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的传统,通常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也就算过完了,人们回归正常生活,其实民俗中“正月都是年”,在老传统中正月下旬还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像二十五的填仓节、二十六的观音开库日,而到了二十七这天就是人们熟知的“人胜节”。或许很多人会有疑问“人胜节是正月初七,在这里怎么变成了正月二十七?”其实正月的逢七都可以说是“人日”,那么具体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民间神话传说中女娲娘娘从正月初一开始,依次创造了鸡、狗、猪、羊、牛、马六畜,到了初七又创造了人,因此正月初七这天也被称为“人日”。不过为了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古人又规定了小孩的“人日”是正月初七,中年人的“人日”是正月十七,而正月二十七则是老人日。在旧时代,人们习惯根据三个“人日”(三个“人日”指的是初七、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的天气来判断吉凶、占卜新一年的运势,如果这三天的天气晴朗则表示家人平安、人丁兴旺;如果是阴雨天,则反之。
现在“人日”之际人们不再根据天气占卜吉凶,但也流传下来了诸多规矩和禁忌,尤其是正月二十七老人日,其中有“1不碰、2要做、3要吃”的说法,遵循老传统,好运一整年。
一、1不碰:不碰血腥的东西
“人日”是老百姓为了表达对女娲造人的的感激与敬重之情,所以这一天在吃的方面还是要有一定的讲究。在民间人们认为不管什么节日,做到“口不沾血”是一种福气,而在节日中碰了比较血腥的东西可能会粘上霉运,所以像一些像猪血、鸭血等比较血腥的食材在这天还是不要碰。
二、2要做:要登高祈福、戴人胜
登高祈福
在古代,不管是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人日”这天都会去郊外踏青登高。“人日”的登高与重阳节消极避祸地登高不同,正月是一年的伊始,此时人们登高是为了祈福,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能万事顺意、家人康泰。加上此时正值初春时节,微风拂面、万物复苏是登高踏青的好时候,这天不妨与家人出门爬爬山、踏踏青,在祈福的同时还能舒展筋骨、感受春的气息。
戴人胜
有些地区在人胜节还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也被称为“花胜”,是古时候一种用彩纸、金箔等剪成人形或者花形的装饰物,在人胜节这一天戴在头上或者贴在屏风上,不仅有装饰的作用,还能给自己或者家人讨个好彩头。
三、3要吃:要吃长寿面、喝七宝汤、吃煎饼
吃长寿面
每当正月二十七老人日,就要像平时过生日一样吃上一碗面条,而且还要加入代表着聪明的芹菜、葱、蒜。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面条的形状又细又长有长长久久的寓意,所以“老人日”这天中年人吃了“长寿面”,代表着人们希望面条拴住岁月的双腿,一直年轻不变老;而老人吃了“长寿面”象征着面条绊住生命的双腿,寓意着健康长寿。
喝七宝汤
七宝汤则是用7种寓意吉祥的蔬菜煮成的汤,比如菠菜有“博才”的意思,油菜代表着“有财”等,没有什么固定的搭配,只是图个吉利。在喝七宝汤时,最好将汤与菜吃光喝净,寓意将所有的福气都吃到肚子里。
吃煎饼
煎饼并不是人们平时常说的煎饼馃子,而是一种类似于春饼的薄饼,因为在吃煎饼时人们习惯卷上各种食材,有荤有素,其中卷入的多种蔬菜则代表了“天地百菜”,与“百财”谐音,煎饼卷菜有招财进宝、财运亨通的寓意,所以在正月二十七人胜节这天,人们有吃煎饼的习俗。
——老井说——
这些正月里的民俗活动多少带着一些迷信的色彩,但这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是历史延续到现在的传统文化之一,撇去糟粕,保留精华,有些民俗文化还是值得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