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宝地“老藁北”(北邙为什么是风水宝地)

有朋友多次问起“老藁北”的历史,我也认为非常有必要说一说。

(一)“老藁北”是哪?

从宋朝开宝六年即公元973年撤并九门县,藁城县的地域 格局及规模大至确定并被延续下来,除了边缘部有“微小”更动外,基本就是现在南北狭长的模样,特别是滹沱河以北的原“九门县”就像一个比较规整的长条形状,又被“正无路”从中分成了南北两块,“老藁北”即指最北部这一块,包括西关、增村二镇及张家庄和南孟二镇的大部涉及四个乡镇。藁城人又称西关镇和增村镇一带“老北边儿”。

(二)“七项世界之最”的同乡同学

滹沱河南岸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经考古挖掘发现了曾举世轰动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七项世界之最”。而“老藁北”的前西关、北龙宫(属今张家庄镇,南紧依正无路)也同有二处与台西同时期的商代遗址(见《石家庄城市史》),它们与“同乡”台西商代遗址,又像一对儿“双胞胎”同学,正好一南一北囊括了“老藁北”地域。河北博物院“河北商代文明”展厅陈列的,从前西关商代遗址出土的兽首贯耳铜壶,石斧、石钺、石镰等珍贵文物,同样令三千多年前的华夏文明熠熠生辉,惊艳世界。

(三)古鲜虞国

如今与增村镇毗邻的石家庄民航机场所在地的新城铺(东与增村镇毗邻),早已确认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鲜虞国的国都。鲜虞国与滹沱河南的“肥累国”(国都遗址在廉州镇城子村)可谓是一对难兄弟,它们同属逐草而居的北狄游牧部落,从太行山东迁而来,建国而居,却遭到了地缘国晋国的排斥和武力围剿。“周景王五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荀吴假道鲜虞,袭肥,灭之,以肥子归(《藁城县志》)”。晋国借道鲜虞国而消灭了肥累国之后,又多次对鲜虞国发动了歼灭战,鲜虞国虽然顽强抵抗,也获得过很亮眼战绩,但最终还是被晋国弄得家破人亡。鲜虞国在肥累国灭亡直到晋国分崩离析前,还延续了一百多年。鲜虞国国土面积还是比较可观的,据民国时期的《河北省沿革图标》记载,鲜虞国的辖地大体包括了现在的正定、藁城、定州、阜平、唐县等一部或大部区域。后来又从平山、行唐辗转而来的中山国(鲜虞人),以卢奴(定州)为都城定居下来并迅速崛起,到赵国赵武灵王时其实力已仅次于“战国七雄”,被赵国视为北方边疆的威胁。

战国时赵国修建九门城,成为赵国控制滹沱河以北,包括原鲜虞国在内广大区域的政治军事平台。“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中山之境(《藁城县志》)”。有资料称,“野台”是赵国在九门县区域最北端与中山国交汇旷野之处,专门修建的用于瞭望北方中山国敌情的楼台,后来演绎成“伏羲台”。公元前295年赵国吞并中山国,赵国与燕国直间再无任何第三方势力。

(四)新市与中山国

秦国吞并赵国后即设置邯郸郡、巨鹿郡及代郡外,还新置了恒山郡,郡治东垣(今东古城),极少的几个领属县中就包括九门县(见《河北通史》,且为今天藁城、正定、新乐及无极这一带仅有的一个县。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常山郡(即恒山郡)东北部辟地置中山国,封子刘胜为中山王(谥靖王)。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四月,于中山国原鲜虞国都城封王弃之为新市侯,至元光四年(前131)新市侯王始昌为人所害,即改立新市县。之后时废时置,归属亦时九门时中山,而其县治一直在木刀沟以南的新城铺。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并称新乐县,治今河北省新乐市马头铺西,隋大业初废入九门县。唐至德元载(756年)徙治今新乐市东北承安铺,清属正定府。

由此看,新乐市发源于新市(新城铺),由九门县划出,随着历史的变迁,最后成为与藁城以木刀沟为界的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从历史文化脉络延续来看,正无路以北的“藁北”地区及正定包括新城铺在内的东北部同新乐市在历史渊源上都受到了鲜虞国的影响,人文风俗同源或有更近似的地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