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迷信测算,从看背数学,到性格测试,每一次的赞扬词汇都会让我们眉飞色舞,当出现不好的测算时又会垂头丧气。即使在成年后,也有很多人去测算星象,求算运势,并愿意去相信!很多人在做测算或分析时,会由衷地觉得这些描述性的语言很事实,与自己无比吻合,从而对此深信不疑。其实这些感觉都可以用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来做出解释。
巴纳姆效应又被称为星相效应、福勒效应,在心理学史上享有鼎鼎大名。1984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作了一项测试:他精心选取了10个评论,并让他的学生在阅读后根据认知去给他打分,分数从0到5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一般符合、符合、比较符合、特别符合、完全符合。
这10个评论分别是:
1、你需要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赞赏,这样你才会更愿意进行自我批评。
2、你性格有一些弱点,但可以选择弥补它们。
3、你有很多才能没有得到施展。
4、你希望事情可以发生一些变化。
5、你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自豪。
……
10、有时候你很外向随和,但心里也有内向的时候,会给人距离感。
等到学生将评论阅读完成并给予评分后,伯特伦·福勒将学生们的意见收集了起来,经过统计得出平均分为4.3,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些语言描述的内容与伯特伦·福勒很准确。但实际上呢,这些评论都是伯特伦·福勒截取自占星专栏,而非理性分析得出的客观评价。但学生们为什么会对此给出这么高的分数呢,这是因为这些话都是模棱两可的套话,即使是随便安置在某位学生的身上,也能对号入座。
根据测试的结果,伯特伦·福勒归纳出了一个心理现象——巴纳姆效应,他认为每个人都愿意去相信一个笼统朦胧的描述与自己的状态特点很吻合,将自己认为是描述中的人。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主观验证是巴纳姆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我们在内心里想要去相信或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总会找千百种理由去说服自己,即使毫不相干,也能有牵强附会的解释。就如“掩耳盗铃”,只要捂住耳朵,声音就不存在,这便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因为内心的极度渴望而产生的荒谬认知。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见到巴纳姆效应,甚至自己也会是其中一员。不提星座痴迷,就以临近各大考试来说,很多备考的学生都会去转发锦鲤,祈求福报,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祈求式的做法并不能改变分数高度,但对禁止焦虑的学生而言,运气能决定考试结果,即使是差生也会在心里做起“我蒙的题目全对,成了第一”的美梦,这就是因为学生们在心里对考试顺利通过报以期望,从而产生自我安慰,宛如溺水者的救命稻草,在危急关头谁会顾得上它是否能承受得住,只知道这就是唯一的希望。
只要我们有着渴求与欲望,就难以逃脱巴纳姆效应的影响。那我们要如何正确运用巴纳姆效应,让它发挥出对我们积极有利的一面呢?
1、正视自我,淡化对他人评价的影响
没有天生完美的人,我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勇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学会扬长避短,去有意识地弥补缺陷,提升内在自我。很多人在面对自己的缺点时,第一反应便是否定,随后开始逃避与遮掩,不让别人注意到。
其实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治本,如果不敢面对自身缺点,只会在巴纳姆效应中越陷越深,并最终露馅。就比如说德不配位,没有能力却要做到那个位置上,只需要一场小小的考验就会原形毕露。所以说,不要想着逃避,而是应当勇敢去接纳劣势,客观评价自我,不断提升,补足自己的短板。
2、以人为镜,建立多元化认知体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我们会为自己的判断误导而形成带有偏向性的认知。所以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倾听别人评价,从全新的角度认知自我,有时还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闪光点。
所以,我们想要对自己有准确、完善的定位,就要设定参照标的,将自己与别人做对比,从中归纳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后续的规划中作出合适的安排。参照物的选择至关重要,一定要有可比性,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会失去初意。
写在最后:
巴纳姆效应让我们很容易陷入认知片面的困境中,对自己做出有失偏颇的评价。因此,我们要警惕巴纳姆效应,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做到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努力跳出“认知不全”的怪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