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如皓月罩千秋,声似春雷震古今”,袁天罡凭借称骨算命法,以及未卜先知的神奇预言故事,至今仍是世人心中天神级人物。
而袁天罡传奇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其预言武则天皇帝命数,以及他与李淳风合著《推背图》之事。
公元573年,袁天罡出生于四川益州,其祖父辈虽曾为官,可至袁天罡这辈早已家境衰落。袁天罡于贫困中孕育,可并未堕其凌云之志,自幼酷爱读书,尤其喜欢研究相学书籍,后因精于观天象、占卜相面而名扬天下。
于是唐朝建立后,袁天罡在好友张柬之推荐之下,担任了火井县令。随后唐太宗听闻袁天罡未卜先知威名,遂将其召至身边加以重用。
据《旧唐书》记载,贞观五年,袁天罡回四川老家省亲路过利州(今四川广元)。时任利州太守武士彟听闻有名的相面大师从此经过,遂将袁天罡请回家中为子女占卜未来运势。武夫人杨氏先将两位继子武元庆与武元爽领了出来,袁天罡一看,直言武家两子皆是富贵保家之命。
随后杨氏又将大女儿,也就是日后的韩国夫人领了出来,袁天罡亦说是富贵诰封之命,只可惜寿命不会太长。杨氏听罢还不死心,又命仆妇将尚在襁褓中的幼女武则天抱了出来。
杨氏嫁给武士彟后,一连生了三个女儿,盼儿子盼红了眼,遂给武则天穿男孩衣服,日常按男孩抚养。外人不知者就以为武则天是男孩无异。
袁天罡一见武则天大惊,直言:“此子龙瞳凤颈,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简单说就是袁天罡推测武则天富贵不可言,如果是女孩子,一定有皇帝之命数。袁天罡不知武则天是女孩子,武家人可知武则天是女儿身,闻言无不大惊。
此事是真是假众说纷纭,有人说此事是真,武则天也正是基于袁天罡所言其皇帝命数,才不顾男权至上传统,一路奋勇向前向皇帝宝座迈进。
当然也有人说此事皆是武则天为其称帝制造的天命所归的谶语。其实此说有一定可靠性,因为武则天正式登基前,不但武承嗣制造的““圣母临水,永昌帝业”的假祥瑞,而且武则天还借《大云经》中女主受命的佛经故事,可以说武则天为自己称帝是顺应天命所归造足了舆论。所以武则天借袁天罡之名,为自己编撰一段神奇故事亦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袁天罡之名能被武则天利用,可见其在当时唐朝人心中绝对是大神级别人物。尤其是袁天罡与徒弟李淳风联手更是无敌搭档。
唐太宗曾命令袁天罡与李淳风合作推演天下未来大事。据说李淳风画图,袁天罡赋诗,六十幅图,每一幅图配一首诗,每一首诗晦涩难懂,预示着未来将发生的事情。
袁李合作已推演到唐代以后近2000年未来世界了,可李淳风依旧沉浸其中乐此不疲,袁天罡只得推推李淳风的后背长叹一声:“天机不可泄露太多,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归来休。”。由此世人将袁天罡与李淳风合著预测神书称为《推背图》。
世人盛传《推背图》预言之准,其实后世帝王忌惮《推背图》中对自己不利预言,早已命人篡改了《推背图》后才加以推广,由此以来目前存世的《推背图》就有六种版本,想来与袁李合著原版已有了较大区别。
而且世人面对《推背图》晦涩难懂的诗句,千人会有千种解释,再根据已有历史进行解读,颇有事后诸葛亮般牵强附会之感。于是我们看《推背图》亦不可尽信,只当娱乐便可。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袁天罡必有过人之处。其实玄学推理也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它独立于科学之外,随着科学发展,玄学的范围逐渐缩小。可是宇宙之大,我们掌握的科学范畴终归渺如微尘,那些浩瀚无垠我们无法解释的未知世界,就成了神秘玄学所在。
我们用现代科学分析袁天罡传奇故事,自觉多有纰漏,可是远在唐朝科技落后尊崇鬼神命理时代,袁天罡善于察颜观色,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及其所处社会环境,通过心理学以及对政治敏感程度,推测这个人未来发展走势。
也许袁天罡只需大概率模棱两可推测命中几次,就会成为世人心中神机妙算的仙人。更何况找袁天罡算命之人不是皇帝就是达官贵人,有这些人背书宣传,袁天罡想不被神话都难。
我们试想如果袁天罡真的那么神,他能算出武则天有皇帝之命数,却为何算不出武则天是女孩呢?还有袁天罡发明的称骨算命法,世界上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出生者会有千千万,难道这些人都是相同命运吗?
其实人之命运与其出生原生环境、后天努力等诸多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并非只有生辰八字决定一生。
不过袁天罡倒是为自己算出了死期。公元635年,也许袁天罡预感到了伴君如伴虎,常伴君侧危险多多,遂向唐太宗提请告老还乡。李世民虽难舍身边得力智囊,可拗不过袁天罡归乡之心,只得袁天罡回乡复任火井县令。
临行前,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高士廉,曾问袁天罡回乡任职有何打算,袁天罡只淡淡的答道:“今年四月,我的寿命已尽,只不过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罢了。”。
果不其然,袁天罡如期而逝,其一生呼风唤雨终得善终,其逝后葬于邛崃白鹤山,至今遗迹尚存。
袁天罡留给后世的不只是传奇故事,还有《五行相书》、《易镜玄要》、《袁天罡称骨算命法》等诸多著作,只是我们多读书不可尽信书,需辩证看待这些玄学著作。玄学虽奇妙,相信时间会揭开越来越多玄学神秘面纱,给出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