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与命理术相遇,被“AI面相”“大数据算命”等小程序、、APP跨界融合。“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所谓的“AI算命”,不过是披着科技的外衣,背后是一条分工完整的“吸金”生意链。
扫描微信二维码,进入充满科技感的界面,上传一张面部照片,智能软件解码后就能生成一份号称“看透你一生”的分析报告。易于操作的步骤,以及“神算子AI面相”“大数据AI面相”“AI智能算命大师”等极具蛊惑人心的宣传,的确能够让一些人沉迷于算命之中。只不过,借助高科技的算命,依旧是“真吸金”的套路,不足为信。
人工智能真能看相?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据专家介绍,面部扫描主要是通过读取脸上的特征点,用于身份识别,这是当前的主流方向。通过肤色和其他细部特征辅助判断疾病有一定可能,但用于看相并不具备科学依据,娱乐性质更多一点。由此来看,倘若沉迷于此,只能会误导人生;而任由此类生意泛滥,无疑会使人工智能蒙羞。
另外,更须值得警惕的是,“AI算命”背后的“吸金”生意链。不少“AI面相”类程序都在显著位置说明招募项目代理商。平台是最大的获利者,项目开发者基本属于“躺赚”。有客服直言,有资源、有自己社群的代理商月收入可过万元。代理零门槛、层级无限裂变、收益按比例提成,“AI算命”的营销推广模式,更有着“传销”底色,也就更须加强防范。
对“AI算命”有必要加强监管。事实上,算命、看相等字样是不可能出现在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内的。所以,在线看相行为要么是无证经营,要么是打着咨询、服务的旗号违规经营。于此,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当对此类不法经营行为加大依法打击力度;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应强化自我监管,对于线上的这些算命生意给予有效规制,不给不法经营提供便利。
对这种高科技套路下的敛财生意,也需要科普跟进。此前媒体就有报道,AI相面的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包括微信头像、微信昵称、用户手机号、正面照片等,收集信息内容多而且比较敏感。这无形中加大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所以,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有关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认识到此类生意的法律及安全风险,以增强公众抵抗力。
毋庸置疑,人脸识别数据应用的场景已经越来越广,“AI面相”“大数据算命”等,显然是将科技用错了地方。本质上来讲,AI算命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获取五官之大小、形状、分暗等图像空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应该成为一种合理的商业行为,更不值得人们去尝试。同样,对此类经营行为,须坚持“打防并举”,以防范其给公众及社会带来的伤害。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