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春华,你依然活在黄梅人的心中

易春华,你依然活在黄梅人的心中

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

呛呛呛呛呛……

你风款款健步如飞

走到台中央一一

一个声震雷削的高腔好响亮!

引得 万人击掌那余音绕梁

飘过古塔

传到东街小巷

缭绕于人间天上

何等挥洒

何等明亮充满乡土气息的芬芳

你 依然活在黄梅人的心上……

这首诗,写的就是黄梅县剧团已故老演员易春华同志的一个回忆片断。虽然他走了许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眉飞色舞的表情,仍然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易春华,你依然活在黄梅人的心中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东街古塔旁黄梅县剧团后院,每天清晨,都能听到一个浑厚高亢嘹亮的男高音在朝霞灿烂的背景下练嗓子。我所在的单位正好站在楼上二层的我,便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时而漫步,时而手舞足蹈,时而仰天长啸……“好嗓子”!我为之动容。不愧是黄梅县剧团的骨干演员。黄梅县的“王少舫”!文革时期样板戏流行于神州大地,大街小巷都唱李玉和、郭建光……。易春华在《红灯记》、《沙家浜》中都扮演得很出色。气质、风尚、神形并茂,意趣超然。显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粉碎“四人帮”后,他又在《天仙配》中挑大梁。董永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又引得万人空巷……易春华,是天生为戏剧而生的,不愧为黄梅戏剧团的名演员。

易春华,你依然活在黄梅人的心中

曾经有一次,他路过我单位门诊部,开一点感冒药。这样我们俩有了一点交流……

“易叔,我建议你在甩头那个动作,不必一开始急甩,可以先慢甩然后随着锣鼓声再急甩,以表达角色当时欲哭无泪的心境和情界。”

他眼睛一亮,注目我许久……

“你是说董永与七仙女分离那段戏”?

我点点头:是。

他沉思,微微笑了笑,也点了点头……。

易春华,你依然活在黄梅人的心中

易春华身材刚劲且面相坚毅,嗓子好,对角色的把握分寸拿捏到位,善于刻划人物内心世界。而且,多年演艺生涯,让他掌握了大量的演艺心得和经验,所以,拿到剧本后,他很快能够进入到角色的剧情中并有所发挥有所创新……这是最难得的。当年的黄梅县剧团,可谓人才济济,各领风骚。团队意识强,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帮衬,各有千秋。给那个年代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例如黄英同志扮演的少剑波,吕金姣扮演的七仙女,黄奠武扮演的刁德一,余美华扮演的阿庆嫂,向双妹扮演的女卫生员,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翌翌生辉。彰现了黄梅戏剧团那一代老戏骨的风釆与秋实。人生,短短几十个春秋。坚持做好一件事(比如演戏)不容易,如果是“三天打鱼,又两天晒网”,浅尝辄止,马灯即过,那就只能小雨地皮湿。做不出一个独钓寒江雪的我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易春华毕生努力活在黄梅戏剧团的舞台上,有天赋,更有后天的努力……这是很不容易的。

易春华,你依然活在黄梅人的心中

易春华值得欣慰的是,在他出殡那天,黄梅县城万人空巷为他默默送行,这也是少见的场面!这是黄梅人民对他最大的肯定。

作者简介:汪晓洋,笔名舰泊阳光。黄梅县黄梅镇人。公卫专业药品高级技师,学校卫生防疫医师。有小说、散文、诗歌和素描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辽宁日报》、《浙江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青春》月刊、《芳草》月刊、《花地》杂志、《当代青年》杂志、《北京晚报》增刊发表。也结合专业工作发表过卫生科普文章60余篇。喜交善友。性格爽朗淡定,有点人生阅历。爱好旅游、书法、垂钓、烹饪和游泳、爬山运动。对堪舆学、骨相学、风水地理、区域文化和中草药也比较感兴趣。下过乡,修过铁路,当过工人,做过煤炭采购员,读过中专学校,跑过不少地方。在本地卫生系统退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