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刘敏叔 三夫子相(程颢,程颐,朱子)122.6 x 68.6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其基本观点包括: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明清 佚名 神仙麻姑与鹿和桃树119.4 x 63.3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麻姑献寿】麻姑是一位民间喜闻乐见的女仙,是道教诸神谱系中的一员。麻姑成仙之前的经历说法不一,有的说她是东晋孝武帝时人,好食鱼,因误吃了蛇肉,呕血而死;也有的说,她是唐代宫女,姓黎,名琼仙,书法家颜真卿曾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详载其事;还有的说她是十六国后赵将军麻秋之女,麻秋以残暴出名,当时妇女都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夜哭的小儿,但其女却非常善良,经常帮助百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仙人“麻姑”则最早见于东晋葛洪所著《神仙传》:东汉时,神仙王方平去拜访朋友蔡经,还请来了麻姑——一位美丽的女子,看起来不过十八九岁的样子,梳着高髻,余发垂到腰际,身穿光彩夺目的天衣,指甲像鸟爪似的。攀谈之中,麻姑自诩曾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蓬莱之水也比她初见时浅了一半,下次再去恐怕要化为陆地了。沧海桑田,不知要几千万年,而她竟已经见过三次,她的年纪简直无法估算了。于是麻姑便成为长寿的象征,与寿星地位相仿。后来,民间传说三月初三为王母祝寿的蟠桃盛会上,麻姑献以绛珠河畔灵芝酿成的美酒作为礼物,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 正因为麻姑象征长寿,所以在民间不断被演绎传说,到了明代即有画家作《麻姑献寿图》,作为寿礼。其形象大多为少女,手托仙桃、佛手或酒壶,身边有鹤、鹿为伴,并有青松、福海为背景。一般而言,送给女性长者的为麻姑形象,而送给男性的则是南极仙翁。
元 刘贯道 苏武与李陵含泪离别(明人画)184.6 x 99.9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苏武与李陵】苏武,公元前100年(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公元前81年(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李陵,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刘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画面以苏武被俘后李陵劝降的历史典故,苏武手持竹旌节,衣衫单薄,神情黯然,左下有一绵羊,而李陵身着裘皮冬袄送行苏武,李陵身后的匈奴小斯却已感到无地自容了。此画一改苏武正气凛然、李陵害羞遮面的历史风格,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貌,也与苏李诗的场景相吻合。当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元代刘贯道的作品不可能有损于匈奴。
清人画 陈居中(款)文姬归汉图卷28.9 x 118.4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点击历代文姬归汉图)
【文姬归汉】汉末蔡文姬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操派人接回中原,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众多诗人和画家的创作素材,而且多带悲伤的情调。此图整个画面欢乐、愉快。线描细柔,设色清丽,形象刻画真切生动。
元 佚名 许由洗耳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许由洗耳、巢父饮牛】上古有位贤人叫许由,他品格端方,淡泊名利,赢得了帝尧的尊重,不仅多次向他请教处世为君之道,甚至想要把首领之位禅让给他。许由不但不接受,而且逃到颍水之滨的箕山脚下隐居。后来,尧又想委任他做九州长,结果不等传达的人说完,许由就忙不迭地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表示不愿意让这种世俗的声音玷污了自己的清听。此时,他的隐士朋友巢父正好牵牛经过,闻听此事后,语带讥诮地说:“你如果一直居于深山,不与世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做,只是故作清高,沽名钓誉罢了,我还怕这水被你污染,牛喝了会害病呢!”说完便牵着牛到上游饮水去了。 巢父的话揭示了隐士的悖论:真正的隐士注定无名,早已湮灭在历史中,留下名字的“隐士”大多只是虚构或表演给世人看的。至于那些宣扬隐逸精神的士人,多是将其视为处世策略,他们向往的还是“道隐则隐,道显则显”的潇洒境界。
清人画 伯夷饿死首阳山(仿李唐采薇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不食周粟】《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画面显示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采摘野果,耻食周粟的情节,兄弟俩虽然面色清瘦,但神情怡然自得。
明人画 李唐渭水唤贤图 134.3 x 73.4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渭水访贤】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且不用鱼饵,却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仇英 三友论画图轴 祝枝山书 197.5 × 98.4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岁寒三友】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同时岁寒三友还是中国画的常见题材,画作常以“三友图”命名。仇英将松、竹、梅三元素巧妙安排于画作,在松、竹、梅和群山环抱下,庭院内三高士正在品画,进而使得人与自然、美感与寓意融为一体。
明 佚名 重耳复国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局部大图)
【重耳复国】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取得君位后,想除掉重耳,重耳知道此事后,只好到处流浪,寻求机会复国。他流浪到齐国,齐桓公接纳重耳,并把公主嫁给他。但是,住在齐国的重耳渐渐忘记了复国的想法。跟随重耳的大臣偷偷地和公主商量,怎么样激起重耳复国的斗志,重回晋国。一天晚上,公主听到重耳宁愿留齐国,也不愿回国时,请重耳喝酒,喝了20多杯酒后,他糊里糊涂地睡着了。于是,公主伺机让士兵和大臣们送他出齐国。让他面对复国的问题。等重耳醒后,已被簇拥着在马车上,并踏上了回晋国的路,他再也没有借口回避,只能重新打起精神,认真地完成复国梦想。
北宋 王申 雪夜访戴(明人画)142.7 x 97.8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雪夜访戴】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生性高傲,行为豪放怪诞。他虽然不喜欢做官,但却好结交朋友。这一天夜晚,连降数日的大雪停了,他一觉醒来,推开房门,唯见一片皎洁。雪中梅,梅如雪,远山一抹青变白。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的花朵,洁白可爱,真是美极了,他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他喝酒,观景,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他突然想起了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银装素裹。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立刻见到戴逵,共赏美景。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戴魁家附近。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情之所在,王徽之率性而为,享受的其实是这一路上愉悦的心境,在乎的是这其中的过程,至于最后那一声敲门声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明 蒋嵩 买臣负薪158.7 x 97.6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买臣负薪】《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后果拜为会稽太守。他乘专车入吴,见故妻与夫治道迎官,遂合以后车载其夫妇,舍之园中,给食一月,妇惭而自缢,朱买臣花钱葬之。
清 佚名 杨素与李密184.8 x 99.4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杨素和牛角挂书的李密】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赵孟頫 关羽和周仓(明人画)80.3 x 86.2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关羽与周仓】周仓是西汉黄巾起义的部将,起义失败后占山为王。周仓十分仰慕关羽。关羽护嫂寻刘备,路过山寨,周仓即欲同往,被关羽劝住,悻悻回山。以后终于放弃山寨,不作山大王,归顺关公,宁为关公随从,忠心为其持刀牵马。在听说关羽兵败被杀后,周仓也自刎而死。周仓虽无大能,其忠近于愚,世人感其诚,亦敬之。故关帝庙里,周仓亦位列关公一侧。世人日渐崇拜关公,当作忠义化身,视为侠义英雄、保护神。 从三国至唐,关羽的影响非常有限,自宋以降,统治者开始从他身上挖掘“忠义”的精神以教化臣民,并不断加封。宋徽宗封其为“忠惠公”、“崇宁真君”、“义勇武安王”等,到了明神宗时,又封“三界伏魔大帝 神威远震天尊 关圣帝君”,清代皇帝则称之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 仁勇威显 护国保民 精诚绥靖 翊赞宣德 关圣大帝”,由此关羽完成了从人到神的升格过程。加上小说和戏曲的推波助澜,关羽在民间的信仰也达到极盛,成为与“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道教也把关羽吸收为护法神。人们都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明是非、招财进宝、消灾驱邪、巡按冥界等多种职能,是一位“万能”神,所以武圣的关庙也远远多于文圣的孔庙。 关羽信仰蕴含的“忠、义、信、智、仁、勇”等信条,却是中国传统伦理与道德观念的核心价值,代表着儒、释、道三教均予认同的人生态度。直到今天,对关羽的崇拜依然不绝如缕。
明人画 关仝袁安卧雪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袁安卧雪】《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载,有一年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一连下了十余天,地上积雪有一丈多厚,封路堵门。洛阳令到州里巡视灾情,访贫问苦,雪中送炭。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来到袁安家门口,大雪封门,无路可通,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馁而死,便命人凿冰除雪,破门而入,但见袁安偃卧在床,奄奄一息。洛阳令扶起袁安,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食,袁安答道:“大雪天人人皆又饿又冻,我不应该再去干扰别人!”洛阳令嘉许他的品德,举他为孝廉。并又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在职十年,政尚慈爱,被朝廷誉为"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并且自此扶摇直上,成为了汉室的社稷之臣。
明人画 李公麟 老子授经图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老子】老子,字聃,今河南鹿邑人,曾长期任“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多次向他请教。后退隐,著《老子》(《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以形而上的道为根本依据,以“道法自然”为宗旨,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身为中介,以治国安民、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生理想为归宿的理论大厦。关于社会人生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以及关于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是老子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明人画 周昉 时苗留犊 29.7 x 125.3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时苗留犊】东汉末年,时苗到寿县任县令。他上任时,是乘一辆牛车来的。由于他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一年后,他卸任返乡时,他的那头母牛生了一头小牛犊,临行前,时苗把小牛交给了当地百姓,说:“我来时只有一头母牛,没有小牛,这头小牛犊是吃淮南草,喝淮河水长大的,它应该属于你们。”老百姓不肯接受,但无论他们如何劝说,时苗还是把这头小牛犊留了下来,而后两袖清风而去。老百姓便把小牛饮水的水塘命名为“留犊池”,在牛犊出生的地方建了一座“留犊坊”,以纪念时苗。
北宋 (传)李公麟 陶渊明归隐图卷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另开窗口)
明人画 孙位(款) 陶渊明隐居图191 x 80.3 cm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陶渊明归隐】陶渊明年轻时志向高尚,非常博学,善写文章,为人爽直。曾经写《五柳先生传》描述自己,“宅边种了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向来不慕荣华富贵。喜爱书,又嗜好喝酒。可是家里贫穷,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爱喝,有时就置酒招待他。他有酒必喝,一醉方休,醉了便回家,也不讲究客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墙不挡风,衣不遮体,照样平静安逸。常常写些文章,自己欣赏,表示自己的志向,忘却一切得失。”开始因为家里穷困,就去江州当一种叫祭酒的官。但没有几天,就因为讨厌官场中的那种庸俗作风,辞职回家了。州里叫他去当主薄,他也不去,宁愿在家里种地。后来身体有了病,生活上也没有来源,他又出任镇军、参军等职。他对亲戚朋友说:“我去做官,是为了有饭吃。” 陶渊明当了彭泽县令后,就命令手下人在县里的公田全部种粘稻,以便用来酿酒。他说:“这下我就可以常常因酒而醉。”可是他妻子一定要种粳稻,后来就只好种一百五十亩粘稻,五十亩粳稻。陶渊明在任上,从来简慢上级。一次郡上督邮到县里来,按规矩他应该束带迎接。陶渊明叹了一口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伺候这种乡里小人。”于是,写了一篇《归去来辞》后,在公元406年辞职不干了。
仇英 天子狩獵图卷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另开窗口)
【天子游猎赋】《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两者合称《天子游猎赋》,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作品描绘了上林苑宏大的规模,进而描写天子率众臣在上林狩猎的场面。作者在赋中倾注了昂扬的气势,构造了具有恢宏巨丽之美的文学意象。此赋是表现盛世王朝气象的第一篇鸿文。本幅图写司马相如为汉武帝所作《上林赋》内容,赋文以华美词句描写富丽的皇家园囿「上林苑」与天子射猎的壮阔场面,呈现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画者用笔工细,设色浓豔亮丽,以精谨造型描绘奇花异卉、巍耸宫殿与迤委人马,展现天威浩大。本图与台北故宫藏仇英《上林图卷》 相近。
元/明 无名氏 辛毗引裾图轴 105.7 x 49.7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辛毗引裾】魏文帝曹丕想迁十万户将士家属以充实河南,当时正值大旱之年,蝗虫遍地,百姓忍饥挨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中百官都认为曹丕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是逆天而行可是曹丕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这一天,侍中辛毗与朝中百官上殿求见曹丕,据理力争,以便使他回心转意。可曹丕脸色一沉,一屁股坐在龙椅上。一些胆小的官员见曹丕那气呼呼的样子,吓的话到嘴边又使劲咽了下去。而耿直的辛毗,却朝前迈了一步,跪在龙案前,对曹丕说:“陛下,如今久旱不雨,蝗虫成灾。真是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您怎么会在这种时候忍心迁移百姓呢?”曹丕唬着脸责问辛毗:“怎么,你以为朕迁民不对吗?”辛毗说:“我以为是不对的。”曹丕见辛毗敢当众指责自己,直气得脸色发紫。但由于辛毗是朝中元老,又是父亲曹操的功臣,不敢对他发脾气,便把脸一扭,说:“朕不和你谈这些。”辛毗没有因曹丕不理而罢休,反而进一步对曹丕说:“陛下把我安排在您身边,为的是为您出谋划策,商量治国大事,可您为什么在这样一件重大事情上不与微臣商量呢?再说微臣对陛下所说的不是个人私事,而是社稷大事呀。为什么还要怪罪于老臣呢?”一席话直说的曹丕在龙椅上坐立不安,一甩龙袖,气冲冲地向后宫走去。辛毗一见曹丕想一走了之,怎么会行,便提衣撩带,紧撵几步,一把抓住曹丕的衣裳角,死死的不松手。曹丕拿他没办法,叹了口气,对辛毗说:“爱卿帮朕治理国家,也不能这么急迫呀”。辛毗说:“在这灾荒之年,强迫移民,既失民心,又失道义,所以老臣不得不力争。”曹丕见辛毗态度如此坚决,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做了妥协让步。把原计划的迁移十万户改为五万户。
明人画 钱选石勒问道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石勒问道】也叫作蕃王礼佛,准确地说叫“石勒礼佛澄”图。佛图澄,俗姓帛,乃西域人,少年出家为僧。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1年),佛图澄不顾79岁高龄,徒步万里,穿越流沙大漠来到洛阳弘法。没带一卷经书,却能背诵经文十万余言。他博学多才、知见超群、讲导热忱,赢得僧众的欢迎和爱戴。
有个叫石勒的人,是个不识字也不懂道理的粗人,当时他屯兵葛陂,专以杀人来显示自己的军威,很多和尚都被杀害了。佛图澄怜悯苍生,想以佛理来感化石勒,于是带着锡杖,来到石勒军营。石勒的部将郭黑略信奉佛法,佛图澄便住在他那里。郭黑略跟他受五戒,对他行弟子礼。此后,郭黑略每次跟从石勒征战,都能事先知道战斗的胜负。石勒感到很奇怪,问他说,看不出你有什么出众的智谋,为何每次都能预知吉凶? 郭黑略说:“我帐下有个叫佛图澄的高僧,具有非同寻常的术智,将军应当聘他为师。我之所以能预知吉凶,都是他告诉我的。” 石勒大喜,于是召见佛图澄,佛图澄料到石勒不会明白深刻的道理,只能以法术来征服他,于是说:“至高无上的道虽然离我们很远,但能用身边的事作验证。”说完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铁钵盛上水,并烧香念咒,水中立即生出一朵青莲花,光彩夺目。石勒当下信服了。 佛图澄又进谏说:“作为王者,应以道德来教化众生,则四灵显出祥瑞。如果虐杀民众,道就会消亡,灾难就会降临。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很多。”石勒听后心有所悟,下令不再杀害百姓。由此中州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百姓都信奉佛教。 后来,石勒又因忿怨想加害于众多和尚,并想囚禁佛图澄。佛图澄藏到郭黑略家,石勒派人来找,郭黑略回报说不在这里。石勒十分惊讶地说:“我对圣人有恶意,谅圣人已经知道,现已离开我了。”那晚石勒一夜未眠,很想见到佛图澄。第二天早上,佛图澄出现在他面前。石勒问道:“昨夜您到哪里去了?”佛图澄说:“昨天你有怨怒之心,我权且回避;今天你有所悔改,我才敢来相见。”石勒听后大笑,彻底服了佛图澄。
光初十一年,石勒欲出兵攻打洛阳,向佛图澄讨教拒敌之策。佛图澄说,将军别急,一出兵准能捉住刘曜。于是石勒留下长子石弘和佛图澄一起镇守襄国,自己则带领军队,直奔洛城。两军刚一交战,刘曜果然大败,身下的战马落入水中,人被生擒活捉。打败刘曜后,石勒做了皇帝,史称后赵。从此石勒对佛图澄更加敬奉。
明 尤求 兰亭雅集图 147 x 39.2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兰亭雅集】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十许公里处)举办了首次兰亭雅集。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名士参加。会上共得诗37首。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元 钱选 萧翼赚兰亭图卷 29.4 ×366.3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萧翼巧取〈兰亭序〉】《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四处探访,得知《兰亭序》最后流落到书法家僧智永手里。智永去世后,他的徒弟辩才就在房梁上凿了个洞,把它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秘不示人。太宗获得情报后,软硬兼施,套问《兰亭序》的下落。辩才一口咬定,智永死后,《兰亭序》毁于战火之中。太宗再三追问,辩才还是坚持隐匿不交。太宗求之不得,吃喝不下。这时候房玄龄给他出了个主意:派监察御史萧翼前往必然手到擒来。并让萧翼带上了几张右军真迹,见机行事。于是萧翼扮作一个落魄书生,来到辩才门前。辩才一见萧翼气质不俗,知道是满腹才学之人,就主动上前攀谈。萧翼跟辩才谈古论今,讲经说史,吟诗唱和,聊得十分投缘。萧翼看辩才再无防范之心,就把话题转到了书法上。萧翼称自己身上也携有几幅真迹,视为至宝。拿出王羲之的几幅真迹给辩才看,言语之间对这几幅作品极为推重,辩才表示不以为然,告诉萧翼自己有《兰亭序》。萧翼不信,并以言语相激。辩才不知是计,就把珍藏的《兰亭序》拿出来给萧翼看。萧翼不露声色,看了一会,指着几处瑕疵给辩才看,并故意说辩才所藏《兰亭序》为赝品。辩才见萧翼说得有根有据,就信以为真,对《兰亭序》也就不再像以前那么珍视了,不再把它藏在梁上。 萧翼趁辩才不在寺里的时候盗走了《兰亭序》。并把《兰亭序》送往京城。太宗见帖大悦,加封并赏赐了几个有功之臣。至于辩才呢,太宗看在他年纪高迈的份上网开一面,数月后又赏赐了他大批财物,以示安抚。辩才失去《兰亭序》,欺君的事又被发觉,心里恐慌,过了一年多就死了。《兰亭序》从此常伴太宗左右。
仇英(款)西厢记图册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另开窗口)
【待月西厢】元代戏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杂剧,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中描绘爱情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通过落拓书生张生与相国之女崔莺莺一见钟情,真诚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重重束缚,成就美满姻缘的故事,突出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的故事最初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公元 779—831年)所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在这篇小说里,书生张珙偶见寓居蒲州普救寺的崔门孀妇郑氏之女莺莺,惊为天人,于是请其婢女红娘从中撮合,始则幽会,继则同居。西厢一月之久,后张珙赴京应试,开始懊悔自己的行为,终于拋弃了莺莺。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肯定张生的始乱终弃是“善改过”的表现。然而,莺莺的悲剧形象却得到了读者的同情,“待月西厢”逐渐被一些文学作品引用。到了宋代,根据《莺莺传》编写的乐舞十分流行,金人董解元扩充至五万字的《西厢记诸宫调》,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而且顺应欣赏者的心理,改变了故事的结局,让崔、张二人私奔而去。王实甫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创作,使故事的情节更为跌宕起伏,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否定了只重门第、等级或以婚姻为筹码的传统观念,思想內涵得到了深化。
明 戴进 钟馗出行图 197.4 x 118.6 cm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钟馗夜游】钟馗,姓钟名馗字正南,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钟馗原是一介书生,饱读诗书,而相貌丑陋,生得豹头环眼,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震惊朝野。之后唐玄宗从骊山校场回宫,忽然得了重病,整日夜梦恶鬼抛砖扔瓦,前呼后叫,御医们费尽心思,忙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转机。一天深夜,唐玄宗梦见小鬼偷了皇宫珍宝。大怒,大声呵斥。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大鬼从天而降,头顶破帽,穿蓝袍,束角带,一下捉住小鬼,用手指剜出两眼,然后把小鬼撕成两半吃掉了。唐明皇忙问大鬼名讳,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终南进士钟馗,因应举不捷,角殿阶而亡,死后被玉帝封成为阴阳两界捉鬼大神,誓除天下恶鬼妖孽。”唐玄宗大梦醒来,霍然痊愈,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张“钟馗捉鬼图”。图画好后,唐玄宗瞪着眼睛着了半晌,说道:“莫不是先生跟我一块做梦来着?画的怎么这样象!”马上重赏了吴道子,并将此画悬于后宰门,用以镇妖驱邪。由于唐玄宗的大力宣扬,钟馗才得以确立了头号打鬼门神的地位。
宋 龚开 钟馗嫁妹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钟馗嫁妹】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死后,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鬼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
清 弘旿 钟馗夜巡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钟馗画】自《钟道捉鬼》后,还衍生《钟馗斩妖》、《钟馗出行》、《钟馗嫁妹》等其它多种“钟馗系列图画”也一概作驱邪禳解用场。现今民间还流传着很多与钟馗有关的歇后语,如“钟馗开饭店——鬼不上门”、“钟馗嫁妹——鬼混(婚)”、“墙上挂钟馗像——鬼话(画)”、“钟馗打饱嗝──肚里有鬼”等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