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个人译文,不代表权威:
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端起酒杯对着青天发问。不知道月宫的今天晚上是什么日子。我想要乘风到达月宫,又害怕只身处在美玉砌成的月宫里面太过寒冷(传说月宫里面的宫殿叫广寒宫)。端着酒杯浮想联翩,想象着酒后在月宫里面跳舞,你看,映在地面上的影子如此清澈,这哪里是在人间呢。
酒醒了,我百无聊赖地围着朱红色的阁楼来回走动,又不时地依偎在雕花的窗户旁边,月光如此美好,注定了我今夜无眠。在月光如此美妙的夜晚,我不应该心生有恨,但是美丽的月亮呀!你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那么圆满呢?哦,原来人有悲欢离合,那么月亮也应该有阴晴圆缺,这样的道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健康常在,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请求外放,说是外放,其实就是已经得不到中央领导的重用,为了远离政治核心,就主动请求外地任职。
公元1074年,苏轼在杭州的任期已满,因为当时弟弟苏辙在齐州(济南)任掌军书记,所以就给中央打报告申请调往山东,任了密州(山东诸城)太守。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其志不减当年,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刚到密州那会,正赶上密州大旱,蝗虫肆虐,盗贼四起,正可谓天灾人祸。但是苏轼不为其所累,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久就把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还重新翻修了城北旧台,并邀请弟弟苏辙为其题名为“超然”,有超然物外的意思。
公元1076年暮春,苏轼登上了“超然台”,极目远眺,看到远处春意盎然,烟雨迷蒙,触动思乡之情,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而这首《水调歌头》也正是写于这一年的秋天,中秋佳节到了,时任密州太守的苏轼心情孤苦落寞,他想到了父母的相继去世,唯一的一个弟弟又不在身边,“每逢佳节倍思亲”嘛!于是他邀请了一帮朋友来到他的家中,一边赏着月亮一边开怀畅饮,不知不觉喝了一整夜,第二天酒醒,头脑也随之灵光,写下了千年不朽的这首《水调歌头》。
我们从《望江南。超然台作》再到《水调歌头》,前者是春天所写,后者写于秋天,可见苏轼的这一年只顾着多愁善感了:《望江南。超然台作》忧思的是国家,而《水调歌头》思念的却是自己的亲弟弟。
苏轼和李白都是百年不遇的奇才,但是他们俩的性格却有些迥异。李白似乎看透了社会百态、官场冷暖,所以诗句当中很少有忧伤之感,明明是一个人在花园里喝酒,却硬生生变成了三个人,这可能跟李白骨子里天生就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有关: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而苏轼就不同了,李白既然能豪放自如,可我老苏却不能没有家国情怀。《水调歌头》这首词明为思念弟弟之作,实则蕴含了人生哲理在里面。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人间到天上,从天上再到人间,从空间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它蕴含了人生的哲理在里面,读起来又朗朗上口,所以被根植于国人心中,历久弥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