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的习俗
整理:郑城
烧纸、亦称上纹、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也是民俗当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在深州,固定烧纸的日子有五次,分别为:寒食(即清明节)、农历+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春节和忌日。其中,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上坟烧纸的习俗,全国皆有,不多赘述。农历十月初一,深州人称“十节一”,这一天要为去世的亲人烧“寒衣纸”,因为此时天气已经转凉,要为故去的先人送御寒的衣物,由此得名。春节烧纸,则是在春节这天凌晨,起“五更”、吃饺子之后,要端着饺子和供品到坟前去供奉先人,还要在坟前燃放鞭炮,与去世的亲人一起过年。
在深州,有“早寒食晚十节一的说法”,据说寒食收鬼,十节一放鬼,寒食节地府大门关闭,鬼魂都被收拢回去,如果烧纸烧得晚了、先人的魂魄己入地府,就无法得到纸钱;而十节一地府大门敞开,各路鬼魂可以自由游荡,如果烧纸烧得太早、地府门未开、祖先鬼魂未出,则同样无法得到纸钱,因此深州人在烧纸时,寒食节都是早早去烧,而十节一则相对晚些,但是无论早晚,都要上午烧完。
烧纸的时节,出嫁的女儿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就要回到娘家去为逝去的父母烧纸,而娘家的兄嫂要精心款待,或包饺子,或置宴席。这就在时间上产生了矛盾――做嫂子的也需要回娘家去烧纸,但是又必须留在婆家招待回来烧纸的大姑子或小姑子,分身乏术。于是,有些村落便巧妙地将时间错开来,约定俗成“闺女不烧正日子纸”,在正式烧纸的日子之前就回娘家把纸烧了,这样可以提前商量、互相错开烧纸的时间,使出嫁的女儿既可以回娘家为逝去的父母尽到心意,又不耽误招待回来烧纸的大姑子、小姑子。
在从前,市面上没有冥币贩售,家家户户都是自己打烧纸。将买来的整刀烧纸割成一尺见方的小张,用圆环形器物在烧纸上敲打,使之在纸上留下一个个圆形印记,形如铜钱。此外,还须用敷了金铂和银铂的纸叠成一个个纸元宝。在“十节一”这天,除了要烧打好的烧纸和叠好的元宝,还要用各色纸张剪成衣服裤子的样子、折成鞋帽的样子,一起烧掉,折纸做成的纸衣服鞋帽形状逼真,堪称艺术品,只是如今会做的人不多了。如今,市面上有各种冥币和冥衣贩售,购买方便,省去了打烧纸和折叠元宝衣裤的麻烦,但对先人的缅怀心意并没有减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