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于1127年亡于金国。康王赵构接续宋祚,以临安为行在,史称南宋,1279年为元军所灭。两宋共18帝,历320年。
两宋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社会生活十分活跃,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突出表现在:垦田面积曾扩大至5.2亿亩,人口增加到1246万户,手工业、商业繁荣,城市打破坊、市分隔,纸币交子、会子广泛流通,海上对外贸易无论规模、航程均大大超越了前代。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在宋代发明、完善或广泛应用的。思想文化方面也是异彩纷呈,理学融通儒、道、佛,宋词婉约与豪放双峰竞秀,绘画、雕塑、书法创一代新风,史学有《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通志》等名著出现。
在政治、社会与军事领域,两宋则是内忧外患、风雨交加。宋代制度创立于太祖,定型于真宗,谓之“祖宗家法”。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夫跋扈的教训,宋廷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了心腹(宰相与禁军)失控与肢体(地方势力)坐大两大隐患。但“崇文抑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军政体制,“重和议”、“轻备战”的和战方针,却让宋王朝陷入了行政效率低下、朋党争斗不已、新政变法流产、农民反抗频发的政治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与巨额岁币支出导致的财政危机,以及募兵疲沓不足应敌、将帅候旨贻误战机、当权者一味反战求和酿成的国防危机。两宋代有忠臣良将出,如范仲淹、王安石、李纲、宗泽、岳飞、文天祥等人,他们的赤胆忠心、文韬武略尽管无法改变国家衰落和外敌入侵的局面,但其力挽狂澜的宏志壮举,令世人无不肃然起敬、击节赞叹!
北宋(960年—1127年)
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 [1]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
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即位后,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赵光义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
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 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赵恒好文学,擅书法。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励学篇》。有《御制集》三百卷,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
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至明道二年(1033年)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朝趁机重兵压境,迫宋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针对北宋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赵祯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
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
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五岁,在位4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
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
神宗在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故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神宗以为有机可乘,遂出兵五路伐夏,但深入夏地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元丰五年(1082年),又听徐禧之计,筑永乐城,西夏发30万大军围攻永乐城,战败。宋军两次战败,神宗希望攻夏雪耻、节省“岁赐”的计划彻底破产。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赵顼在福宁殿忧郁而逝,享年38岁 ,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子赵煦嗣位。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神宗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
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徽宗赵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
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哲宗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政治形势一落千丈。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在宋徽宗集团的腐朽统治下,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艺术上的造诣非常高。宋徽宗对绘画的爱好十分真挚,他利用皇权推动绘画,使宋代的绘画艺术有了空前发展。 他还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颇有成就的艺术型皇帝。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绍兴永佑陵。
钦宗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
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赵佶长子,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个月。
钦宗与宋徽宗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葬于永献陵。
南宋(1127年—1279年)
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
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
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尊号“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累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洛神赋》(草书)等。
简宗赵旉(1127.6-1129)
又名赵敷,即南宋正安帝、魏国公,在位26天。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生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苗刘兵变后,被苗傅和刘正彦软禁宋高宗,之后扶持其当皇帝,改元明受,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宰相张浚闻知,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扶持宋高宗登基。他则被恢复为太子,后因宫女保姆疏忽,受惊吓而死,年仅2岁。宋高宗知道后大哭三日,追封其为“元懿太子”。
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
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葬于永阜陵。《全宋词》录有其词一首。
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光宗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
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宋孝宗赵昚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淳熙十六年(1189年),受宋孝宗禅位,登基为帝,改元绍熙。绍熙五年(1194年)禅位于次子赵扩,成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或“光宗内禅”。庆元六年(1200年)九月十七日,赵惇因病崩于寿康宫,终年54岁,葬会稽永崇陵。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上谥号为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赵惇在位凡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
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
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庆元党禁”。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金国,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理宗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
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十世孙。他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赵昀又沉缅于醉生梦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鄂州之战,宰相贾似道以赵昀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
景定五年(1264年),赵昀在临安去世,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岁。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葬于永穆陵。
度宗赵禥(1240年-1274年8月12日)
南宋第六位皇帝,宋理宗赵昀之侄,荣王赵与芮之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即位时,金国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他却把军国大权交给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赵禥在位10年,咸淳十年(1274年)驾崩于临安,终年35岁,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庙号度宗,葬会稽永绍陵。
恭宗赵㬎(1271年7月2日—1323年5月)
又称宋恭帝,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宋度宗之次子。宋恭帝在位期间朝政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代理;而谢道清政治上前期依靠贾似道,贾似道被撤后又依靠陈宜中。临安被元占领后被送到大都,之后到西藏出家为僧。1323年5月,因触犯文字狱被元英宗赐死,享年53岁。 [1] 无谥号,张世杰等人曾为其上过尊号孝恭懿圣皇帝。
端宗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
有时也称宋帝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在位两年。赵昰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宗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1276年6月14日)在福州被立为宋主,改元景炎,册杨淑妃为太后,同听政。景炎三年(1278年)在碙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年仅9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哀宗赵昺(1272年-1279年)
南宋第九位皇帝(1278年-1279年在位),宋末三帝之一,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朝与蒙元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今新会崖门),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覆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