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林黛玉《秋窗风雨夕》词,和雍正帝的一幅画有关(林黛玉其实是皇后)

夷水助你读红楼(三十四):开启红楼之门的又一新奇钥匙——入诗入画

《红楼梦》小说第四十五回下半回在写林黛玉灯下读书的同时,还写了她“不觉心有所感”,“不禁发于章句”,原文如下:

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蓺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

……

在这里,夷水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为何作者在此处要耗费心力,精心谋篇,借黛玉之笔写下一首《春江花月夜》之格的《秋窗风雨夕》词?凭借对《红楼梦》写作特点的研究,夷水认为作者不是简简单单的为写故事而写诗词。

其实,林黛玉《秋窗风雨夕》词,和雍正帝的一幅画有关

林黛玉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写成《秋窗风雨夕》

可能有的读者朋友还不十分清楚,“拟《春江花月夜》之格”八个字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说,“拟”就是模仿的意思,就是模仿《春江花月夜》的格调成词一首。《春江花月夜》词格是古宫体诗词中的皇冠,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之顶峰”,历来为无数诗词作者和读者所倾倒,其创作难度较一般格律诗词要大得多,普通诗词作者难以把握。历史上以《春江花月夜》之格所成诗词最有名的有当属温庭筠、张若虚等人的《春江花月夜》词。#红楼梦#

其实,林黛玉《秋窗风雨夕》词,和雍正帝的一幅画有关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词

一般诗词韵律在同一首中是不变的,但《春江花月夜》格调的韵律不一样,从头至尾富于变化。通常情况下普通诗词韵律发生变化,人们读起来就会觉得有点别扭和拗口,但以《春江花月夜》格调写成的诗,不会有这种感觉,反而觉得韵味无穷。

这有点类似歌曲中的变调,一般的歌曲从头至尾节拍、调性是一致的,但有些难度极高的歌曲,会合理的结合不同的调性,虽然整首歌曲调性不同,但听起来仍然和谐,韵味十足。例如全中国人都喜爱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就是以6/8为主,兼有9/8拍。

分析林黛玉的这首《秋窗风雨夕》词,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模仿《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全诗二十句,每四句为一组,共五组。第一组四句用“七阳”韵;第二组四句转“二沃”韵;第三组四句再转“八庚”韵;第四组四句又再转“十四缉”;第五组四句仍第四组的“十四缉”收,二十句诗共用韵四组,变韵频繁。二是该词内容以写“秋愁”为主调,全诗用到“秋”字十五个,把伊人别离后,秋夜的“孤独、寂寞、凄凉”溶于词中。

通过前面文章对《红楼梦》四十五回前半回的介绍,我们知道四十五回前半回铺垫了“两件事”,“入诗”和“入画”,通过对诗画作品的暗写,以达作者想要体现的思想。有了对《观书沉吟》分析的经验,我们再来分析《雍正十二美人图》中的其他绢画,会惊奇的发现,原来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其实是《红楼梦》作者在把握《雍正十二美人图》特点的基础之上,对《持表对菊》美人图进行的一个暗写。如下图。#红楼梦人物#

其实,林黛玉《秋窗风雨夕》词,和雍正帝的一幅画有关

《雍正十二美人图》图九之《持表对菊》

在《持表对菊》美人图的背景上,有一幅书法作品,夷水用同样的方法,对背景图作放大处理后,可以明确判定是一幅诗词作品。如下图。

其实,林黛玉《秋窗风雨夕》词,和雍正帝的一幅画有关

《持表对菊》背景上诗词作品放大图

经过对该书法作品的辨识,可以知道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

懒妆影***漫,*****更怀。

夜是心****,*****时钟。

两*鸟**歌垂, 秋光 ** 独凝思。

自怜幽菊纱窗下,不与群芳逞冶姿。

脂红粉白为谁妍,欲向妆台赋浑天。

想是团圆天亦爱,佳期何不与人圆。

自负天生倾国姿,小窗寂寞度佳时。

岂无世上风流子,一点芳心未许去。

幽花艳质两相当,翠竹笼窗弄晚香。

别有心情人莫识,懒同桃李嫁春光。

风竹捻窗细细声,悄然无伴独含情。

人偏有意难相诉,钟声无心解自鸣。

柳叶眉尖颦蹙痕,倚妆懒理鬓如云。

夜来有约空惆怅,玉笛春心弄夕曛。

爱杀黄花照脸新,红颜易老逊花身。

当年宋玉悲秋意,何似今朝闺里人。

意懒妆梳草草成,竹窗翠掩倍含情。

每怜异域钟偏巧,断送时光只几声。

翠黛羞娥鬓饮蝉,无言还似惜芳年。

牙签冷却无心取,函束闲书抛案前。

晚香劲节植深闺,蜂蝶何曾逐浪飞。

漫道兰心甘寂寞,默含微笑祝璇玑。

金屋人慵试晚妆,秋衣楚楚染秋光。

无聊闲数莲花漏,犹恐今宵更漏长。

懒去窥园出绣帏,秋芳相对独依依。

一声昼漏天将暮,花外檀郎犹未归。

疏竹娟娟倚槛斜,伴人清兴案头花。

捻书怕睹鸳鸯字,手执时钟叹岁华。

其昌(印) 董氏其昌

虽然该词开头六句画在《持表对菊》美人图的边上,无法完全辨识,但就其整体而言,辨识度还是非常之高的。它其实就是模仿《春江花月夜》的词格,以“秋愁”为主基调写成的一首词,体现的是伊人离别后秋夜的“孤独、寂寞、凄凉”,与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如出一辙。

分析这首词的特点,每四句为一组,共十四组五十六句,除了无法辨识的外,用了“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二文”等八种韵,我们回过头看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用韵为“七阳”、“二沃”、“八庚”、“十四缉”就很有意思了。“七阳”、“八庚”都是《持表对菊》背景词上的用韵,还不排除“二沃”是不能辨识部分的用韵。特别有意思的是“十四缉”用韵,暗中一语双关,因为“缉”字有连续不断意思,因此“十四缉”妙在双关暗合十四个部分连续在一起的意思,《持表对菊》背景词正好由十四个部分组成,即“十四缉”。

其实这是作者精心选择《秋窗风雨夕》的用韵,用以暗示《持表对菊》美人图背景词分成十四辑,用到了“七阳”、“二沃”、“八庚”这些韵。这就是夷水在本节开头所说林黛玉的词,是作者“耗费心力,精心谋篇”八字意思所在。

那么《持表对菊》美人图背景上的这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的词为何名?其实《红楼梦》作者在小说中也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了读者,就叫《别离》,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将该词的词名夹带在小说中的。四十五回在写到林黛玉读了《秋闺怨》《别离怨》等词后,接着写到:

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作者在前面已提到《别离怨》,在这里又用“遂成《代别离》一首”七个字作表达,显然“别离”二字特有所指,仔细品读《持表对菊》美人图背景词,无不体现离别的愁思,用《别离》作该词的词名,再恰当不过,而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风雨夕》只不过用了《持表对菊》美人图背景词相同的格调和内容,来委婉的代替背景词中《别离》罢了,是为“代《别离》”。因此“遂成《代别离》一首”一语双关。#我说红楼梦#

至于背景图上的诗出自何人之手,目前夷水尚未有定论,但从其书法风格来看,肯定不是董其昌的真迹,而是胤禛再假董其昌之名,自己写上去的。其诗的内容也极有可能出自胤禛之手。

有意思的是,作者为了暗中告诉读者,关于林黛玉这一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持表对菊》,在文章下半回快结束时,写贾宝玉离开林黛玉之前,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原文是这样写的:

黛玉道:“我也好了许多,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下雨还来。这会子夜深了,我也要歇着,你且请回去,明儿再来。”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说道:“原该歇了,又扰的你劳了半日神。”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

其实,林黛玉《秋窗风雨夕》词,和雍正帝的一幅画有关

黛玉读书

这段文字中提到一个核桃大小的金表,“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戌末亥初”用现代的时间观来说,就是晚九点刚过的光景。通过放大《持表对菊》图中美人手中的表,虽然不十分清晰,但依然隐约可见表上时间在晚九点过七到八分钟光景的样子,与《红楼梦》书中描写完全一致。如下图:

其实,林黛玉《秋窗风雨夕》词,和雍正帝的一幅画有关

《持表对菊》图中美人手中的表,隐约可见表上时间在晚九点过七到八分钟光景的样子

从前面分析《红楼梦》中暗写《观书沉吟》和《持表对菊》来看,作者将“入诗入画”的手法在此处揉合一起,完美的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又不着痕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用笔境界。接下来,夷水将为读者朋友继续分析小说四十五回下半回中的第二个小故事,即贾宝玉探望林黛玉的故事,再次深度分析作者是怎样以“入画”的手法涉足清宫秘史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