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断章取义的话,引导了无数的言论,从而引发重大讨论,常常是被截取的那一段,没有前因和后果,会引起大家的胡思乱想和各种猜测和解读,当知道真相的你,常会有被欺骗的感觉,《论语》里面有一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给你一种“宿命论”的感觉,然而后半句可能会让你茅塞顿开。
“真”的宿命
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候,大家的内心肯定是不相信有宿命论的,然而在张楚政权失败之后,似乎那个“富贵在天”的宿命论又占据了上风,大家相信他们的命早已注定,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论语》里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本来是安慰司马牛的,让他不要钻牛角尖,你的亲兄弟生下来就是你自己的兄弟,不会因为你的不承认,人们就能否认你们的关系;司马牛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兄弟是子夏说出这句话的前因。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为了防止有人将这句话没有前因后果的误导大家,墨家提出了著名的“非命”之说,《汉书》里说“墨家者流,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墨家的主张既将自己的“事在人为”的主张宣传了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斧正了儒家的思想。
孔子和他的儒学推行“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主张以仁为本,注重以人文本,以人性为主体,一切都以人为中心,怎么可能说一切都看天道呢?后来汉武帝推崇的儒术,是董仲舒改革过的儒学,讲究“君权神授”,开始脱离人的本质,这是大家误解的开始。
《红楼梦》里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这时候的新儒学已经深入人心,和孔子时代的儒学天壤之别,这时候的儒学更是经过朱熹他们“存天理,灭人欲”的洗礼的,人们在这样思想的侵蚀下,以及世家历史的轮廓下,大家似乎更加相信有些所谓宿命论的认知,然而这不是子夏和孔子的思想。
尽人事,听天命
许多时候,人们的思想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然而矛盾的产生才是文化进步的动力,在宿命论产生后,许多人开始怪罪孔子,辜鸿铭说“两千年前之孔子,何罪于今人”。
《论语》里子夏的后半句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就是告诉司马牛,你现在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努力的做好自己,虽然离开了曾经的国家,但是在现在的日子里,你要好好的努力,一样可以得到很多的兄弟,将来也会获得那些曾经失去过的富贵,是让他一切向前看的。
孔子教导自己的弟子,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学说也是以仁为主的,子夏作为孔门的十哲之一,肯定不会那么的肤浅,也肯定不会相信“宿命论”,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告诉他的同学以及朋友,那些过去的财富,已经失去了,你生下来就带着的,失去了也不要那么伤心,将来一切都会好的。
在那时候的儒学学生的眼里,大家有着“尽人事听天命”的思想,一切都要努力地去做,凡事做到最好,这样就算不能获得成功,内心也是不会感觉丢了什么的。
而大家之所以有误解,或许就是因为后来的儒学,更加多地添入了理学的思想,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因为“存天理灭人欲”的整体强化,让大家对于儒家学说的一些理论,有了时代的错位感。
才会有“宿命论”的感觉,实际上孔子的一生都在为克己复礼而奔走,面对时代的洪流,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样一位不服输的人,教育的学生,怎么可能认可“宿命论”呢?
结语
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有放下自己的脚步,而想认识一些古人语言的真实意思时,就需要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去了解,或许不是那么绝对,但是一定可以褪去断章取义的一些误解,人们在追求这些认知的时候,也能更好的明白古人的智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是所谓的“宿命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