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庄子有一句话说:至人无己,圣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思就是说:至德之人无我,神人不求立功,圣人无须立名。
人皆好名,但智者无需立名,更不屑于立名。
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因为名声很多时候是一种累赘,《道德经》之中说“祸福相依”,世间万事皆是福祸相依的道理,一个人可以有名,但更要有承载名声的德行和能力,而且越是高位之时越要谨慎小心,因为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古往今来,那些因名声太高而招致祸患者比比皆是,就如唐朝郭子仪一样,他为何身居高位之时让府门大开,就是为了避免名声太高,招致他人嫉妒,被他人抓住把柄而诬陷自身。
这一切都说明名声容易带来问题的道理,包括在当下这个时代,不管身处于任何位置,只有如履薄冰,才能走得更远。
这是智者不求名声的其中一个原因,而第二个更为根本的道理,就是智者并非是“以名为胜”,而是“胜在名之内”。
《道德经》有一句话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辩若讷。
世间真正的智慧,绝对不是表现于外的智慧,而是在事物的本质规律上存在的道理。
一个人能从因果的角度出发,主导事情的各种变化,而对于这样的智者来说,能够在本质上主导问题,甚至在问题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存在。
而“有名者”,则是在问题出现之时解决问题,所以当名声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并非证明他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换一个角度来说,也说明他缺少了未雨绸缪的智慧。
魏文侯问扁鹊:“您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明?”
扁鹊说:“我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二哥的医术次于大哥,而我扁鹊,是兄弟三人之中医术最差的。”
魏文侯这个时候就疑惑地问扁鹊:“那为什么您的两位兄长都没有你有名呢?”
扁鹊便回答:“大哥发现一个人有病的时候,还没有病发就把他的病医好了,所以名声不出家门;二哥治病的时候,小病刚起来的时候,不用等病情扩大就把病治好了,所以名声出不了邻里;而我扁鹊治病,则是针刺血管,投放毒药,辅助于肌肉皮肤之间,这样的话很快医术名声就响亮起来了,现在连各国诸侯都知道了。”
在问题没有显现之前就除去病根,这样的行为虽不能得名,但能将问题解决在根芽之内,以这样的规律去谋事,即便大功告成之时,也没有人能察觉出你的名声所在,这并非是追求拥有名声的途径,却是圣人处事的智慧状态。
二、
战国庞煖说过: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意思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是转化疾病,而拙劣的医生则是败坏它,即便有幸不死,但是创伤也会延伸到身体内部。
就好像在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一样,当问题一旦发生之后,即便你能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但是因为问题所造成的损失已经成了既定事实,所做的也只是及时止损,事件本身也带着一定的伤害性。
而真正的智者能够在问题出现之前,就已经将问题解决在未生成之前,在这样的状态下,并非是圣人真的无功,而是他将功隐藏在自然之内。
在鲁襄公时期,晋国和楚国争夺郑国,鲁襄公九年时,晋悼公联合其他诸侯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人知道之后非常惊慌,就派人去求和。
此时荀偃便说:“继续围攻郑国,等楚国前去救郑的时候,就可以和楚国交战,否则无法求和。”
知罃说:“应该答应与郑国结盟,然后撤兵回国,这样让楚国疲惫,然后我们将四军兵分三路,联合其他诸侯一起迎战楚军,对我们来说并没有多大损失,但楚国的损失可就大了,这样比直接和楚军交战还要好得多。假如和楚国拼命死战,反而无法取胜,而且战争的劳苦倒是永无休止的。聪明的人以智慧取胜,而愚笨的人则以蛮力克敌,这正是先王克敌制胜之道。”
很多人听了都赞同这个计划,于是接受了郑国的求和。
后来楚国果然三度出兵讨伐郑国,但是由于长途行军根本无法作战,最终晋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郑国。
庄子说过一句话:券内者,行乎无名;券外者,志乎期费。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人见其跂,犹之魁然。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注重内修德行的人,行为不留名迹;追求外在功业的人,志向在于求用。行为不拘于名迹的人,虽然平常但有天光,志向在于向外求用的,人只能算是商人,人们看着他歪歪斜斜的,他自己却觉得很神气。
这样的形容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说“圣人无名”的道理吗,平常人总是希望得到解决问题之后的虚名,以耀武扬威的方式显示自己的荣耀,并且还觉得十分神奇,但是这一切在智者看来,不过是无用之举而已。
能够在名声出现以前,就在本质层面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一切仿佛功成自然,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