”、“你哄你我不哄你,人亏人天岂亏人”;“要作好人自古忠臣孝子都有善报,要做坏事请看大奸巨恶怎样收场”,让人们从中可领悟到作人做事的道理与法则。还有如:“牢狱初开人网漏天网不漏,肺肝如见阳律饶阴律不饶”;“阳间有钱赎汝罪,地狱无门躲我刑”;“祸福无门为人自召,赏罚一定是吾所操”等楹联,更像是城隍神面对世间丑恶现象的一声断喝。
三、城隆民俗文化与城隍庙会
随着历代帝王对城隍的重视,民间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崇拜城隍神的礼仪和祭祀日,如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去城隍庙进香朝拜;每年的春秋两季祭祀风云雷雨神,首要请城隍神配享;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都要在城隍庙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而最主要的祭祀活动则是城隍神诞辰日。就全国大多数城隍庙的祭祀活动来说,城隍诞辰日祭祀是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了,最早被汉王封为都城隍神的纪信,圣诞日是农历的二月初八,每年的二月初八都要在都城隍庙举行祭祀,后遂成为庙会。各城隍庙城隍神的圣诞日也不尽相同,但大多集中在农历四月至五月,因为在明代都城隍神的诞辰日是农历五月十一,有些城隍庙此前尚无城隍神的诞辰日,便沿用了这一诞辰日。另外,自明代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神,对有功于国于民的英烈功臣,故后加封为各地的城隍神,所建祠立庙予以纪念。所以,有些地方城隍神有名有姓,并将他们的生辰日或亡故日作为供奉之日进行祭祀活动。
各地的城隍庙,不但是祭祀城隍神的场所,也是城隍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城隍文化形成了极其丰富多样的民俗信仰,如遇瘟疫、自然灾害、许愿、还愿、穰灾、庆丰年等活动,特别是城隍神诞辰日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延续数天年年如此,便形成了城隍庙会。
城隍庙会由重大的祭祀活动而生,在庙会期间,人们用八抬大轿抬着头戴乌纱、身穿官袍的木雕城隍神像出巡,沿途街铺商店都备香案、鞭炮,敬香鸣炮迎城隍神到来,一路驱赶鬼怪开路,一路除邪穰灾;一路送福送财送吉祥,或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其声势浩大,态度之虔诚恭敬让人心生敬畏。城隍庙门前的广场上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唱戏、说书、杂技表演、测字、看相、算命、变戏法;卖字画、报刊、生活用品、饮食小吃的,还有农具和其它物资交易,形成了庙会上的物资交易市场。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和城隆文化的发展传承,特别是所形成的城隍庙会,一系列的文化物资交流,形成了特有的一种庙会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
城隍文化对现代人来说,对以“科学、民主”为主体的文化起到了互补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其独特的并为其它团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拯救人心、教人为善、净化心灵、遵纪守法、让人行善做好事等,这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