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红,梨花白,有钱都是一种“色”(桃花红)

小时候,常听我老娘这样讲:“阿囡呀,衣是毫光财是胆,出门穿着要登样,袋皮里放些钞票,要紧要慢能派上用场?”呵!一顿关照,耳朵听出老茧。那时候不明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又不是去拜菩萨,人模人样作啥?后来长大了才知道,人是“硬件”,财是“软件”,要“登样”,钱才是最可靠的护身符,没有之一。

一提钱就俗,这不是财迷么?是的,古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的好处一箩筐,别听衣食无忧的世外高人瞎讲八讲乱话三千,还有比金钱更能带来安全感的东西吗?大凡那些跟你说钱是身外之物的人,还是统统敬而远之的好。什么厌恶铜臭味?什么提钱伤感情?你可以与家人过不去,可以与朋友过不去,甚至可以与领导过不去,但绝对不可以与钱过不去,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有钱,可以甜的、咸的、辣的吃吃;红的、绿的、花的穿穿;喝茶、交友、游山、玩水。若想舒缓996的压力,可选择去KTV,欣赏美酒音乐,达人飙歌啥的;再有雅兴,荷尔蒙分泌旺盛,就VIP伺候,眉飞色舞,卿卿我我,这就玩大了不是。沪语:旁友,懂经额。平民百姓的世俗最高境界,不就是吃喝玩乐么。没钱,哪来的潇洒?

桃花红,梨花白,有钱都是一种“色”

手里有钱,哪儿都是天上人间!其实,古今世俗都差不多,商人与“利”交好,官人与“权”交好,男人与女人交好,商人、官人、帅哥、美女,都与钱交好。三个字:谈得拢。有人说,如今这世道,土豪看不起富翁,富翁看不起白领,白领看不起拆迁户,拆迁户看不起农民工,农民工一声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本事的人,发财趁早。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恰逢中国大地改开,那年头从物质到精神,一匮乏,二荒芜。那些陆续被释放回来的“两劳人员”,因为找不到工作,居委会和街道办便让他们去做体制外的所谓“个体户”,时髦语:下海。一时间,那些从中英街走私过来的打火机、电子表、录音机、花衬衫、折叠伞、港片、流行歌曲等,都是稀罕物,连会两句广东话都被人另眼相待。那些人有做服装生意的,有倒卖塑料粒子的,有批条钢材的,有贩卖水产的,有开饭店的;也有打桩码子“拷煤饼”,搓lassie,“五找三”,神抖抖,野豁豁,唱着与邓丽君齐名的刘文正歌曲:“阿美阿美几时办嫁妆,我急得快发狂,今天今天你要老实讲,我是否有希望”,......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都与“铜臭”沾边,也是日益流入的外来文化基因与光荣伟大的传统道德开始了激烈碰瓷,有的还成了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拨人。官宣:摸着石头过河!

也在那时代,坊间曾有过这样一条类似段子的新闻:有几位暴发户,为了攀比,豁胖,豁米,你一张,我一张,当众烧掉百元大钞,谁烧得多,谁就是大V。冥币是纸钱,烧给活人看的;钞票是财富,是给活人用的,烧现金等于当众羞辱财神。阿弥佗佛:迭帮赤佬码子脑子瓦特啦?

身在造梦天堂的上海滩,确确实实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人才荟萃,想想都眼痒得挠耳搔胸。手里有几百万甚至千把万存款的“富贵老人”,光看外表你根本就看不出来。这些人,平时依然精打细算,讨价还价,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其实,人都有自我调控的能力,有些“醒世恒言”,什么小赌怡情?什么大赌要命?都是高级的废话我跟你讲。桃花红,梨花白,花开何必一种色?比如:炒股票,炒期货。玩的就是心惊肉跳,玩的就是大悲大喜,玩的就是“事后诸葛亮”,一顿操作下来,没有分分钟几十万,起码几千几百是有的呀。这叫:高光时刻。

强者恒强,钱途无忧?钱总是向有钱人方向流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说亚洲首富李嘉诚先生,有一次从家中出来,正当秘书为其开车门弯腰欲上车的刹那,不小心从上衣口袋掉出一块钱的硬币。他让秘书通知专人前来揭开井盖,要找到这枚硬币为止。服务人员小心翼翼在井下大约寻找了十来分钟,终于找到了。于是李嘉诚先生“奖励”这位服务人员100元港币。由此可以看出,生意人其实对钱是很敬畏的,硬币掉落在“井里”,意即“财源中断”,这还了得?

女性朋友,当你拥有一只红色钱包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花钱似流水?神了,你是怎么知道的?这就对了嘛。中国人自古视红色的钱包叫“红包”,是专门送人的,久而久之,你有多少钱送人呢?你就是富婆也会逐渐变穷的。其实,钱包的最佳颜色是黑色,黑色在五行中为水,水是财的象征,生意人把日常资金进出叫作“流水”,比如:流水帐。表面上看,喜欢什么颜色的钱包是个性自由,而在这不经意之间,就昭示了你未来的财富走向。又比如:有的人喜欢在钞票上随手记电话号码,或者留下自己的伊妹儿,或者在听电话的时候,一时找不到纸张,而把信息写在钞票上。钱是流通的水,把留下自己名字与信息以文字的形式流转出去,等于把财神送走了?再比如:许多人习惯在家里到处都放钱,抽屉、书柜、桌子、甚至沙发上都有钱,随意乱放。民间把这种习惯叫“散尽余财”,信不信由你?

桃花红,梨花白,有钱都是一种“色”

总之,钱这种东西,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君子爱钱,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不然,脱底棺材——不作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