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天地万物之灵,天然对于自身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感知力,即使是不具备任何风水学知识的人。
区别只是在于有的人感知力比较灵敏,有的人感知力比较迟钝。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有不少隐藏的风水负能量,对于感知力比较迟钝的人而言是不容易察觉的。
比方说,噪音,也就是风水学中所说的“声煞”。
首先,噪音会伤害我们耳朵的听力。
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耳鼻喉科医师都很在意他们的耳朵,就连放鞭炮时,也常看到他们像小朋友一样, 赶紧把耳朵遮起来。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胆小,而是在保护自己的耳朵。
从这个小事中,就可以理解听力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否则耳鼻喉科医师不会这么珍惜自己的耳朵。
西医有一个有趣的观念,那就是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使用上的总量。
就像电脑硬盘可以使用十几万或是二十几万小时的寿命一样。
因此,倘若年轻的时候听力就过度受损,例如,住宅环境的噪音指数过高,那么很有可能年纪大了就不能使用了。
这就是为什么非洲七十几岁的老人家,还可以听到500米以外的羚羊脚步声,然而我们国家大城市的一些老人家却要配戴助听器。
所以,耳朵的听力如果不好好保护和维持,到了老年要用的时候,却发现这个器官已经“报销”了。
一般人选房子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了噪音这个风水因素,例如住家附近是否有大型工厂,是否有人声鼎沸的庙宇,是否临近大马路,交通流量大的时候会不会产生太多噪音等。
虽然,每个人对噪音的容忍度皆不相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噪音管制标准,例如,对分贝强度,持续时间等等做出了硬性认定指标。
但是事实上,只要能够引发人体生理或心理上不愉快的声音,都是噪音,也就是风水学中的“声煞”。
如果长期处在噪音的环境下,很快就会出现身心方面的问题,绝对不仅仅是让耳朵感觉到不舒服而已。
尤其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噪音的耐受度较差,在物理性的刺激下,较可能诱发神经性的伤害,使病情恶化。
另外,抑郁,妄想,精神分裂等等患者,对噪音相当敏感,小至电脑键盘声或手机铃声,都可以使他们的病情加剧。
噪音除了会对生病的人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正常人的睡眠质量,容易造成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心律不齐等情形。
毕竟噪音对人体的伤害,是广泛系统性的整体伤害,并不是单单影响到听力而已,已知噪音会降低记忆力、阅读能力及学习兴趣等。
根据美国听力学会杂志《美国声学学会》指出,学童暴露在教室内外的噪音中,会影响学业成绩,又以年龄较大的学童受到的影响更大,即使是改善了社会经济因素及语言的差异后,噪音对学业的影响仍然存在。
还有一种噪音的声煞,尤其是老年人要特别留意,那就是低频噪音,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介于3~50赫兹的低频噪音,它们平常很容易被其他中高频噪音掩盖,更加隐蔽不为人所察觉,但是在紧闭门窗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很容易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低频噪音会让人感到压迫,容易导致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等,近年国外的医学论文中,指出了低频噪音能够引起实验室中的细胞发生癌变。
为了避免受到噪音这种风水负能量的影响干扰,最好就是在选房阶段,就把“声煞”这个风水因素考虑在其中。
我希望所有看到本文的朋友,都始终秉持一个理念,那就是:选择远远比努力重要!
传承了道家思想的中医,有一个非常先进的医学理念:上医治未病!
同样的道理,风水很多时候是依靠正确的选择,而并非选择之后再想方设法去进行调理化解。
曾经有人咨询我:刘老师,之前有位大师(在此不提姓名,此人蛮有名气的)给我家里面看了风水,说是有“声煞”,必须摆一只铜貔貅,铜狮子来进行化解……
我问他:那你摆了铜貔貅,铜狮子之后还能不能听得到噪音呢?
风水行业最忌讳同行揭短,江湖上认为这样做等同于断人财路。
但是我从来不怕得罪人。
道家讲究“求真”,做真人,讲真话。
在我看来,得罪人,于我事小;帮助人,于人事大。
至于我点破之后,对方是幡然醒悟还是执迷不悟,各人自有福缘,随缘而不强求。
如果已经选择的房子有噪音声煞怎么办呢?
是这样的,城市楼房那种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本身就有一定的隔音效果,所以要隔绝噪音声煞,重点在乎窗户的设计,因为窗户是居室最大的漏音来源。
不要选择那种传统的左右推拉窗户,尽量选择前后推拉的推射窗,还有双层气密窗也会比单层气密窗有用得多。
根据太极点原理(参见刘诚阳先生白话风水学之四《再论阳宅太极点的定位》),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把孩子的房间安置在靠近噪音来源处,否则会严重影响干扰孩子的学习。
同理,长期失眠的人也是这样。
这就是风水学中通过转移太极点来进行风水化煞的方法。
大道至简。风水学是天地自然之道,遵循自然客观规律。
但凡只要涉及到风水调理化解,就动不动搞什么符咒法器,灵物摆件的,说明根本就不明白风水学的本质,这也是违背天地自然之道的。
那么说到“声煞”的化解,我不妨也介绍一样风水“法器灵物”,那就是——耳塞,最好选择德国进口,质量品种有保证的那种,这个“法器”化解声煞的效果绝对远远好于那些什么铜貔貅,铜狮子。
本篇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