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风水有讲究,辞世亲人下葬时有哪些讲究?建议初学者收藏!(怎么看地理风水)

地理风水有讲究,辞世亲人下葬时有哪些讲究?建议初学者收藏!

在如今生活中,很多人都难避免身边亲人的突然离世,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数,由不得我们决定,但是作为儿女自然希望能够给辞世的父母能够找到好的墓穴,当埋葬亲人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就由阳宅微知识为大家讲述埋葬亲人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谢谢您!

一不相粗顽丑石。

地理风水有讲究,辞世亲人下葬时有哪些讲究?建议初学者收藏!

周边有顽石粗大丑陋,形象凶恶可怕,这样的穴址不可取。也有龙脉自身以及穴星左右的龙山虎山都布满粗大的巨石,但在龙穴上却看不见,而且穴星本身是纯土的山体,还是吉地。比如沐国公的祖地,龙脉是纯石山,挺拔高耸入云,走近观察,则见岩石陡峭险峻,望之心惊,一直到靠近龙穴的左右山体,也都是石头,只有龙穴的位置是纯土,明亮华丽,所以是一块吉地。福建兴泉的许多著名的墓地,附近都多有巨石。

二不相急水争流

雨边有急的水流,交又争流,而且在龙穴前方就能看到,极凶,这样的穴址不可取。

三不相穷源绝境。

地理风水有讲究,辞世亲人下葬时有哪些讲究?建议初学者收藏!

古人曾讲:\"源僻坞,岂有真龙?\"荒凉的河流发源之地,通常是龙脉的发源之地不可在这样的地方寻找穴。但也有一种大龙,翻身进入发源之地,奔走到山均底下结穴场的情形,不以此例。

四不相单独龙头。

单独的一座山峰,孤寒无倚,不可在这样的地方寻找充六。洪氏说:\"独字应当改作字,如果龙穴不暴露于外,则也不犯忌。也有大龙脉独身而行,在融结的地方,山体张开寓钳,形成龙虎的,并不犯忌。

五不相神前佛后。

不少堪舆家曾明确表示:\"神前佛后,忌闻钟鼓之声。\"就是这个意思。阳宅微知识曾见过许多美地,却不拘于此说。例如福建建宁,杨文敏公在白鹤山的祖地。阳汪尚书在叫奇的祖地,都

紧挨着寺院。又如廖金精勘定的张少保的墓地,最初被神庙占据,后来拆去神庙,改为基地。诸如此类不可盛数。那么\"神前佛后\",是不是也就是不足忌讳了呢?我个人认为,神庙寺现所在的位置,大多是孤阴寡阳之地,是单身独行的龙脉,甚至仅仅是水口处的一座山峰,所以在\"不相\"之列。偶而也有融结成吉地的情形,则龙脉必然有台、屏、帐、盖等因此并非是单身独行的龙脉。有阴有阳,有据从侍卫之山,因此并非在水口充当用神的山峰。只是因为其龙脉气势非常旺盛,所以山川灵气汇聚而成龙穴,在没有被当做墓地之前,而有神灵栖身,余气发泄于外,而形成神庙寺观的茶地。像这样的情形,\"神前佛后有什么可怕的呢?谚语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但虽然如此,仍不可一概而论,认为庙字神坛附近有龙穴,而一味的倾心于此,这样的地方没有光穴融结的居多,有龙穴融结的不过是偶然的一两个而已。如果在本来不融结龙穴的地方,勉强安葬更加不合适,不可不慎!即使的确有吉穴,也务必要诚恳的以善意求之!如果不可,则应作罢权当缘分未到,切不可恃势强求,做理所不容的事情。有很多巧取豪夺不仅没有得到所谓的风水福社,反而找来奇祸的事情,作为正人君子,对此能不慎重吗?

六不相墓宅休囚

地理风水有讲究,辞世亲人下葬时有哪些讲究?建议初学者收藏!

墓地休囚,是指龙穴所在的位置,气运已经袤败,即使有形势美好的龙穴,也不会发越福祉,这样的穴址不可取。因为一个地方的气运有盛有衰,在其旺盛之时,则即使是很小规模的融结,也发越福祉来。如果正当其衰败之时,即使有上等的融结,也不会发越福祉。所以古今只有一个洛阳,古今只有一个长安。曾经是富贵繁华之地,如今则是草莽荆棘之场,不是因为山川变迁,而是气运更替的结果。作为堪舆家必须首先了解这一点。

七不相山冈潦乱

山势一会儿平冈一会儿隆起,走势混乱,每一条都没有情致的地方,龙穴不能融聚,不可在这样的地方寻找龙穴。

八不相风水悲愁。

风水悲愁,是指山势粗陋雄劲而不妩媚,水流峻急而带有杀气,风声如哭号悲泣。要么在湖泊之间,要么在渺茫的荒坡,要么在深山之中,凡是\"风水悲愁\"之地,多是战斗之场,每隔数十年,必有一次争战杀伐。要么是贼寇经过,要么是剿灭匪患之类,这也是必然之应。

九不相坐下低软。

凡是主山其山势应盛旺高明,如果主山\"坐下低软\",则其气脉也多是软弱、荡皮、死气之类,不可在这样的地方寻找龙穴。

十不相龙虎尖头。

地理风水有讲究,辞世亲人下葬时有哪些讲究?建议初学者收藏!

龙山虎山头面尖利,而且有相斗之势,乃是凶险的兆示。如果尖利而不相互针对,没有相斗之势,则大多是发露于外的曜星,是贵地的证佐,因此不能将所有的尖利都认为是凶险的兆示。杨公说:\"或斗或射尖如针,两边相指穴前寻。非为子息多清贵,更须积玉与堆金。\"因为这样的龙山虎山,如果龙穴是真实的,乃是表露于外的曜星,如果龙穴兆示着尊贵,则尤为显赫。

责任编辑:阳宅微知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