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现在你有一项任务,要把汗牛充栋的古代书籍进行汇总,列出个目录,你会怎么归类?
也许会按照军事、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属性划分;
也许会按照先秦、两汉、魏晋等朝代划分;
也许会按照著述、学术、教学等功能划分……
那么,还未产生科学分类观念的古人,是如何对典籍进行划分的呢?
“经学子集”的产生
“经史子集”就是对图书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汉代刘向、刘歆两父子,在这方面作了意义重大的事。
汉成帝时,光禄大夫刘向奉命整理图书,他和儿子刘歆编撰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总目录——《七略》。
略就是大略、要略的意思。两父子采用六分法,将群书分成了六个大类。
其中居于首位的“六艺略”这一类,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六部书籍,是孔子在教学中使用的六大教材,也是孔子教授的六部课艺,“六艺”逐渐成为儒家经典文化典籍。
到了魏晋南北朝,书籍著作进一步丰富,文体创作更加多样,图书的分类也发生了改变。
由“六分法”变为“四分法”,以甲乙丙丁为次序分类,顺序依次是经、子、史、集。
这种分类方法由东晋李充在前人基础上定型,成为后来历代重要图书目录分类的参照。
唐初魏征等人编撰《隋书》,以正史的身份提出“经史子集”分类方法,以这四部分类别对古代书籍和知识进行分类,一直延续到后代。
“经学子集”的具体内容
经:指儒家“经学”著作。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把混和、多元的意识形态扭转为一元、单纯的形态。
此后儒家地位独尊,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读书人开始皓首穷经、尊经崇圣、重古薄今,始终不敢批驳与突破经典,以至思想空间越来越窄。
因为儒家的崇高地位,“经部”自始至终处于目录的首位,是群书之首。
除了早先的“六艺”六部经典,后来又加入了“五经总义”、“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孟子》的内容。
史:指史学著作。
包括《史记》,从《汉书》到《明史》的二十四史等正史、编年史、杂史等十五小类,具有史书汇总的性质。
我国对历史非常重视,因而“史部”的地位仅次于“经部”。
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包括儒、道、法、名、墨、阴阳、纵横、杂家、农、小说这先秦诸子的“九流十家”,后来又加入了兵书、数术、方技等,以及其他的重要思想著作。
凡是能成一家之言的,都归为子部。
集:指文集。
“文集”就是作家们各类作品的汇编,“文”不仅指散文,还包括诗、曲、奏疏、杂记等各类体裁的作品。
“集部”是各时代作家文集的总汇。
细说“集部”
集部出现最晚,它是随着“文人”和“作家”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
在《后汉书》之前,读书人多被看作学者和官吏。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文学的繁荣,《后汉书》开始在《儒林传》之外设立《文苑传》,文人或者作家成为读书人的另一个身份。
《四库全书》中将“集部”分为5类,包括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词曲类。
《楚辞》是我国“最古老”的集部,也是最早的总集。
虽然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实属《诗经》,但《诗经》属于高高在上的“经部”,是儒家经典。
“别集”是作家个人作品的汇编或选编。
除了收录重要诗文外,别集也收录作家的奏疏等应用文体,和杂记、逸闻等。
别集可以是全集,也可以是选集,文体和内容十分庞杂,像《曹子建集》《杜工部集》《柳宗元集》《苏轼诗选》……
南朝粱代萧绎曾在名篇的《金楼子·立言》中称:“诸子兴于战国,文集盛于两汉,至家家有制,人人有集。”描述了两汉时期文集开始兴盛的盛况。
“总集”是众多作家作品的汇编或选编。
有根据时代汇编的《全唐文》,根据体裁汇编的《全元散曲》,根据类型汇编的《唐宋八大家集》,也有既按时代又按体裁汇编《唐诗三百首》等。
诗文评包括《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文学批评著作。
词曲包括东坡词、小山词、稼轩词、放翁词等。词曲自来被看作地位低下,因此被附于篇末。
集部为何在“经史子集”四部中地位最低?
集部书籍最多最庞杂,文学成就高,但地位却最低。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曾自谦地说,他研究的是“集部之学”,意思经史子都不懂,只懂最末的集部,十分谦虚。
“经史子集”是一条鄙视链,从高到底,地位递减。
这是因为集部中的作者都是“文人”。
而文人地位普遍不高,像司马相如、东方朔这样的词赋大家,也不过是汉武帝的弄臣,处于“倡优犬马之间”。
杜甫也曾说“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把写文章看作是小技,只有治国治民才是大计。
读书人鄙薄文人,但最后却不得不做文人。
顾炎武曾感叹到:“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
这是因为,我们的读书人在儒学的统治之下思想空间受到挤压,我们又没有发展出其他领域的学科,再加上科举兴起后强调以诗赋取士,找不到出路的文人越来越多,最后都成了以辞章闻名的作家。
虽然有经史子集的划分,但古代读书人都文史不分家,既是学者,也是作家。
一直到五四时期的大家都是如此,像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郭沫若、胡适、闻一多等等,都是“能文而有本”,既能做研究,又能写文章。
所以我们现代人也需要读一点经史子集,训练一点文字功夫,感受一下打动人心的千古之美。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