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绘画之初,每当看到那些画得像照片一样真实的绘画作品,我面部表情是:
画得真好,真像,真细,望画兴叹。可随着绘画时间的堆砌,见识的拓展,审美力的提高,我对它们越来越提不起兴趣,也越来越抵触。我开始喜欢一些经典的大师作品了,丢勒,鲁本斯,荷尔拜因,门采尔,梵高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与风格,每个人的作品都让我着迷,我终于知道什么是画了。它是通过大师们的眼睛与心灵之间的沟通所呈现出来的图像,画里有人类的情感,画里有超越现实的感动。
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太多人沉迷于照片式绘画,一点一点地把自己变成了人体照相机,他们的眼睛已脱离心灵,成为相机的镜头和快门,精准地记录着现实的光影和结构,再无其它,他们失去了绘画中的灵魂——感受,想象,创造。
下面我们看一下大师们是如何表现他们作品的,我不想用线性素描或是光影素描去分类,那只是学术上区分他们的类型,我更喜欢的是他们作品,让我感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
丢勒被誉为德国的达芬奇,这幅作品画的是他的母亲,一个迟暮的老妇人,她一生体弱多病,晚年又患上黑死病和其他疾病,这幅画是在他母亲去世前两个月创作的。如果按照我们所理解的素描规范和要求,它有诸多问题,光影不明确,没有主次取舍,细节充满画面,特别是脖子部位,骨骼,肌肉,筋络,所有细节都刻画得很清晰,它不符合我们以为的判断标准,但是,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画出来,那我们画出来的只是她现实的真实,而丢勒画出来的是她绝对的真实。丢勒表现的是对人的情感而非现实的光影,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都在表达他母亲经历的人生磨难。深陷的眼窝,略微凸出的眼睛,凹陷的颧骨,长而坚挺的鼻子和纤薄而紧闭的双唇,还有如波浪一般层叠的抬头纹每一条都清晰深刻,特别是对脖子部位的描绘,更加凸显了老人的瘦骨嶙峋,我们看到了一个形如枯槁的老人被病痛所折磨的状态,但我们也可以从她的眼神中看出她对于现实的不屈服不妥协。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曾评价这幅作品:一个老态龙钟的妇人何以凭借素描的技法而透露出一股独特的美感。
鲁本斯,17世纪欧洲绘画巨匠。他的素描,线条流畅优美有韵律。这张孩童的肖像,惟妙惟肖,眼神专注,肉嘟嘟的脸颊,仿佛能让我们感觉到触碰他时的手感,细腻柔软有弹性,头发的表现层次分明,我们感受到婴儿头发的柔软与轻盈,好像你吹口气,它就会飘动起来。
荷尔拜因的肖像作品,画面细腻精致,线条精确凝练,脸部结构色调若隐若现,流露出一种优雅高贵的气质。这张女孩的肖像,不用我多说,你一定感受到了她的内心,这就是荷尔拜因的厉害之处,她对人物神态的把握非常精准,他的肖像作品对于眼神的描绘非常到位,我们可以从他描绘的眼神中窥探到人物的内心。去看看荷尔拜因其他作品,你会感觉的到。
门采尔的素描,用笔粗旷,笨拙,画面浑厚,大气。下面这张老人的素描,面部,胡须与前胸已浑然一体,笔触粗旷,笨拙,我们看不到结构,却又仿佛感觉到结构的存在,看似凌乱,随意的笔触与形状都在它该在的地方,我们已分辨不出胡须是大衣还是大衣是胡须,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们都在那里。我想门采尔在面对和观察这个模特时,就已经知道该如何去描绘他。通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他在描绘时的激情,运用粗旷,笨拙的笔触气氛去升华画中人物的情绪与个性,我们感受到一个历经岁月蹉跎的老人,若有所思,有一丝愁容,确透露出一种坚毅。我相信,当时在他面前的模特,所有的细节都清晰可见,可他却忽略眼睛的真实所见,用心灵的感受去看见事物的本质,重塑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实在精彩!
梵高被大众所熟知,他的油画作品,即使是普通人也一样可以体会到他画作的魅力,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审美知识和品味。但梵高的素描却鲜为人知,我喜欢他的素描,他的素描与众不同,没有人像他那样画素描,特别是风景,表现性极强。
下面这幅风景素描就让我们领略到了梵高极强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画中的植物就像是活着的生命,在舞动,在生长,这种物象的表达可能只有梵高才能创造出来。他的每一副画作都如此的更像一幅画,真好看。他是天生的艺术家。
这些大师的作品都符合现实世界的逻辑,但都没有照片的影子,却异常的美。
所以,艺术可以有技术,但不能全是技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孩子的绘画作品更像一幅画,更让人感动的原因。孩子通过眼睛与心灵,不受现实世界wu li逻辑的限制,没有约束,没有技术,有的只是孩子无尽的想象力,自然与纯真,多么美好。这也是为什么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
多去看看那些大师作品,它们体现的是人类的情感,它们不受过去和未来的限制。即使每天都去观赏他们,你也不会感到厌倦,这才是绘画的真谛,这才是绘画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绘画。相机永远拍不出通过人类情感而呈现出来的图像。所以,运用你的技术,透过你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的世界,不要把自己变成一台毫无情感的人体照相机。
在这里,我不能展示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作为示例,去批判它,而且他们为了达到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值得我们的尊重。我们只是观点不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