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神秘的经典,大概成书于商末周初,一般认为是周文王姬昌在被纣王囚禁时所作。最早系统解读《周易》得大概是孔子,孔子50岁时开始学习《周易》,孔子及其门徒弟子作《十翼》对《周易》进行解释,认为其中包含丰富的儒家哲理,并将《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六经之一,尊称《易经》。孔子奠定了后世《周易》研究的主基调。普遍认为《周易》原本为上古时的卜筮之书,经周文王整理和注述而成书,是孔子及其门徒弟的解释使《易经》的文辞发生了质的提升。后世儒家学者将孔子与始画八卦的伏羲、周文王合在一起尊称为“易更三圣”。
《周易》真是上古时的卜筮之书吗?绝不可能,因为:
(1)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看,商朝占卜主要是吉凶、是否,远没有达到“《周易》六爻”所谓的神算水平。
(2)商朝是一个神权至上、神权王权合一的社会。周文王身处商末,如果他敢说或有人传说他的《周易》能占卜,那周文王绝对会被认为是在公开和商王叫板,争夺天神的代理权,明目张胆挑战商王王权。结果周文王必将会遭到无情地镇压。
(3)郭沫若认为“周人根本在怀疑天”,周朝已开启中国的理性社会时代,那样周文王就不可能去写占卜类书,周人也不可能对占卜的书推崇备至。
(4)如果《周易》原来是用来占筮,那么为什么其占筮方法却不见后世采用和推广。
(5)《周礼·春官》记载,“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这也就是说,周朝时占卜也不是很准确。《周易》被后世敬若神明,被认为是天人之际,而周朝后期人们还认为占卜不准确,于理不合。
(6)占卜的最大功能是决断。如果说《周易》是临事占卜用,那么每卦结果将有六十四种可能性。这让人如何决断?
(7)周文王之子周公在建洛邑之前为确定建造位置,对各候地址也是逐一占卜吉凶。如果《周易》是占卜书籍又被推崇备至,为什么放着《周易》不用,而劳心费力逐地占卜?,不怕人说闲话吗?
(8)如果周文王编著的《周易》是占卜算命之用,而周文王之子周公和召公却都认为“天不可信”,那么他们父子之间的思想就有很大反差。如此周公和召公还对周文王大加赞颂,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9)“上恃龟筮,好用巫医,则鬼神骤崇”,如果周文王喜好占卜,西周一定会有很多臣民跟风喜好占卜,西周并没有嗜卜的风气。
想当然地认为《周易》是卜算命之书可以说是漏洞百出,是孔子及其门徒根本就没看懂《周易》而妄下的错误结论。儒家认为《周易》包含丰富的儒家哲理,大家也不必过于认真。周文王占据商殷三分之二天下,表面上仍服从商王,明明是周文王为减少与商殷直接冲突损失而采取的计谋策略,在孔子看来却是 “周之德”,而且是“至德”,可见孔子对仁义道德的痴迷,已达到人有亡斧者的程度。在孔子眼里,象周文王这样的圣贤无论采用怎样的智谋,看到的都是静态的仁义道德。
那为什么人们会将其看成是卜筮之书,或许从下面两件事可以看出端倪:
其一是《说苑·权谋》关于商朝开国君王成汤伐桀的故事:成汤打算讨伐夏桀王,军师伊尹献计说:先停止给桀王纳贡,试探下他的反应。结果桀王大怒,召集各部族九夷之师来讨伐成汤。见此伊尹说:机会未到,桀王尚能调集动九夷之师,这是我的失误。于是成汤向桀王请求臣服谢罪,再次缴纳贡品。第二年成汤又不纳贡,桀王再次大怒,起九夷之师,但九夷之师未听从调遣。伊尹看到桀王已众叛亲离,说:可以讨伐了。于是成汤兴师讨伐,将桀王击溃,推翻夏王朝取而代之。
其二是《史记》周武王观兵孟津的故事:即位九年,周武王东进挥师至于孟津。他自称太子发,奉周文王讨伐纣王。武王告诫诸将要小心用命,自己会按功决定赏罚。当时,自发而来会盟的达八百诸侯,诸侯都说:可以讨伐商纣王啊。而武王分析形势说:你们不知“天命”,还不到讨伐的时候。于是撤回军队。
对比以上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武王观兵孟津和成汤阻止纳贡很相似,都是在决战前试探旧王朝的虚实,只不过周武王做的更决绝,采取武装反叛,没给自己留后路,但也更能看出诸侯对自己的态度,这应该与当时周族“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强大实力有关。联想到《尚书•召诰》周公“我不可不监(借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言论,有理由认为周武王所谓的“天命”实际上是对当时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判断结论,其做法与商朝成汤和伊尹有神相似,只不过说的有点故弄玄虚罢了。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周易》绝不可能是占卜算命的书籍。说用《周易》算命的只不过是后世拉大旗作虎皮而已,我们决不可听信。
另外,既然《周易》不是占卜算命的书籍,它必然有它自己的思想内容,那些连《周易》符号都没搞明白的儒家妄称它是在宣扬儒理,我们也不可轻信。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