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境丨李白求官不成 意外爱上成都

□李思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诗仙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的澎湃豪情。但,跨出故乡江油的李白也有“走”不下去的时候。

蜀境丨李白求官不成 意外爱上成都

少年李白的师傅赵蕤

李白曾经三次去成都,也去了青城山和峨眉山。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那次登顶这里座蜀中名山,竟然是与他入蓉求官失意、心绪低落万丈,有很大关系。

想做第二个司马相如

大唐开元八年(720)春,20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江油,开始了自己的蜀中漫游之旅。他这次目的地是成都。这也是李白人生第一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青莲和匡山那种小地方,来到一方大都市,想讨得个好前程。

有一种说法是,他最初是去青城山修炼神仙术。去青城山必先经成都,于是,少年李白首次来到成都。

李白来成都的主要动因,是想尝试着走当时流行的上升之路:干谒公卿。他干谒的目标,是被贬到成都做益州刺史的苏颋苏大人。苏颋,是与张说齐名的赫赫有名天下两大名家之一,如果被他看上加以褒扬推荐,那么李白就有希望名动天下,说不定还能像他的偶像司马相如一样被直接征召吧。

于是,李白出成都城,沿川陕之路向北,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驷马桥。这座驷马桥的名字,正出于司马相如的典故。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曾在成都混得不如意,当他被征召入京,途经此桥时,面对河水发誓说,如果不是乘坐驷马大车,发达显赫,他就再也不回蜀。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司马相如的才华被刘彻看中,高官得做,骏马得骑,风光乘驷马大车衣锦还乡。自此之后,驷马桥的故事就成为蜀人凭才华上位的最佳案例。

当20岁风华正茂的李白经过此桥时,心中一定想象自己成为第二个司马相如,给此桥再添佳话。

蜀境丨李白求官不成 意外爱上成都

被李白怒怼的李邕书法《李思训碑》局部

“干谒”不成 写诗泄愤

这位大诗人从青莲来到成都,是为此目的而干谒。他没想到的是,对唐玄宗来说,李白终究只是点缀朝堂的词臣而已。这种南辕北辙的悲剧,困扰着20岁的李白,也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困扰着他,而他此次来成都干谒失败后写下的一句词,无意倒成为他以后人生的写照:“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

李白的成都“干谒”,到底是个怎样尴尬的结果呢?

多年之后天宝十二年(753),李白在给安州刺史裴宽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还将其作为值得骄傲之事,主动并且详细地讲述了此事,甚至就连细节是他主动去路上迎接苏颋投刺,然后献上他《明堂赋》《大猎赋》和其他一些的辞赋诗歌,获得苏颋当面赞扬的情景一一和盘托出。

杨慎的《北梦琐言》记载,当时苏颋见了李白的文章习作之后,公开对自己的同事夸奖李白:“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这段夸奖不难理解,很明白地说李白假以时日能与司马相如比肩。话中唯一生僻之处是“专车之骨”,这是在用《史记》中孔子告诉吴侯上古禹杀防风氏的典故,以此夸奖李白见闻广博。显然,这段夸奖不是虚誉,苏颋对李白必然有所表示,不然李白也不会把此话记了一辈子,甚至50多岁时还会写出来炫耀。

《北梦琐言》还记载,苏颋不是口头说说,他已经进入了实操阶段,草拟了一份《荐西蜀人才疏》,在其中大力褒奖赵蕤、李白师徒,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这里必须简单介绍一下赵蕤。赵蕤 (ruí),字太宾,号东岩子。四川盐亭县赵家坝人,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 ( 659 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李白年轻时对赵蕤极为推崇,曾跟随他学习帝王学和纵横术,时称“赵蕤术数,李白文章”。

从后来史实来看,不知为什么,苏颋的推荐信并没有发出去。也就是说,最终整个事情莫名其妙就不了了之。

眼见大有成功的希望,但最终结局却是让这个热血青年很有些尴尬无语。

腹有诗书的李白,为什么干谒会失败?这恐怕还是李白自己的问题。很可能是他在山中独自读书,对官场人情世故知悉甚少,不知不觉得罪人有关。

其实,他这次出山,不仅去干谒了苏颋,同时也走了另外一位当地长官渝州刺史李邕的门路,大概是因为李邕对他有点冷淡,结果心高气傲的李白狂士之风发作,写了一首《上李邕》作答: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桓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诗,简直就是在直接面斥李邕有眼无珠啊。“愣头青”不知道,那李邕也非凡人,不仅是当地直属长官,还在武周和中宗朝历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这种清望官,并且是著名古文注释家李善之子,地位名望样样具足。和这种大人物比起来,此时的李白真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蜀境丨李白求官不成 意外爱上成都

学道修仙 青睐成都

成都之行失利之后,李白先后去周围的两座名山:青城和峨眉山。

今天的峨眉山,位列汉地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在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这里还是一座货真价实的道教名山。游览之后,李白更写下诗句,打头一句就是:“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在返回匡山的途中,他顺路游玩了青城山,写下了一首《春感》。提手第一句便是充满无穷无尽感慨:“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一种颓废难过之情油然而生。

这次满怀憧憬和希望的干谒之旅,最终留在李白记忆中的,无非是青城山上云中模模糊糊的竹斋(“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而他梦想和期待的那条凭才华获得达官贵人赏识,升职加薪成功走入上层社会的美梦,也就如同这些竹斋,只是模模糊糊的幻影罢了。

当然,李白还是很想成都这座城邑的。他眼中的成都,居住环境是怡人的,如同九霄云一般,是一座似神仙居住的乐土。千家万户热闹非凡的繁荣景象像一幅图画,成都翠草绿树白云青山红崖如同蜀丝锦绣,长安所在的秦川,哪里赶得上这里好?你看他这样写道: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后来,李白又下渝州时经过成都。这也是他第三次到成都。李白此次下渝州出发时曾作《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上秋月高悬苍穹,月影倒映在即将离开的江面上皎洁可爱,诗人一叶扁舟顺江而下到乐山岷江与平羌江段的小三峡,诗人不舍离去,但心中的理想推动着他必须前去。

离开成都后,李白仍时常怀念蜀中,凭借记忆留有不少赞美成都的诗作。如《送友人入蜀》中云“芳草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荆门浮舟望蜀江》“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四川文史馆编纂的《成都城坊古迹考》中云:“传说李白在成都时尝居此巷,故云青莲巷。”成都的青莲巷便是为纪念李白而得名。塔子山公园修建的一座九天楼,缘由《上皇西巡南京歌》中“九天开出一成都”,其纪念李白的用意也十分明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