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起名的文化:“东坡肘子”、“太白鸭子”……(中国菜属于中国文化吗)

南宋诗人陆游有“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的诗句。对四川的丰盛特产赞不绝口。

此外还有大量诗文传世表达了他对川菜的眷恋,如《饭罢戏作》说成都“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

《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说:“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栮脯美胜肉”,另一首《薏苡 》诗也说:“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在现代有关文人与川菜的传说也比比皆是。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就是对川菜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他不仅会吃,还是一个川菜烹饪高手。

中国菜起名的文化:“东坡肘子”、“太白鸭子”……

他曾说:“以艺术而论,我善烹饪更在画艺之上”在他看的艺术追求上,烹饪的水平远胜他的画艺。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在《张大千画集》序写到:“大千蜀人也,能治蜀味,性酣高谈,往往入厨作羹飨客”。

徐悲鸿,张学良等社会名家名流都以吃过张大千的川菜为荣。张大千本就精于食道,后又与川菜烹饪大师陈建明、黄昌泉、娄海云、阿明等交往甚密,从而进一步领悟了川菜的真谛。

于是,他把各种菜系的精华融入川菜中,独创出一系列川菜名品。人称“大千风味”,“大千风味”中首屈一指的是“大千鸡”,一如苏东坡的“东坡肘子”、李白的“太白鸭子”。

这些在川菜中吃出了门道,吃出了学问的文人雅士们,不仅在吃的时候津津乐道川菜之美味,更不仅如苏轼那样离开了家乡还对川菜写下留恋之情的诗篇,在近代,民国年间,更有甚者,他们“弃文下厨”,下海经商,开起餐馆。

第一个经此营生的文化人叫黄敬临,曾在数个地方任过县长。任满之后回到成都,放下县太爷的架子,在马家花园开了个餐馆,取名姑姑筵。

中国菜起名的文化:“东坡肘子”、“太白鸭子”……

他自己亲自下厨操作,把菜做好之后又亲自给客人端上桌去,服务之周到令食客有口皆碑 。他的餐厅典雅洁净且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满眼望去餐厅挂满对联书画,餐厅门口挂对联 :“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只有炒菜熬汤,才算我的真本事;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厅堂左边的对联:“读了四十年诗书,还是个厨子;作得二十省口味,没半点官儿。”右边是:“统领伙计十余人,功打甑子场,月月还数铜板;可怜老汉六四岁,揭开锅儿盖,天天都在闻油香。”

还有副对联是:“叹老夫无命作官,才租这大花园承包酒亚席;替买主下厨弄菜,好象是巧媳妇侍奉公婆。”如此风雅有趣的文人馆子,很快就在成都名声大噪,一时间门前车水马龙。

但他不卖零餐,只办筵席,并且每天只办四桌,就餐者要提前预订,订单上还要写上各人的姓名、年龄、籍贯和社会地位,他便因人而异,安排菜肴。他的特色菜是樟茶鸭子、烧牛头方、酸辣鱿鱼,每天食客爆满生意兴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