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某月某日, 朱买臣觉得自己实在倒霉透了!
朱买臣,字翁子,祖上是楚地的士族,但是到他祖父这一代,已经是家道中落了。
朱买臣的母亲早逝,由父亲朱玉辛辛苦苦将其拉扯大。好在朱买臣长大之后身强体壮,除了耕种几亩薄田外,还能上山砍几担柴补贴家用,又赶上了文景之治的大汉王朝黄金期,国家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父子俩的日子慢慢好转起来。
朱买臣从小学习异常勤奋,虽然父亲只能尽自己的能力教他简单的识文断字,他却不但把家传的一十六卷《楚辞》背了个滚瓜烂熟,平日里还想方设法的阅读能借到的一切书简。
为了能借阅一卷没有看过的书籍,他情愿用自己幸苦打回的一担柴去交换。由于借的书简都要尽快归还,所以朱买臣必须把所有喜欢的书都背下了,于是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山间小路上背着柴一边走,一边大声背诵。
这事情加上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起,就是《三字经》里面记载的“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成年累月下来,朱买臣就成了满腹经纶的乡间名人,只是这也并不能为家里带来更多的收入。
看到儿子如此长进,家境贫困的朱玉还是在朱买臣三十岁那年,把不多的田产变卖了一半,给儿子娶了同样贫寒的崔二公的女儿做老婆。
不想好景不长,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154年),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一家三口只好背井离乡逃往会稽郡(今浙江绍兴)避难。朱玉身体本就不好,一番风餐露宿的折腾后,竟病死在了逃难的路上。
不到半年,七国之乱被汉景帝派大将周亚夫平定了,而这时朱买臣夫妻俩已经逃到富春县(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一个叫大周源里的地方, 想想在故乡已经几乎一无所有,自己唯一的财产——《楚辞》也随身携带,而这里山清水秀,人烟稀少,柴禾也似乎比老家好砍得多,夫妻俩决定留下来不回去了。
于是夫妻俩同到山上砍柴,挑到市场上去卖,维持生计。如此这般过了几年,日子倒也算是过得下去了。
虽然没有孩子,妻子也偶尔抱怨。但朱买臣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他对生活及学习的态度依然故我,总是在挑柴途中大声背诵,听到的人都在背后笑话他,当作反面教材传来传去。
这让妻子崔氏感到非常难堪,所以劝他挑柴时不要嘴里念叨个不停,让周围人当笑柄。可朱买臣每每不听妻子的劝告,反而声音越来越大,好像嘴巴自带扩音器一样,弄得周围人都围过来看热闹。
在大周源里安家后第十个年头的夏天,大周源里下了一场大暴雨,山洪暴发,把两人的茅棚连并一十六卷《楚辞》 都冲走了 。
他们的财产又只剩下两把水冲不走柴刀——朱买臣夫妇一夜回到解放前。但朱买臣也无所谓,反正那《楚辞》自己也背熟了,于是夫妻俩继续流浪,又辗转到了烂柯山(今浙江衢州境内)下的一个小村庄,那时候烂柯山还不叫烂柯山,叫石室山。
两口子又在这里过了一年多紧巴巴的日子,妻子崔氏终于受不了了,觉得跟这个穷酸过日子不可能有出头之日,就想放弃现在这段感情,另谋出路。她不再和朱买臣一起上山砍柴了,总是向朱买臣提离婚(休妻)的事,还乘朱买臣上山砍柴时,拜托隔壁陈媒婆替她物色新的归宿。
汉景帝后元二年某月某日, 朱买臣觉得自己实在倒霉透了——这个月妻子已经好几次的要求要离开他了,有时睡前提,有时起床提,甚至吃饭时也提,这让已经四十多岁的朱买臣颇为心灰意冷。
这一日清明将近,是个阴天,本来打算在家里好好看一天借来的书,妻子崔氏却又早早催他上山砍柴,“又要我写休书,还让我上山砍柴,这算什么事嘛?”朱买臣小声嘟囔着出了门。
直到出门的那一刹那,朱买臣绝对不会想到,今天他所遇到的事物将彻底改变他的命运,也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果然不出朱买臣所料,上山后,他一刻不停的砍了一担柴,刚想下山,突然乌云密布,风雨交加, 下起了大雨,眼下又是清明时节,春寒尚未消退 ,寒风夹着雨滴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山是来不及下去了,只好到附近避雨先——朱买臣曾从猎户口里知道不远处有个天然石洞,就担了柴快步往石洞方向跑,等跑到石洞还是把全身衣服淋湿了。
那石洞是天然形成的,洞口是一块数尺方圆的的小空地,下面是几丈高的崖壁,洞穴大约进深五六丈,非常宽敞,石洞靠里偏左的地方,还有一块天然大石头,犹如大床一般,两三个人躺上面都不会觉得挤,“要是大热天,躺在上面睡一觉,可解乏了”——朱买臣想。
但是现在不行,他得先从柴禾中捡出一些没有湿的,在石床旁生了火,用柴禾搭个架子,把衣服晾了,再把湿了的那些柴禾烘上,然后掏出半个粗面饼子准备吃午饭兼晚饭。
吃完后,那雨虽小了一些,但却依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朱买臣便在石床上打个盘腿,大声背诵起《楚辞》来。
不知不觉,他已从《离骚》背到了《远游》……《九叹》……火堆的柴禾已经快燃尽,洞外天色渐暗,今晚看来是下不了山了,所幸衣服已经烤干,朱买臣于是穿上衣服,把明火弄熄、炭火捂上, 看来得在石床上对付一宿了……
他于是挑了一根稍大些的柴禾做枕头,躺了下来,大约因为白天太过劳累,片刻功夫竟沉沉睡去……
也不知道睡了多少时间,朱买臣忽然感觉雨似乎停了,洞里泛起红光,他猛的坐起身来,却看到红光中多了两位鹤发童颜的老翁。
朱买臣心里猜想此二人必是神仙,连忙下床,倒头便拜。
两位仙翁既不说话,也不伸手来搀扶他。稍微瘦的一位,向他递来一个物件。
朱买臣来不及做任何考虑,战战兢兢的跪着双手接了过来一看——是一块长尺余,宽数寸,末端有柄的物件。
这宝物是淡蓝色的,极其精致 ,中间有小孔,它表面泛着若有若无的光,就形状而言,应该是古籍里记载的圭或者璋——更接近璋,半圭为璋嘛!
难不成,是传说中的玉璋!老天爷终于开眼了,这回怕是真要发呀!自己的勤奋与执着终于得到了神仙的赏识。这个宝贝要是拿到集市上,得值几千钱吧?要是遇到识货的值几万钱也说不定啊!
想到这里他立马给了自己两个耳光——神仙给的东西,如何卖得?
当然他也不敢向神仙询问此物的用途,两位仙翁还是没有开口,却每人向他伸出一只手掌,示意他看。
左边仙翁手掌上画的是一个圆环,圆环下面有河流和树木,从比例看,那圆环至少有几十丈高,而且让朱买臣感到非常的熟悉,当然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看到过这么巨大的圆环。
右边仙翁手上写着两行字,写得歪歪扭扭,不太好认。依稀可辨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这个就更莫名其妙了,完全无法看出其中的含义。
正在看呢,红光忽灭 ,两位仙翁陡然消失不见,朱买臣连忙看了看手里——还好玉璋还在!
朱买臣于是起身回到石床上,紧紧把玉璋攥在手里,继续和衣而卧,他微微闭上眼睛……耳畔似乎有柔和的音乐传来;那玉璋的小孔也好像在发光——幽蓝的光……他一惊,睁开眼睛,却看到玉璋还是原来的样子,于是闭眼,音乐和蓝光又出现,睁开眼却又不见,如此几次,绻意上涌,朱买臣终于沉沉睡去……
这天晚上,朱买臣做了一个梦——一个很长很长的梦,而且梦中有梦,梦中的梦中又有梦。
梦里他走出了石洞,卖了剩下的半担柴;梦里他休了妻子,成了单身汉;梦里他终于可以为大汉王朝效命,衣锦还乡;梦里他再寻佳偶,生儿育女。他甚至梦到自己最后被某人陷害,不得不自缢以示清白……
就在断气的那一刹那,朱买臣猛然醒转,发现自己依然在石床上,洞里依旧一片黑暗,洞外却灰蒙蒙的,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多奇怪的梦啊!?梦中所见历历在目,梦里的人大多有名有姓,而且醒来后自己竟然记得如此清楚,天哪,朱买臣不由得惊叹:神仙赐予自己这个宝贝实在是神奇!
他爬起身来,活动了一下筋骨,走到洞外空地,雨已经停了,但天还是没有晴,四周依然雾气腾腾的,远处传来鸟叫声。应该是天刚刚亮,朱买臣想。
忽然,洞口的上方滴下来几滴水,刚好滴在他后颈上,他忙往旁边一闪,脚踢到一块石头,石头滚下崖壁,“轰”一声——惊起几十只飞鸟,朱买臣猛然想起,这不就是他的梦开始时的情形吗?一下子他恍然大悟——他在梦里看到了未来!
他连忙跑回石床旁边摸索,想寻那玉璋,可哪里有什么玉璋,自己记得放玉璋的地方,只有陪伴自己多年的那把老柴刀——难道仙翁和玉璋也只是出现在自己的梦中?这也实在太太太不可思议了。
朱买臣定了定神,觉得自己应该把这奇遇记下来,于是用柴刀把左边神仙手上的巨大圆环划在了石壁上,又把右边仙翁手上的九个字工工整整的刻下来——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
朱买臣把柴刀放回背篓里背上,然后挑起剩下的柴走出石洞——他现在迫切需要去证实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梦见了未来——在梦里,这半担子柴禾卖了一个好价钱,比平日里一整担卖的还多……
不一会儿到得半山腰,天已经完全放亮了,远处的坟地里,果然有人,走近一看, 原来是镇里吴敬安一家几十口人到山里扫墓——和梦中一样!
吴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名门望族,父辈可是出过县令和亭长的,因家中藏书很多,朱买臣也经常去他家借阅,每月也要往他家送不少柴禾,当然,吴先生为人正直,大部分柴禾都是付钱的,只有偶尔朱买臣执意不收时,才作罢,却也总回给他一支笔、半块墨的,断不肯让朱买臣吃亏。
地方上扫墓的习俗是:带生食、活羊、活鸡上山宰杀献祭。吴家本来也在坟地旁备了柴禾的,谁知道被昨日一场大雨浇透了,今天又尚未出太阳,柴禾根本点不着。
一家子正无计可施,看到朱买臣担着干柴走过来,吴敬安大喜过望,连忙迎了上来:“哎呀朱兄,您来得好及时啊,这担柴我卖了!不用担下去了,今天可真是救了我的急啦……给双倍……给双倍!”边说边从袖中抓了一把五株钱,数出十枚,递给朱买臣,又招呼儿子过来担柴。
朱买臣连忙推辞:“吴先生这如何使得?我也是刚好路过,再说这柴也不够一担啊!”
“不用客气啦!有了您这些柴先点上,才能把原来那些烤干,不就够用了吗?我知道朱兄您是要做大事的人,只是暂时不得志而已,有大志者, 何必拘泥小节!”说完微笑着把钱塞到朱买臣手中,朱买臣也不好再推辞,对吴敬安深深一躬,便要告辞,吴敬安却又叫住他,让儿子拿过一块肉干放进朱买臣背篓中,才算作罢。
一模一样——几乎和梦里一模一样,这回朱买臣完全确定了,自己在梦里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未来!如此说来,他老婆昨天晚上确实没有回家,自己这封休书,终于还是非写不可了,再怎么说同床共枕了十多年,朱买臣感到头顶一团发绿,心中一阵酸楚……
朱买臣匆匆赶回家中,妻子崔氏果然不在,他把钱罐里的钱全部倒出来,数了一下:十七枚。他放回去七枚,剩下十枚加上吴敬安给他的一共二十枚,连同肉干一起放到桌上。然后他找出笔墨,开始磨墨——他买不起砚台,在一个缺了口的陶碗里加了点水,慢慢的研磨。
墨已经磨得很浓了,多年的同甘共苦将要以一幅休书划上记号,朱买臣静静站在桌畔,等着崔氏和陈媒婆回来。
过了一会, 崔氏和陈媒婆果然一前一后走了进来,崔氏看到朱买臣站在桌旁,眼一翻,哼了一声,并不搭理他。陈媒婆马上脸上堆着笑,想要开口,她当然是想凭自己一副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朱买臣,让他乖乖的写下休书,自己也好赚张匠人那三百赏钱。
朱买臣连忙抬手制止,不让她说出一个字 ,转身对崔氏说道:“你听着,墨——已经磨好,休书随时可以写给你,我也知道你昨天晚上并没有回家,但是你毕竟跟我吃了十几年的苦,我还是给你一个机会,从现在开始七年以后,我将会大富大贵……”
崔氏一开始还被他说得一愣,听到“大富大贵”马上打断了他的话:“大富大贵?谁说你会大富大贵?算命的瞎子?像你这样的人,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早晚饿死在山林沟壑……土都快埋到胸口了……还大富大贵……”朱买臣也打断了她:“好、好、好……罢了,既是如此,那我也无需多言!”他凄然摇了摇头,“哧”的一声,从本来就短的粗布衣服上扯下一块,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只片刻功夫,一封休书已成。
朱买臣将休书与肉干并那二十枚钱一起推给崔氏:“自这一刻起,你我恩断义绝,如水覆地,不再可收,生老病死,不再相干!”,崔氏早已决心要离开朱买臣,这时得了休书,根本听不见朱买臣说的话了,也顾不得追问钱和肉干的来历,只一并拿了,叫上陈媒婆匆匆走出门去。只留下朱买臣孤身一人在那茅棚之中……
从此以后,朱买臣无牵无挂,越加勤奋——对他来说,富贵既然已经注定,所需要做的就只是等待而已。
三年之后,大乡绅吴敬安觉得朱买臣已经满腹经纶,在一郡之中,已经算得上出类拔萃了,便向自己在京城的姻亲庄助举荐他。让他跟随会稽郡的上计吏去京都长安谋求发展,直到此刻,朱买臣都依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郡邸里的小吏们在送行宴上还都拿他打趣为乐。
朱买臣到了长安之后,跟随庄助觐见刚刚继位两年多的少年天子——汉武帝刘彻, 殿堂之上,汉武帝以时事考问朱买臣 ,其实朱买臣在梦中其实已经答过这些问题,多年以来又每天对影练习,因而不但对答如流,而且言简意赅。从此朱买臣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很快被任命为侍中大夫,做了庄助的副手。
朱买臣总算是熬出头了,快五十岁终于有了自己的官邸,有了稳定的俸禄,他另娶了妻室,次年就生下了一个儿子,他给儿子取名朱山拊,以此纪念自己上山砍柴的峥嵘岁月 ,同时也表示对烂柯山两位仙翁用玉璋提前昭示自己前途的感恩。
四年之后,汉武帝亲政, 刚好东越王余善反复无常,无视朝廷,屡征不朝。武帝决定发兵征讨东越,向群臣咨询策略,朱买臣乘机献策:“东越兵马据守泉山一带(今福建泉州),自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早晚必反。劳师远征动静太大,东越王也必然防备,对我方不利,不如派一人为邻郡郡守,持诏就地募勇士、造战船、制兵器、备军粮。先以步卒出其不意攻其侧面, 东越王受惊之后,必然逃入海中,到时候我自然有办法打得他服服帖帖,东越可破也”。
汉武帝听他说的头头是道,非常高兴,便采纳他的作战计划,敕封他为会稽郡太守,回乡备战。
临行时,汉武帝兴致很高地对朱买臣说:\"荣华富贵之后如不返回故乡,那就好比穿着锦绣华服在夜间行走一样,不知道你这样的聪明人会怎么做?\"朱买臣心领神会,叩头谢恩。
于是朱买臣带了太守大印及大批随从一起出发前往会稽郡。
朱买臣回到故乡,想着汉武帝的锦衣夜行理论,又想到自己贫贱时的种种遭遇,心里思绪万千。
当然,郡内各色人等看到他衣锦还乡时的那种诧异和吃惊他在梦中早已见过,但仅仅是诧异怎么够呢?他要自编自导一出好戏,好好的捉弄一番当年看不起他的那些人,让他们真真正正“刮目相看”!
朱买臣先令随从人员在城外等候,自己依然换上一身破旧衣裳,怀里藏着太守印绶,步行来到郡邸。
恰逢会稽郡那些小吏正聚集在一起饮酒,对朱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朱买臣便走进后厅,守邸人就和他一起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朱买臣故意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抽出绶带,看到那印章却正是会稽太守的官印。
守邸人大吃一惊,连忙走出来告诉其他官吏。官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乱说大话!\"守邸人说:\"不信进屋来看看吧。\"有位平素轻视朱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到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一边跑一边喊:\"他说的是真的!\"
在座的人才都惊慌害怕起来,向守丞禀报,并赶忙相互推挤在中庭排成排,准备拜谒新太守朱买臣。朱买臣这时慢慢地从后厅中走出来,众人拜倒在地,朱买臣向他们摆摆手,示意让他们站起来。待众人起来,外面已驱入豪华马车迎接朱买臣,他才大摇大摆的地乘车离去。
次日,依例新官上任要巡城三天。朱买臣穿着崭新的官服, 乘着太守的大车,载着妻儿,前有开道兵,后有护卫队,一路走来好不威风。老百姓听说砍柴的朱买臣回来了 ,还做了一郡之守,纷纷夹道围观。
朱买臣在围观人群中看见前妻蓬头垢面,赤着双足站在道旁。 原来崔氏离开朱买臣跟了瓦匠张三之后,依然持家无道,脾气却渐长,再加上几年来没有孩子(看来十余年不曾生育这事,还真不赖朱买臣。),终于还是被一封休书,赶出家门,现在已落得四处乞讨为生。
如今她听说朱买臣做了大官,有了妻儿,实在肠子都悔青了——都怪自己当初贪图一时温饱,竟然把到手的富贵让与他人。也顾不得面子了,马上在这街道之中,拦住朱买臣,求他允许自己回到朱家。
怎料车上的朱买臣早有准备,让随从人员端来一盆水对崔氏说道:“当天我已给过你机会,也和你说过,我与你已经是恩断义绝,生老病死,不再相干 ,就如同这盆水,你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尽数收回盆中,我就答应你回来!”言罢,命随员把那盆水倒在车前……崔氏此刻慌了手脚,扑上去捧地上的水,怎奈连泥带水也只搂了半盆,知道缘份已尽,羞愧不已,只得黯然离去,这就是成语“覆水难收”的出处。
就在这年八月,东越王果然举兵造反,朱买臣自率训练有素的步卒出其不意发起进攻,击破东越王泉山防线,东越王只得率众逃亡海上, 朱买臣早让横海将军韩说在浯洲岛一线埋下伏兵,斩俘东越兵数千人,东越王从此一蹶不振。
因为平叛有功,朱买臣被汉武帝封为主爵都尉,官居九卿之列。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预测未来的人,不一定能把握未来,更不用说改变未来了。
那能预测未来的玉璋,让朱买臣提前知道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羞辱了看不起自己的小吏,教训了离开自己的前妻。
但这个开挂的梦却也改变了朱买臣谨小慎微的性格,让他变得自以为是、有伺无恐,最终也给他招来身首异处的大祸(朱买臣后来陷害张汤,张汤自杀,朱买臣也被得知真相的汉武帝斩首。)
这是玉璋第一次改变人的命运,却并不是最后一次,它下一次出现又会带来怎样的传奇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