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为新开发的一个违章信息查询APP,提供了5款不同的LOGO让我帮选择一下。这些LOGO上有的有跟APP名称相关的文字,有的没有。我在表达个人偏好的同时,问了一下他们APP的名字。毫无疑问,一个新的APP要想为人所知,获得用户,取一个好名字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如果APP取了一个不好的名字,就已经为未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APP创业者,都会认同APP需要好名字的观点。但是,希望有一个好名字,并不等于就会给APP取名字。而APP的名字一旦确定,尤其是开始推广之后,改名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甚至比一家企业改字号还要难。那么,究竟该如何为APP取一个好名字呢?说难也不难。当然,一个好的APP名字,需要建立在内容和功能的基础上。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自我中心,而应从便于用户接受的角度出发,并且有利于未来的推广工作。
APP取名原则一:不一定要短,但一定要好记。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不少知名APP尤其是社交类APP,名字都是两个字的,比如微信、陌陌、米聊、来往等等。但其实,名字长一点,3个字、4个字甚至5个字都没问题。比如手机管家、百度地图是4个字,搜狗输入法、支付宝钱包是5个字,工行手机银行、360手机卫士更长。
当然了,我建议APP名字尽量不超过5个字。但是,不必刻意为了简短而简短。两个字的名字,也有可能是生僻的组合、拗口的发音。关键是要朗朗上口,让人容易记住,好找,好传播。比如搜狗输入法虽然有5个字,但它由“搜狗”和“输入法”两部分组成,哪个部分都不可或缺。这个名字虽然有点长,却是很好记的,不会给用户造成记忆负担,所以,也就没必要刻意去把名字缩短了。当然,APP名字较长,不一定需要全写在LOGO上。
举一个违反这一原则的例子,有一个“国内首家众筹意见平台”APP,叫“do(度)”,前面还加了个表示温度的符号“º”。这样一个符号、英文、中文混合的APP名字,不但复述起来十分费劲,很多人想打字时都不知道怎么输入,如何能让用户方便地记住并进行传播呢?
APP取名原则二:可以有创意,但功能要明确。
有不少知名APP的名字很有“个性”,比如“饿了么”“美图秀秀”“口袋阅读”“墨迹天气”“茄子快传”等等。这些名字,肯定是费了一番心思才取出来的。有的是拟人化,有的有那么一点小资。但不管是如何有特色,它们的名字都能比较明确地表明自己的功能特点。比如,你即使没用过,也能一下子知道,“美图秀秀”是可以对图片进行美化,然后“秀”给别人看的。“饿了么”,名字里有“饿”,相信谁都能看得出来是做什么领域服务的吧?
许多字数较多尤其是四个字名字的APP,常常前面两个字是公司品牌,后面两个字表明性质或功能。比如搜狐新闻、高德地图、滴滴打车、酷狗音乐,如果单看前面部分,如“滴滴”“酷狗”,根本判断不出来是干什么的。这些名字有的创意性比较强,有的创意性不那么强。我们也可以按这样的方式取名,但不管怎么样,APP名字必须要明确提示功能定位。“陌陌”和“脉脉”,在宣传推广中稍加提示,你就能知道前者是做陌生人交友,而后者做“人脉”。
我有一个媒体朋友,创业做了一款APP叫“闰土社交”,通过它可以找到附近的老乡与同乡会,还有方言娱乐等功能,据说做得不错。但在我看来,它的名字有创意却并不好,因为源于鲁迅作品中人物的“闰土”中间的“土”字,虽然跟“乡土”有关,但你能从“闰土社交”这4个字中,明白它是做“老乡类社交”的吗?好的APP名字,不需要加冗长的附加说明。
也有光看名字不知道功能的知名APP,比如“京东”“迅雷”“快牙”“楚楚街”“豌豆荚”等等,但人家可能没做APP时就知名,或者用了特殊方式、投入了重金去宣传推广。比如“楚楚街”就与非诚勿扰有合作。建议没有雄厚资金与推广实力的创业者,不要轻易效仿。
APP取名原则三:朴实也很好,但需有唯一性。
如果实在想不出有特点的名字,也不想走小资或者文艺路线,完全可以用常见的词语组合,为自己的APP取一个通俗的名字。事实上,知名APP中有不少,名字就是常用词的组合,比如“微信”“美拍”“1号店”“大众点评”,甚至有的就是一个常用词,如“秘密”“花瓣”“来往”“万年历”。
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最好不要用太常用的词汇或组合。因为用户搜索时,你的APP可能会淹没在汪洋大海中。尤其是,推广、宣传APP可能要经常在媒体发新闻,以常见词作为关键词如何能搜到?在我看来,“秘密”“来往”“课程表”之类都不是好的APP名字。而“大众点评”这样的,虽然“大众”和“点评”都是常用词,但组合起来就有唯一性了。同样,“今日”和“头条”都是高频常见词,但“今日头条”就不一样了。
再举一个“大姨吗”的例子,这是一个为女性服务的月经期护理App。众所周知,女性月经有个民间俗称叫“大姨妈”,为什么这款APP不直接叫“大姨妈”而要叫“大姨吗”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大姨妈”一词在其他场合也经常使用,改动一个字就具有了唯一性。
(作者曾供职于搜狐、新浪、营销传播机构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