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寺石窟彩绘楼阁式石造像塔——北魏
图1安塞云岩寺石窟外景
云岩寺石窟,位于安塞县镰刀湾乡楊石寺村北二十米处寺湾山麓的延河东岸(图1)。坐北面南,共有七窟。彩绘楼阁式石造像塔位于5号窟内。该窟平面略呈方形,面阔2.8米,进深2.9米,高2.3米,穹隆形窟顶。石窟正中央有一接地连顶的中心柱式方形三层楼阁式石造像塔,该塔是在石窟内就地取材雕刻而成。塔身平面呈方形,每边长0.83米,通高2.3米,塔身四面均雕刻石造像。正面塔身底层、二层和三层的角柱下端均饰刻方形柱础,角柱上端饰刻方形阑额和补间铺作两朵,斗栱形式为单栱。塔檐刻出方形椽子和筒瓦、瓦垄。塔身底层正中雕刻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的结跏趺坐释迦牟尼佛和二菩萨造像。释迦牟尼佛面庞清秀、身材修长,穿红色袈裟,衣裙曳地,身后饰桃形背光,背光用红色绘有火焰纹和八朵团云状图案;二菩萨赤足站立在红色圆形仰莲瓣台上,双手合十,头背后有圆形背光。塔身二层雕刻交脚弥勒和二胁侍菩萨造像。交脚弥勒著红色绿边袈裟,双手作禅定印,身后有桃形绿色火焰纹背光;胁侍菩萨双手合十,立于红色圆形仰莲台上,身后有圆形背光。三层雕刻舒足观音及二胁侍菩萨。塔身右侧底层雕刻一佛二菩萨,二层雕刻释迦牟尼湼槃像,三层雕刻一佛二菩萨造像。塔身左侧三层的每层佛龛内,均刻一佛二菩萨。
图2释迦牟尼鹿野苑说法造像
塔身背面底层雕刻一佛二菩萨,二层雕刻释迦牟尼鹿野苑说法造像(图2),中间有法轮,释迦牟尼膝前有两只鹿相对。整座造像塔的塔檐、铺作、阑额以及佛与菩萨造像,分别用红、石绿、白色等矿物质颜料彩绘,庄重浑厚。部分颜色已经脱落。
云岩寺北魏彩绘楼阁式石造像塔的发现,是陕西境内目前所发现的唯一在石窟内以中心塔柱为礼佛集会的场所。它保留了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后,佛教徒、信士和居士礼佛活动的原始场景,是硏究佛塔与寺庙始合后分、逐步发展演变的重要实例、孤例,填补了陕西古塔硏究领域的这一空白。
吕川石窟石造像塔——宋代
图3吕川石窟石造像塔
吕川石窟,亦名石空寺石窟,位于志丹县杏河镇吕川村东,凿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石窟坐北面南,北依山,南临杏子河。由西向东,依次共有12个洞窟和两个造像龛(图3)。其中10至12号洞窟已经被王窑水库的淤泥淹埋。1989年10月30日,笔者和志丹县文管所袁继峰先生考察该石窟时,在一号窟万佛洞东壁发现一个石造像塔,造型端庄秀丽。该塔为仿木结构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塔,通高197厘米。塔身底层较高,正中辟一龛,龛内浮雕一佛二弟子。佛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佛头不存;二弟子为阿难、迦叶,亦残损。各层塔檐密接,檐角翘起。刹座为方形须弥座,其上雕刻仰月和宝葫芦形塔刹。在塔身两侧的石壁上,雕刻众多纤小的结跏趺坐佛、弟子和菩萨等造像。
万安禅院石窟石造像塔——宋代
图4-1 万安禅院石窟石造像塔之药师佛
万安禅院石窟,俗称双龙千佛洞石窟,亦名石空寺石窟,位于黄陵县双龙乡峪村村西半山石崖间,开凿于北宋绍圣二年(1093),竣工于政和五年(1115)。石窟坐西面东,山下沮水环绕。主窟平面呈方形,面阔9.2米,进深8.4米,高5.3米。窟中央石基坛雕刻彩绘三佛二弟子二菩萨。窟内前壁甬道口上方,雕刻彩绘浮雕千手千眼观音像;北壁东侧雕刻一尊彩绘药师佛(图4-1),左手持钵,右手施“疗病印”。
图4-2万安禅院石窟石造像塔
在药师佛左侧下方,浮雕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造像塔(图4-2),通高70厘米,形制规整,收分柔和。塔基为矮方台,台下饰两朵浮雕祥云。塔身底层辟一尖拱龛,内有浮雕结跏趺坐佛一尊。层间出檐平直,檐楞稍大于塔身。塔刹为宝葫芦形。塔体下方雕刻两个比丘尼造像,作昂首仰望状。该石造像塔的刻制年代应在绍圣二年至政和五年之间(1093~1115)。
清凉山石窟石造像塔(4座)——宋代
清凉山石窟,亦名万佛洞石窟,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清凉山半山腰,山高百余米,方圆4公里,依傍延河。北宋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范仲淹曾登临吟咏:“金明阻西岭,清凉寺其东,延水正中出,一郡两城雄”。清凉山寺肇创于隋唐时期,宋代臻盛,共有四个洞窟。窟内造像题记最早为宋元丰元年(1078),亦有金章宗泰和年间、元成宗大德年间、明宪宗成化年间等造像题记。其中的主窟面积较大,面阔16.1~17.6米,进深12.9米,高6.7米;中央有佛坛,长11米,宽5米,高1.43米。坛四角各有屏柱1根,上承窟顶。在主窟四壁和屏柱上雕满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及浮雕造像塔4座。
图5-1清凉山石窟石造像塔局部
(1)石造像塔之一(图5-1)位于主窟左侧屏壁外侧石壁上。如图所示,是一组下刻佛涅盘图、两侧站立持剑天王,上部刻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供奉场景。塔为八角十三层,髙约210厘米。塔身每层辟有佛龛,龛内浮雕一尊结跏趺坐佛;层间檐角起翘;塔刹为宝葫芦形。塔身两侧壁面为众多小型的浮雕结跏趺坐佛。从该塔的造型风格判断,应与周围的佛造像属于同一时期作品,当系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所刻。
图5-2清凉山石窟石造像塔局部
(2)石造像塔之二(图5-2)位于主窟基坛左侧屏壁外侧偏南上方。造型为仿木结构六角四层楼阁式塔,通高81厘米。塔基为四方形。塔身底层为圆形,绕一周刻满坐佛;二层六角形,每面刻一佛二菩萨;三、四层亦六角形,有平座腰檐,每面刻一佛二菩萨。二、三、四层塔檐角翘起,但无风铃装饰。塔刹为宝葫芦形。该塔应系北宋元丰年间所刻。
图5-3清凉山石窟石造像塔局部
(3)石造像塔之三(图5-3)位于主窟东壁中间,在众多的结跏趺坐佛和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中,刻有两座基本相同的石造像塔。其中一座在偏下正中位置,为仿木结构方形六层楼阁式塔,通高64厘米。塔座为钵形,塔身底层有副阶周匝,四面各辟一壸门,内雕坐佛一尊;二层有平座腰檐,每面辟一壸门龛,内雕坐佛一尊;三层有平座腰檐,每面辟方形佛龛,内雕结跏趺坐佛一尊;四、五、六层相同,无腰檐,每面均辟方形佛龛,内雕坐佛一尊。塔刹为宝葫芦形。
图5-4清凉山石窟石造像塔局部
(4)石造像塔之四(图5-4)居主窟东壁中间偏上位置,为仿木结构方形五层楼阁式塔,通高60厘米。塔座为钵形,塔身一、二、三层每面辟方形佛龛,内雕坐佛一尊;四、五层矮浅,无佛龛。塔刹为宝葫芦形。
上述主窟东壁上的两座石造像塔,应系北宋元丰年间所刻。
凤凰山千佛洞石窟石造像塔——宋代
凤凰山位于延安城中心,因“叶生吹箫引凤”的传说而得名,延安旧城沿山而建。清《延安府志》载:“城跨其上,雉堞巍然,为郡山首,上有镇西楼,宋范仲淹建,残碑犹存”。千佛洞石窟位于凤凰山脚,开凿于北宋时期,20世纪30~40年代曾作为中共领导人的居所和防空洞使用。现存洞窟若干,暂未开放。
图6凤凰山千佛洞石窟造像塔
其中一窟保存尚可,该窟基坛前排方形石柱南起第二根石柱的西侧下部,雕有一座石造像塔(图6),通高243厘米,为方形十三层楼阁式塔。塔基为一方形台,塔身底层面宽67厘米,由下向上逐层收分。塔身每层三间,当心间各辟一个方形佛龛,内雕一尊结跏趺坐佛。由于风化严重,各层龛内的佛造像已经不存。目前,塔身底层龛内的结跏趺坐佛依稀可辨。塔身出檐平直,较短,无翘角。塔刹为宝葫芦形。塔身两侧均浮雕結跏趺坐佛。
凤凰山千佛洞石窟的浮雕结跏趺坐佛和浮雕石造像塔的风格,与淸凉山万佛洞石窟造像风格极为相似,可以判断为宋代石窟。
樊庄石窟石造像塔——宋代
樊庄石窟位于安塞县王窑乡樊庄村。共有四窟,皆坐北面南,由西向东依次编号。1号和4号窟内无造像,应是僧侣居室。3号窟顶刻有八卦莲花纹藻井,一尊主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右两侧基坛上各有五尊菩萨像,窟内这些造像仅仅残留躯体。2号窟为主窟,窟口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护法天王造像,窟内中央佛坛四角各有一个石柱与窟顶相接。佛坛中央为三世佛:阿弥陀佛(接引佛)、释迦牟尼(现在佛)与弥勒佛(未来佛)造像。窟内四壁及四石柱上雕刻佛传故事说法图、湼槃图、礼佛图及众多的小型佛造像。
图7,樊庄石窟石造像塔
在石窟的西壁上,还雕刻有拜塔礼佛图。石造像塔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通高130厘米(图7)。基座为方形束腰仰覆莲瓣形。塔身底层左右两侧各雕刻一个沙弥,手抚塔檐,作低头痛泣状。每层塔檐均为三层叠涩出檐,塔身逐层收分。三至七层塔身正面各有一个券门。塔顶四角攒尖,塔刹为宝珠形。塔身通体以朱红和石绿色彩绘。据石窟后壁右上方一处造像题记记载,该窟凿建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西夏进扰鄜延,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再修竣工,可证石造像塔凿刻于1093年~1113年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