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为何没有成为文王太子?妲己把他做成肉饼是不是历史的真实(伯邑考为何不姓姬)

在商周时期的历史上,如果没有明代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我们很可能会忽略掉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的存在。因为史籍里对伯邑考的记载几乎没有,只有在《史记·管蔡世家》中略作提及,所以,关于伯邑考的事迹更是难以寻觅。

伯邑考为何没有成为文王太子?妲己把他做成肉饼是不是历史的真实

周文王像

在《封神演义》中,伯邑考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生性敦厚仁爱,又是一名孝子。当时,他的父亲西伯侯姬昌已被商纣王囚禁在羑(yǒu)里(今河南汤阴一带)七年,作为长子,伯邑考主动赴商都朝歌替父亲赎罪。为营救父亲,他带了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异宝,献给纣王。

纣王的妖妃妲(dá)己见伯邑考长相俊美、琴艺绝伦,便妖性大发,欲引诱其和她亲近,但伯邑考并不愿意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因而他拒绝了妲己的色诱,并对她正言羞辱。妲己恼羞成怒,气愤之下,先是在纣王面前诬告伯邑考动手动脚调戏自己,又暗自现出原形,引出白猿的杀意,最后,再诬陷伯邑考的琴声是在暗骂纣王无德。于是悲剧发生,伯邑考被割去四肢,万刃剁尸,做成肉饼也有说内羹后,再送给他的父亲姬昌吃下。

就这样,伯邑考在小说中短暂的出现之后,便从此消失,这也证实了《史记·管蔡世家》中"伯邑考既已前卒矣"的记载。

伯邑考为何没有成为文王太子?妲己把他做成肉饼是不是历史的真实

妲己

《封神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因此,对于商周的历史,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小说中的情节,甚至都深以为这就是商周时期的历史。

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它终究不是历史。

《史记》记载,周文王的正妃名叫太姒,共生了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载。"又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记载,周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生下次子周武王。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伯邑考是周文王的长子无疑。

《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中记述,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当时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质,担任为商纣王驾车之职。商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商纣王评价说:"谁说西伯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

伯邑考为何没有成为文王太子?妲己把他做成肉饼是不是历史的真实

伯邑考剧照

这或许是对《史记》中所载"伯邑考既已前卒矣"的唯一注解,但并没有说明他被烹杀的原因,想来这是纣王的一个残忍的"恶作剧",其目的就是考验一下西伯侯是不是一位圣人。不过这也说明了《封神演义》中所描写的伯邑考被妲己所害的情节,至少是有史实作为依据的。

然而伯邑考虽是姬昌的长子,却并不太子,《史记·管蔡世家》中这样记载:"(武王)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

一个"舍"字,实在耐人寻味。无论是《封神演义》中伯邑考主动去纣王那里替父赎罪,还是《帝王世纪》中的被作为人质,伯邑考都是一个被"舍"弃的牺牲品。但《封神演义》中所表现的是伯邑考是先被"舍"而后又"舍己",这无疑是为了突出他生性敦厚仁爱的孝子品格。而他被作为纣王手中的人质,是不是被"舍"的结果呢?

对于姬昌"舍"长子伯邑考立次子姬发为太子,历来就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姬昌因为二儿子姬发"贤"而直接"舍"长子伯邑考,立次子姬发为太子。但是伯邑考在历史上出现的虽然短暂,却没有丝毫"不贤"的记录,无论是小说中还是在其它著述中,倒处处显示出他的正直和大义。所以,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伯邑考为何没有成为文王太子?妲己把他做成肉饼是不是历史的真实

周武王塑像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姬昌之所以要立次子姬发为太子,那是因为伯邑考去世得过早。因为司马迁在写到"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之后,紧接着补充了一句:"伯邑考既已前卒矣。"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司马迁对姬昌舍伯邑考而立姬发为太子的所作的解释。

然而这个解释又有些模糊,因而才产生了上面的两种观点。

人们对伯邑考生命的短暂及其悲惨的遭遇大都寄予同情和惋惜,所以《封神演义》中为他安排了一个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的结局:

伯邑考的三魂被姬昌吐出而变为三只白兔,"望西跑去了"。后被姜子牙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命为尊贵之神,代表着尊贵和权力。

而《史记·管蔡世家》则记载:"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