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紫薇田园都市工地唐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6年0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为配合西安南郊“紫薇田园都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工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自2002年9月进入工地,至2004年12月,共发掘古墓葬485座,绝大多数为唐墓。其中M60未被盗掘,随葬品保存较好,又出土了新的种类,故先予以报道。
一、地理位置
“紫薇田园都市”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郭杜镇北2公里,北距西安市区约8公里。M60位于该工地J区21号楼基槽东北部(图一)。
二、墓葬形制
该墓系斜坡台阶墓道单室土洞墓,平面呈刀形,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残长6.44米,墓室底距地表深7.8米,方向176度。
墓道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残长2、北端宽1.2、南端宽1.14米。底为台阶式,残留4个高低不等的台阶。台阶宽18-36、高12-18厘米,两侧留有6厘米宽的土台。墓道底踩踏光滑,壁面平直,填土为花土。
甬道平面略呈南北商长方形,进深1.9、北端宽1.2、南端宽1.12、高1.3米。甬道底南半部呈缓坡,北半部同墓室底平。顶为拱形,顶部保存较好,留有十道横向瓦楞形槽,为专门加工而成。甬道入口处有木板封门痕迹,板厚3厘米,宽度同甬道相同。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北端略宽,南端稍窄。南北长2.46、北端宽2.12、南端宽2.06、高1.74米。顶为四角攒尖,其顶面交线下弧,形似帐篷。后部略有坍塌,凹凸不平。墓室东壁因坍塌壁面不直,西壁也有坍塌痕迹,壁面不直,北壁较为平直,为原始形态。墓室西半部留有平面呈梯形的生土台棺床,长度和墓室相同,南端宽0.75、北端宽1.2、高0.2米。棺床北侧稍高,与南侧高差约为10厘米(图二)。
三、葬式与葬具
墓室内棺床上葬一人,骨架已腐朽成粉末状,保存状况极差。从骨架残存形状及牙齿位置看,应为仰身直肢,头向北。葬具为木棺,虽已完全腐朽,但痕迹还比较明显。棺痕长1.9、北端宽0.58、南端宽0.42米。残留有棺钉、板灰等。棺底铺垫一层青色草木灰。
四、随葬器物
该墓共出土随葬器物41件。主要有陶俑、陶器、铜钱、小件生活用品等。所有随葬品皆出自墓室,陶俑按顺序摆放在墓室东部,铜钱、铁剪等小件放置于棺床上,原应置于棺内(图三)。
(一)陶俑
共计29件。种类有镇墓俑、立俑、胸像俑和动物俑。皆为泥质红陶模制,烧成后通体施以彩绘。1.镇墓俑
天王俑2件。出于蘑室入口处东西两侧。脚踏两小鬼,立于树墩状底座之上。底座平面呈椭圆形,束腰,表面留有斜凹槽。左右两侧对称镂1.5-2.5厘米的孔。
标本M60∶1,头略偏右,面微上仰。突眉环眼,阔鼻翘起,抿嘴。面部肌肉饱满,拧眉怒目,表情凶悍。头顶卧一展翅竖尾的孔雀。面部涂肉红色,眼、眉、须发涂黑色。孔雀尾绘条状黑、红彩,头、身绘红彩,其上点绘黑色。腆胸隆腹,双肩后耸。两臂斜张,右臂屈肘向前,手握拳。左臂向下。手握拳抵干左膝上。身着袍,外套明光铠,双圆护胸周围贴饰金箔。腰间束带呈绳索状,并向两侧上翘起成环。铠衣及袍下摆有绿、黑彩绘。背部绘黑、黄、红彩装饰。肩裹长角龙首护膊。龙首涂黄色,布满黑斑点,唇吻涂红,睛涂黑色。小臂裸露,涂成肉红色。双肩各置一骨朵,肩下各饰一向外侧飘荡的巾角。双腿分别裹护甲;面上涂红色、白色,面下涂黑色成鱼鳞状。足蹬赭色靴。左腿屈膝抬起,脚踏小鬼脊背。右腿直立,踏在另一小鬼胸上。下部小鬼均裸身,左边小鬼头向左回盼,前爪撑地,后腿曲作爬状。头部位于天王两腿之间,头顶被战袍下摆遮挡,凸圆睛、嘴微张,面目狰着。右有边小鬼仰面躺地,姿态模糊。胎表施白色粉底。通高58.5厘米(图四,上;封底)。
标本M60∶2,头戴软盔,头盔后、左、右均凸起成斜沿。突眉,眯眼,高鼻,抿嘴。头顶卧一展翅竖尾的孔雀。鸟身白底略施红粉,通体再饰褐点。身着灰黑色及膝袍。外套明光铠,双圆护胸周围、上至后领、下至腹下均贴饰金箔。胸、腹下各饰红、黄色腰带一条。袍前短及膝,后长几曳地,铠甲下摆至膝上。肩裹长角龙首护膊。身姿动作与前者相同。右腿直立,脚踏小鬼之背上。小鬼通体白底施红粉,面目狰狞、眼黑、凶恶、作不堪忍受状。左腿抬起,脚踩于白色小鬼之背上。小鬼眼、口均作红色,圆眼、大口,前肢微曲,后腿蜷曲,只穿黑短裤,其余裸体,好似待机逃跑之势。通体除黑裤外均作灰白自色。通高58.2厘米(图四,下)。
镇墓兽2件。出于墓室人口处,天王俑之后。人面、兽面各一。脚踏怪兽,立于树墩状底座之上。底座形制与天王俑的基本相同。
标本M60∶3,人面。面目狰狞,外形凶恶。突眉环眼,高鼻,抿撅嘴,黑长须。面颊肥大,颈部臆肿、扇形双耳。面耳均作红色,高额头上长曲锥状椅角,白底红色。脑顶竖起螺蛳状高髻,白底黑色。双臂张开,右臂曲,掌上举过头,四爪伸张。左臂微曲,握拳。两肩臂上均装饰有三股向上的焰状徽鬃,下端白底画黑色小纹,上端均作前黑后白色。全身布满豹状褐斑点,黑色兜肚状连衣直通档下。高隆胸,胸前饰金黄色椭圆形图案。连衣上添白底黑花图案,似花瓣数组。身略侧向右,左腿斜伸蹬地板,右腿曲膝抬起,足踩怪兽之头。怪兽横卧于胯下,通身白底上涂红彩。头向右,蜷曲。尖嘴大张,斜眯眼,小斜耳、曲腿、大肚。通高43.5厘米(图五,上;封三,2)。
标本M60∶4,兽面。圆凹眼、突眉、高鼻、突颧骨、方下颚、大盆口、鳅牙咧嘴。面饰白底红粉,黑眼。高额头上生二支黑色椅角,角下夹白色圆球一个,头顶上竖起火焰状的高髻。两臂张开。右臂上举、四爪用力张开。左臂微曲,手握拳。两臂及肩上均竖三股焰状鬃毛,上端为白底黑色,下端白底,部分涂黑线。身上布满豹皮状褐点,黑色兜肚状连衣直通档下。高隆胸、胸上饰金黄色椭圆形图案。连衣饰黑色图案,现多已脱落。身略向右侧斜,左腿斜伸,右腿曲膝抬起,足爪踩于怪兽头部。怪兽头朝右,尾向左。长鼻、方唇、大口,斜眯眼、凸额头,斜小耳、大肥肚,前后腿均蜷曲。通高43厘米(图五,下;图七,左)。
龙首人身镇墓俑2件。出于慕室入口处、镇慕兽之后。形制大同小异。兽首人身,双足叉开立于椭圆形底板上。头顶火焰状鬃毛,向顶心高耸。面部似龙,短圆耳、突眉、双目圆睁,长吻,张口做牙,面目狰狞恐怖。赤身裸体,肌肉发达,小腹微凸,露脐。腰缠布带,裆前垂帘,后臀外露。右爪上举,左爪回曲,其上缠绕一蛇。手、足均为三爪形指(趾)。通身涂红彩,腰带、档帘点绘黑彩。标本M60∶7,高25.6厘米(图六,上;封三,1)。标本M60∶9,高27.6厘米(图六,下;图七,右)。
2.立俑
仕女俑2件。出于墓室中部。标本M60∶10,头梳堕马臀,发型大而夸张,方鬓似蝉翼,圆形高髻偏左,鬓后露双耳、发臀上贴有真头发,纹理清晰,现已脱落。面颊丰满,高鼻,小口。面部白底施红粉,眉、眼、发髻涂黑。身着对襟广袖襦衫,肩披帔帛垂至膝下。大红抹胸,长裙电地,微露双足,足下有踏板。通体饰白色粉彩,裙上绘黄色花点。高36.3厘米(图八,4;封三,3、4)。标本M60∶39,发型为标准的堕马髻,服饰装扮与前者基本相同,高34.8厘米(图八,5;图九,右)。
侍女俑6件。出于墓室中部。其中4件残,无法辨别形制。标本M60∶13,男装侍女,头裹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袍,双手隐袖拱于胸前。腰间系带,带尾结于左后腰。袍底足尖外露。站立于踏板之上。高33.6厘米(图八,1)。标本M60∶8,头梳丛髻,中分、梳蝉樊,鬓后露耳。面部丰满,眉清目秀。身穿圆领长袍,双手隐袖擎于胸前。腰间系带,带尾结于左后腰。袍底露双尖足。高31厘米(图八,2;图九,左)。
幞头俑2件。出于墓室中部。头裹幞头,身穿圆领长袍,右手置肋下,左手置胸前。腰间系带,带尾插左后腰,袍底露足尖。幞头着黑彩,袍着红彩,大部已脱落。标本M60∶19,高23.4厘米(图一○,1)。
抬檐子俑4件。出于墓室中部。2件为一对,形制大小相同,只是手部动作不同。头裹幞头,隆鼻、厚唇、双目前视。身穿圆领长袍,腰间系带,袍底露足尖。幞头绘黑色,袍彩脱落。标本M60∶17,右手擎至右肩,掌心向上似托物,左手握腰带。高19厘米(图一一,4)。标本M60∶16,左手擎至左肩,掌心向上似托物,右手握拳置胸前。高19.2厘米(图一一,3)。
骑驼俑1件。作跨骑状。头戴尖角圆帽,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间系带。右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握拳放于腹前。标本M60∶36,高13.8厘米(图一○,2)。
3. 胸像俑
幞头胸像俑5件。头裹幞头,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头绘黑彩,面、身着红彩。标本M60∶35,高8.8厘米(图一一,1;图一二,右)。
侍女胸像俑1件。头梳丛髻,面部丰满,眉清目秀。脸上绘红彩,发着黑彩。标本M60∶11,高7.3厘米(图一一,2;图一二,左)。
4.动物俑
鞍马俑2件。出于墓室东北角,均残。标本M6O:21,马头残,背上有鞍,站立于环形踏板之上。残高24厘米(图八,3)。
(二)陶器
彩绘塔式罐1件。出于墓室中部。泥质红陶轮制,胎表施白色粉底。由盖、罐和座三部分组成。盖为圆形,其上有五级塔刹形纽。表面施黑彩。罐矮直口,窄沿,溜肩,鼓腹,平底。肩部绘有一圈黑彩回纹。座喇叭形,座腰绘一周墨线。标本M60:20,通高51、口径12、腹径23.2、底径9.4厘米;底座高15.6、底径20厘米(图一三)。
(三)铜钱
共计2枚。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各一,均制作规整。
开元通宝1枚。标本M60:25,铜色发绿,“元”字第二横左端上挑,背穿上方有一仰月纹。直径2.5,厚0.11厘米,重3.8克(图一四,1)
乾元重宝1枚。标本M60:32,I铜色发黄,钱文深峻,钱肉平整,背穿下有一月纹。直径2.4,厚0.13厘米,重4克。(图一四,2)
(四)其它
铜饰1件。片状,整体呈长方形,较薄,系用铜片加工而成。标本M60:12,长2.6-2.7,宽1.5,厚0.05厘米(图一五,4)
铜泡钉5枚。形如伞状,泡上模印出上下两层,上层一花六瓣,下层十二瓣。标本M60:24,高1.7,直径0.75厘米(图一五,1)
铁剪1件。交股式,柄部曲成环形,锈蚀严重。标本M60:26,长17.4厘米(图一五,3)。
蚌壳1件。表面细腻光滑,有光泽。标本M60:28,长6.2厘米(图—五,2)。
铁器1件。锈蚀太甚,无法辨别。
五、结语
M60未出土墓志,下葬时代只能依靠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类型来推断。
该墓系小型的单室土洞刀形墓,是中晚唐常见的墓葬形制。出土的仕女俑发型主要为丛髻、堕马髻,为中晚唐所常见①。其中标本M60:l0的仕女俑,头上贴真发,非常罕见。
能确定墓葬时代的另一证据为乾元重宝铜钱。《旧唐书•食货志》载:“乾元元年七月(758),御史中丞弟五琦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为新铸,不废旧钱……文曰乾元重宝。其开元通宝者依旧行用。”“二年三月,琦入为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二十斤成贯。诏可之。于是新钱与乾元、开元通宝钱三品并行。”②。事实上由于乾元重宝大小钱虚值利大,民间盗铸严重,导致币制混乱,物价飞涨,以致斗米钱至七千。唐代宗即位后,诏令乾元大小钱与开元通宝等值流通,乾元重宝钱随即退出流通领域。但直至唐末还有少量铸行。该墓出土的乾元重宝,制作规整,文字规范,应为唐肃宗时期所铸。参考墓葬形制和俑的造型,可以初步断定,墓葬时代上限不会超过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应属中唐,即公元八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根据墓内随葬的铁剪、蚌壳粉盒等物品可以获知墓主人系女性。
该墓因发掘方式的原因,得以完整保存甬道和墓室的顶部结构,其下弧交线的四角攒尖顶和横向瓦楞状的甬道拱顶在唐墓中比较罕见,这对于研究唐代小型墓葬的形制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