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节将至,黄金周假期,农村结婚的人也比较多,办酒席的也比较多,接到的电话邀请是:全家人都来啊,一个也不能少!如果按照经济帐来算,如果出礼钱少,全家都去吃酒席,主家好像不该高兴,实际上却很高兴!想想也是,自古以来,农村有喜事举办酒席,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做生意,而是礼尚往来的事,入乡随俗就好,有空全家都去,亲朋好友聚聚挺好。不过今年情况特殊,尽量减少大型聚会为宜。
在90年代乡村举办酒席,那时候谁家结婚,左邻右舍随礼也不过20~50元,亲朋好友上礼100~200元都不少了!不过,无论谁上礼多少,和去多少家人吃喜宴没啥关系。宾客有时间,以前都会拖家带口去吃,下次宾客家办喜宴,自己也可以拖家带口去随礼吃席。这就叫做礼尚往来,主家也没有理由患得患失。不过,在经济不宽裕,乡村里人多的时候,有些斤斤计较的主家,会计较这方面的得失。总体来说,举办宴席,来着是客,主要即便是不高兴招待一些人,也不能表现出来,要不然有失礼数。但是,如果主家不高兴,细心的人能够觉察出来。所以,大多数讲究的人会担心,上礼金少了,去多人吃酒席有点不好意思。
那么,现在为何客人出200礼金,一家人全去吃酒席,主家特别高兴呢?在礼尚往来的基础上,现在人们经济条件好了,人们不缺那一口吃的,而且部分乡村人口流失严重,有些小村庄,即便是全村留守人口来吃喜宴,也没有以前的婚宴那么人气旺了。喜事喜事,图的就是一个热闹,高高兴兴的氛围。因此,在礼尚往来的基础上,主家根本不在乎多一些人吃饭,来的亲朋好友越多越好,要不然冷冷清清的婚宴,冷场了不太好。
记得以前我们村里有人结婚,闹洞房有“三天无大小”一说。主要就是结婚头三天晚上,我们当地流行“文闹”,君子动口不动手。来的人都是村里新郎的发小,送一些礼品,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说一些祝福。主家非常高兴的连续三天晚上请这些人在家里吃喜酒,显得新郎人缘好,人品好,熟人都来祝福。现在村里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天南海北的都在忙,这种风俗逐渐也就断了,村里同龄人很少在家,主家父母需要专门在村里找一些老的“年轻人”,晚上来免费吃酒席,算是“闹洞房”,就是大家图一个高兴、喜庆。
说这个主要是想说明,办理婚宴时,现在主家肯定希望来送祝福的人越多越好,全村人都来才好,这能够从侧面说明,主家在村里人缘不错。毕竟现在人们都很忙,能够全家来参加婚宴,说明对这份“情”足够重视了,捧场主家能不高兴吗?这也体现出我们的传统文化——情义无价的魅力!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