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芳村花地的黄大仙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1856~1858年),是著名的宗教圣地,信众多,影响广,却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广州黄大仙祠复建前,广州市的道教场所,只有三元宫和纯阳观两处,远未满足信众的需求;而海内外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来访来信,倡议复建黄大仙祠。
广州黄大仙祠的重建,于1993年12月进行奠基仪式,至1999年2月建成对外开放,历时6年,过程曲折迂回,其中一些真实有趣的故事鲜为人知,现一一将其陈述。
1、尘世沧桑,道观重光
清末民初,由于战乱频繁,芳村黄大仙祠已日渐萧条。1938年,日军占领芳村时,把芳村镇东街的同安坊作宪兵司令部,拆大通寺建炮楼。日伪军为防抗日游击队活动,对往来行人查禁甚严,在芳村,只准开放一个渡口通往老城区,禁止一切节日、圣诞活动,黄大仙祠成为一座空寂的庙宇,祠内的道士四出求生逃难。
抗战时期,米价飞涨,木材紧缺。汉奸和土匪在芳村横行霸道,他们合伙拆了黄大仙祠,把砖瓦木料卖掉分赃,又把黄大仙祠的原址连同祠旁的空地开辟成稻田。原来祠深三进,十分壮观的庙宇,终成废墟。
1985年,芳村区成立。之后,广州市有关领导到芳村区检查工作时,曾专程到花地大凼尾的黄大仙祠旧址视察,发现旧址仍留存有石刻对联、浮雕石柱、石门楣及道士斋堂等遗物,指示要注意保护这些古迹,否则愧对后人。近年来,港澳和海外有识之士和广大信众,纷纷来信来访,并要求捐资、倡议复建黄大仙祠,要让这一宗教活动圣地风光再现。
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决定复建广州黄大仙祠。黄大仙祠的复建,有利于保护宗教文物古迹,有利于发展芳村地区的旅游事业。座落在芳村花地的黄大仙祠,当时的规划用地为1.56万平方米(约24亩),其中建筑用地8166.7平方米,计划投资4000万元,工程拟分期完成。黄大仙祠的整体结构,初时将按道观模式复建,并结合地形规划建设成三进殿堂,回廊曲褶,楼台起伏的建筑群体。
广州黄大仙祠复建工程,于1993年12月23日举行奠基仪式,后因故停建。1997年11月9日,广州嘉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决定投入3800万元续建,终于1998年年底首期工程竣工,于1999年2月6日对外开放。
2、殿宇巍峨,肃穆祥和
由于黄大仙祠的旧祠不存在,其原貌无法考证,故其在重建设计的思考上,有广阔的空间,更为自由与灵活。鉴于香港黄大仙祠,是广州黄大仙祠的道路几经转折,于1925年兴建的,从而使广州旧祠香火得以延续。今天,香港黄大仙祠在海内外华人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本次设计中务求使新祠与香港黄大仙祠保持风格上的一致;按照新祠的设计师唐萼先生所说:“新祠的设计,以清代宫廷建筑模式作基本架构,同时还渗透进浓厚的南方风格等”。为此,共进行13次的修改。在建筑的布局上,重建的广州黄大仙祠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在平面的布局,没有沿用传统寺观三进院落小空间模式,而是引入现代建筑大空间、大尺度手法,采用明确的纵向中轴线布局。
主体建筑座北向南,处于仙祠的中心位置,并耸立于高3米、宽70米的宽大台基之上,使其展现出宏伟壮观的气势。主体建筑由正殿、配殿和风雨碑廊等组成,黄大仙祠正殿雄踞正中,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重檐歇山顶,设计中特意将正殿通高抬升至18米,为目前珠三角地区最高的神殿,以加大与配殿的高差,使原本升高的中轴线再次上升,形成全祠的制高点和视觉中心,突出了正殿的主体功能作用。正殿前左右两则配殿,分别是观音殿和吕祖殿,为三柱三间的方形建筑,四角攒尖屋顶,通高13米。两配殿后分排有孔圣堂及介绍黄大仙历史的图书馆。配殿与正殿相互呼应,并通过较为低矮的风雨碑廊承接,形成三面围合的空间,从而获得亲切和谐的殿前环境。主体建筑前台宽阔,可容纳数千游人,成为群众参观朝拜的主要集散地。台基首层作停车及独立对外斋堂之用,以充分利用建筑空间。由于台基首层正面出于外观需要而无法开窗,因此在首层设计中,加进了天窗采光方式,从而大大增加了首层的采光度。
黄大仙祠各神殿的大门和窗子,也是个最显目的地方之一,所以设计和用料十分讲究,也最花心思。初时,有些人建议用青铜色铝合金制造,重建方坚决不同意,认为必须用木材来建造,才能体现出庙宇的庄重和古朴,也曾考虑用粗径的老樟树做木料,由于稍大棵的樟树多是空心,合乎规格的木材不多。最后选用福建武夷山的老杉树,这杉树树干粗大,材质结实,用来制造门窗,美观耐用,这粗大的杉树,要到武夷山深处才找到,其树龄一般都有60~70年,是较为贵重的木料。
在台基前,距山门约50米,地方开阔简洁,以大片草坪为主,成为祠观前花园,台基脚下有遍植莲花的水池围绕,这叫玉液池。主体建筑之后,是祠观的后花园,其左右两则,以带状的两层平顶小檐建筑围合,是道士用房及供人摆放先人长生牌位的地方。黄大仙祠门楼巍然耸立,坐北向南,座标在祠的中轴线上,前门高大,宽阔,门楼正面刻有“广州黄大仙祠”6个大字,上边刻有“芳村胜迹”4个大字,门楼背面有一块大石刻有“花地仙缘”4个大字,这两块巨石,是福建漳州特产的麻石,各重6吨,是由当地有名石匠师傅雕刻而成,他们发动了10多人,花了几天的时间,才从山上运到山下,相当费力,这可见祠门的凝重和庄严。
重建的黄大仙祠的设计与布局,符合宫廷建筑的美学原理——统一、均衡和变化。黄大仙祠的建筑群体,都统一在黄大仙殿这个主体建筑上,中轴线两边的建筑结构均衡,疏密有序,又有前后花园和灵活变化的附属建筑所围绕,有精美艺术建筑的衬托,如浮雕、石刻及配以琉璃瓦、花脊做天面,故显现其古色富丽,从远处望去,仙祠矗立辉煌,祥和肃穆。
3、普济劝善,祠门洞开
黄大仙祠在建筑风格上,虽似宫廷,但赤松黄大仙祠是以济世劝善为本,故祠门洞开,面向世人。
门楼,处于祠的中轴线上,坐北向南,在设计时,刻意偏正南5度,体现谦让精神;门楼内安置一块石碑,正面刻有“普济坛”3个字,背面刻有“金华分绩”4字,说明黄大仙的祖籍在浙江金华,故称是分绩。
黄大仙祠是将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结合;大空间尺度的现代化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其宗旨是面向广大群众。如平台,面积有2000平方米,可容纳3000人,以适应大型法事活动和高峰的朝拜活动。就仅以黄大仙祠重建后的头一年,进客量已超过100万人次,如果以现有的总面积而采用传统的小空间尺度,势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
主体建筑的柱顶、梁枋以及长廊——添福廊、添寿廊等,选用了广东民间常用的细花云草图案,都要在现场以手工进行彩绘;雄浑灰白的台基、轻巧翠绿的飞橼,以淀青为主调的梁枋和雕饰等,体现了南方建筑细腻精美的风格。这与粗犷大方的朱红殿柱及门窗,形成了色彩的强烈对比,加上色泽金黄、组合丰富的屋顶群,这三者的组合,庄严华妙,相得益彰。
黄大仙祠除主体建筑以外,还有前、后花园的布局,有各个景点的设置,有园林绿化、美化的布置,真是仙气盎然。
台基前至大门,有50米的开阔地带,设有草坪,栽植花卉,建有走廊和水池等,通过类似金水桥的台阶,使前花园与主体建筑联系;主体建筑之后为后花园,设有叱石岩、药仙井、道德经艺术墙和戏台等景点,供游客观赏。
园林布置具有地方特色。该祠所处的芳村花地,种花历史延绵2000多年。有“岭南第一花乡”的美誉。要使花乡和仙乡统一,民俗与文化协调,园林学设计者,为此花了许多心思。黄大仙祠的园林布置,重点突出喜闻乐见,花木长春的特点,故以种绿叶类植物为主,如大片种植黄姜,经园艺师傅修剪成八卦图形,在园中遍植紫荆、桂花、米兰等,使四时花开不断。在园中特意保护和栽培一棵老芒果树,这棵芒果树,已有100多年的树龄,是原黄大仙祠道长亲手所植。老树至今仍结出芒果来,个体小,猪腰形却香甜。每年四月花开满树,六月硕果累累。它是黄大仙祠从盛到衰,由衰致兴的见证,每个游客观赏这百年仙果时,将勾起对仙祠沉浮的感慨。
黄大仙祠有10个景色,是由广州市10位著名诗人,各赋诗一首以咏之。该10景点是:1、宝鼎甘霖,2、玉液龙涎,3、百年仙果,4、圣殿祥云,5、赤松灵木,6、叱石成羊,7、古祠遗风,8、道德薪传,9、药井长春,10、金华仙迹。
黄大仙祠的群体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故成为风水宝地,圣洁之地,膜拜者络绎不绝。
4、秦代枕木,巧造牌匾
广州市有一块秦代船台枕木,这枕木有2200年历史。为支持该祠的复建,广州市文化局特捐赠这块古木,以造牌匾之用。
广州市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了西汉时南越皇御花园的遗址,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发掘工作,当发掘深至地下10米处时,又发现新情况,原来是一个古代造船的船台,颇具规模,以文物专家的考证,这是秦代造船船台的遗址,船台的枕木还完好。
黄大仙祠的复建,用这块古木精工造了黄大仙殿、观音殿和吕祖殿三个牌匾,这牌匾庄严古朴,光彩照人,折射出广州历史名城的辉煌。(注:另有专家认为,这是南越国宫殿被烧毁后,所留下的地基遗迹。)
5、三教合一,塑像传神
历史上的黄大仙祠,是儒、释、道三家结合,复建后的黄大仙祠,亦保留了这种传统。
黄大仙主殿高21米,门高4.1米,阔6.4米,门槛高0.25米,用整条原木制成,是百年之材。建筑设计十分讲究,一门、一环、一锁均专门设计,用青铜铸造。主殿内黄大仙像用青铜铸造,高3.2米,重3000公斤,2003年得信众捐赠,整个铜像贴上金箔,就是现时看到的真金神像。黄大仙铜像安坐中殿,传神生动,气宇轩昂。
右边为观音殿,殿内安放手持净瓶、柳枝的观音菩萨立像。民间流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和有无边的法力。观音像用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像高2.1米,重2000公斤,造型优美,具极高的艺术价值。
左边为吕祖殿。吕祖是八仙之一,他原名叫吕洞宾,成仙后又叫纯阳真人,全真教后,又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吕祖神像为整块花岗岩线刻而成,并贴金箔,有汉代线刻的凝重和现代线刻的灵活,使人对之有飘然出世之感。这是广州地区宗教场所神像中比较少见,也是最大的。
吕祖殿后排有孔圣堂,立有孔子像和介绍儒家学说;观音殿后设有图书馆。
大殿前平台上,有三个大香炉,每个炉高2.1米,用青铜铸造,重500公斤,造型仿古,加上年年香火不绝,已俨然古物矣。
黄大仙祠正门左右两边,还设有4个小殿,分别为孔子殿、财神殿、炎帝殿和斗姥殿,塑像都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6、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黄大仙祠遭毁后,几经沧桑,经多方搜寻,现遗物计有石柱、石雕门饰和石狮子等,从中可窥见当年旧祠精巧的建筑工艺和宏大规模。
广州黄大仙祠始建于咸丰五至八年,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宗教圣地,对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各地有极大影响。旧黄大仙祠深三进,大门口有一对联,上联是“叱羊传晋代”,下联是“骑鹤到南天”。第一进供奉韦陀神像。第二进大门亦有一对联,上联是“洞中别有乾坤,四围烟雨云山尤增胜概”,下联是“祠里自成天地,两岸杏林橘井永著仙踪。”第二进供奉黄大仙。第三进大殿供奉观音菩萨。旁边有两间侧殿,一边供奉孔圣人,另一边为藏经阁。当年黄大仙祠香火十分鼎盛,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日,普通信徒坐小艇前往拜神,有钱人家则乘“紫洞艇”(比较豪华的船)前往朝拜。每年的春节人日(正月初七日)游花市之际,市民前来芳村游花市的甚众,出现“人日花市春最闹”的情景,市民大多到黄大仙祠朝拜,烧香许愿。祠外搭棚唱粤曲做大戏,群狮台上表演,锣鼓喧天。小店小档四处摆设,售卖工艺品和日用百货。各大名园、花圃均设花坛(又叫花局),供游人入园圃观赏和采购花卉,热闹非凡。
黄大仙祠复建中,收藏了一批明清年代的古傢俬,如太师椅、桥枱、恭坐椅和几架等,都是酸枝制作。用以衬托仙祠的风格。这批古傢俬的收购过程,可以说是费尽心力,要四出查访,上门收购。有一次,当仙祠重建方的收购员,进入广州市一大户人家,准备收购一批明式傢俬时,发现有一张大桥台,已有150年的历史,很合适仙祠使用,便拟收购,主人当场拒绝,认为这是祖先相传下来的传家宝,故特意砌一幅砖墙,把桥台置于墙内,以此方法保存好传给后人。后经再三商议并耐心说明,“这桥台最是适合用于黄大仙祠了”。这大户人家,出于对黄大仙的敬仰,便乐意转让了。
在黄大仙的后花园中,建了个药仙井,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黄大仙又称药仙,擅长医术。成仙后,云游四方,到处赠医施药,拯救世人。传说有一年,江南地区瘟疫四起,老百姓病倒无数。有一天,见一道长背一药葫芦,凡见到病者皆送药丸一粒,无不药到病除。得救者拜谢,问道长来自何处仙山,高姓大名?答曰:来自赤松山,姓黄。随之骑鹤腾云而去。老百姓跪拜,感谢黄大仙救命之恩。旧黄大仙祠都设药仙井,以纪念黄大仙赠医施药的善举。
在黄大仙祠的后花园中,还建了一个戏台,这戏台具有岭南建筑风格,有地方特色。过去的乡村庙会、神诞活动等,一般都搭台做大戏,(粤剧)连台演出,所谓神功戏,广东人喜看粤剧有时一连数晚做大戏,热闹非常,把庙会活动推向高潮。今天,在黄大仙诞等节日,都在这个戏台上,举行粤剧、曲艺表演,以继承和发扬这民俗民风。在珠三角的神庙中,保存有戏台的,目前只有黄大仙这个戏台了,故别具特色。
仙祠的后花园,建了个叫叱石岩景点,这三个字是集王羲之的手迹,这景点陈列着一对天然的石羊,还有石柱、石狮和石对联等旧祠遗物。以黄大仙叱石岩显仙迹的故事为背景,把旧祠遗物镶嵌其中,以讠志仙祠的源远流长。
《道德经》是道家创立人老子著的经文。老子是春秋时代人,后被道教尊为始祖,尊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经》全文5300字,被道教奉为最高经典。
为弘扬道家学术和介绍道教文化,在黄大仙祠的后花园特设一艺术墙,精工镶嵌,彰显全文,成为艺术珍品。该经文字,是中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的手迹,是由香港蓬赢仙馆所赠送。全文每个字采用凸字体陶艺烧制,由佛山美术陶瓷厂用陶艺烧字制成。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幅用陶艺烧字的《道德经》,别具风格。
《道德经》艺术墙长12.8米,高2.8米,壁刻衬底为飞龙祥云暗纹的陶制耐磨砖,上下各修饰一道具有岭南特色的图案砖雕衬托。这些陶艺和砖雕是佛山的传统工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道德经》艺术墙是道教文化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十分珍贵的艺术品。
7、玉池水暖,红尘净心
台基脚下,有一个遍植莲花的水池围绕,这叫玉液池,亦叫放生池。在宗教活动场所,通常设有放生池,给信众放生鱼鳖等,以施善积德,求得福寿康宁。黄大仙祠的放生池,设有石雕长寿龟蛇、发财蟾蜍等,供游客观赏,池中的鱼及龟,均为善信放生。
游人从前花园上平台朝拜黄大仙,必须通过梯桥上去,梯桥横跨玉液池,有23级,两边有8条柱,寓意黄大仙的诞辰在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游人走过梯桥,寓意洗去身上不干净的东西才去朝拜黄大仙,以示虔诚。
平台有2000平方米,做法事时,可容纳3000人。屋顶结构的角度比较平缓,每刮风下雨时,便把仙殿瓦面的尘埃和平台的污秽一扫而光,以保持圣洁场所。平台结构,由内向外倾斜10公分,并有36个龙口出口水,下雨时,雨水会流向玉液池,风停雨止时,平台不留积水,一片明净,一场风雨,亦是一次洗礼,表明对仙人的诚心敬奉。
8、与仙有缘,叱石羊归
黄大仙“叱石成羊”,早已成为民间的传说。
现黄大仙祠后花园,有一对天然的石羊,也有一个神奇的故事。这对石羊的质地是石灰岩石,天然生成,出产在广西柳州。黄大仙祠的采购人员,第一次专程往柳州选购时,千挑万拣也寻找不着,便空手回来。后经议论,再派员前往寻找,临行前董事长说:“要有心机去寻找,心诚则灵嘛!”采购员第二次到柳州,在一个早上,正是晴雨天气,出现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气象,一道彩虹挂西天。采购员朝着彩虹的方向走,发现一些石灰岩石,在太阳照射时是白色的,在下雨时,它便变成黑色的了。采购员感到奇异,在晦明变化的天气中继续观察,忽地发现了这对石羊,柳州有关部门乐意成全,几经艰难辗转,把这对石羊运来仙祠,回归黄大仙的身边。
在旧祠的遗物中,一有只石狮子,虽几经沧桑,但仍保持其基本轮廓和大部分的雕刻,细看其雕工精巧。在复建时,有人提议造一对像烈士陵园门口那模样的石狮,虎虎生威;有人提议造慈祥迎客的石狮,像是银行门口那石狮的模样,一时争议未能决定,后来有一老人提议,还是旧祠的石狮子的模样好,我们复建黄大仙祠,也要让旧物的精华重光于世,这一提议,与会者一致鼓掌通过。
9、仙鹤灵珠,辉映南天
神殿或宫廷,其梁柱间的装饰,通常用浮雕、彩画雕饰,上面则是莲花托作撑拱。而黄大仙祠的梁柱间,采用仙鹤撑拱装饰,共有360只仙鹤,形态各异,用以作为建筑的装饰物,十分显眼,独具匠心。游客观赏这群仙鹤,便想起黄大仙“骑鹤到南天”的神奇故事。
珠三角地区庙宇建筑,在瓦脊上通常都建一颗龙珠,其质地,古代用陶瓷制成,但龙珠体积较小,现代建的庙宇,瓦脊上的龙珠,多是用水泥、玛赛克造成,这可随意造型,使其光彩夺目。
广州黄大仙祠瓦脊上的龙珠,继承了传统工艺,用陶瓷烧制成,这龙珠的直径2.5米,重1500公斤,其球体大,具有宏大的气势,是目前珠三角地区最大的庙宇龙珠,这龙珠是采用了最新的工艺烧制成功。
这个巨龙珠,由佛山美术陶瓷厂设计和烧制。由于球体太大,高温烧制时,气体膨胀外泄,烧出来的龙珠出现裂缝变形,厂家曾烧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投资方叶树林先生提建议,让厂家把珠体割切成几块烧制,像是切柑橙的模样,就避免了烧制件的爆裂变形现象,用这方法烧制果然成功。龙珠在瓦脊安装时,先将各块烧制件组合成珠体,再用云石胶逐块粘牢固。这颗巨大的龙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光芒,闪耀在高高的的南天上。
10、炉烟缭绕,共庆昇平
芳村黄大仙祠,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宗教活动圣地,在广州及珠三角地区以至海外,有相当的影响。重建后的广州黄大仙祠,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和发展,让昔日的风光再现。
今天到黄大仙祠的游客,有来自广州市、珠三角地区,有来自港、澳及华侨同胞,也有来自国外的旅游团体。每天游客接踵而至,朝拜者络绎不绝,每逢民间节日,更是热闹非常。主要的民俗和敬奉黄大仙的活动有:新年祈福、财神诞、观音开库、黄大仙诞和民间节日所举行的活动等。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民间传统是黄大仙诞辰,黄大仙祠每年都举行黄大仙诞的供奉及庙会。这一天,广州市、珠三角及远道而来的善信上香拜黄大仙,还有循传统习俗带来烧猪、三牲、水果等贡品,虔诚朝拜。这天庙会活动同时进行,祠内戏台演出粤剧、曲艺、祠内外广场还有醒狮表演,锣鼓喧闹;腰鼓队表演、群众舞蹈表演;有民间工艺摆设;为老人诊病,派米派油等,十分热闹,使民俗民风大放异采。
有时在中秋之夜,于大平台上举行联谊赏月晚会,邀请各团体代表参加,还让仙祠附近的善信者及长者参加,共庆中秋佳节。笔者也参加过这样的联谊晚会。会上有粤剧曲艺演唱,月至中天,分外明朗,笙歌阵阵,与会者沉浸在幸福欢乐中,真是一片昇平景象。
11、与仙为邻,子孙昌荣
广州黄大仙祠固然是宗教活动圣地,也是个风水宝地。把仙祠址选在花地大凼尾(土名)这地方,是有其原因的,这地方的地质较好,地理环境也好。其北边是花地河,东边栅溪河,与花地园圃为邻,西边与桃湾为伴,经著名的风水先生罗盘定位,认为这是“秀水回归,龙盘之地”,南边是开阔田园,都是茂林或花田,四时花开,芬芳圣洁之地。在清代到民初,这里还有个鹤巢,相传黄大仙“骑鹤到南天”,这是常来的地方,故选这地方建黄大仙祠。
今天,黄大仙祠的重光,不少信众把先人的牌位供奉在黄大仙祠内,祠内香火四季连续,周围花团锦簇,四时芳馨,与仙有缘,子孙至诚至孝,先人定然安息,自然其后世昌荣。
本文资料是由黄大仙祠董事长叶树林先生、总管胡兆刚先生提供并指导,经余伯茂先生修改。
信息来源:(摘自荔湾区政协——《荔湾文史》)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