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养生长寿十大秘诀(孙思邈养生长寿十大秘诀)

养生长寿秘诀有什么呢?

齿常扣经常扣齿,既能坚齿固齿,防止牙齿松动、脱落,又能活动面部肌群,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此法简便易行,随时随地可作。方法:口唇轻闭,有节奏地扣击上下齿,先扣两侧大牙60次,再扣门牙60次,每日2~4遍。力度要适当,略闻声响即可。

长寿皇帝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他根据自身的体验,总结出了养生四诀:‘‘吐纳肺 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后人将其中的 “十常四勿”进行了具体阐释:所谓“十常”,是指身体 的十个部位要经常运动,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 鼻常揉、眼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 常提”;所谓“四勿”,是指有四件事情要注意克制,即 “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古人长寿的秘诀有哪些

关于养生的古诗词

诗歌可以言志,诗歌可以怡情,诗歌还可以养生,一些有关养生的古诗词。1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2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3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4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他在《负冬日》诗中写道: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5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6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7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他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8明代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刘伯温作过一首养生自娱诗:买条黄牛可耕田,结间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世间万事皆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刘伯温刚满60岁,即看透世事,归隐山林,给自己身心一派绿水青山,实现了返璞归真,怡养天年。去过那“能诗能酒总神仙”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逍遥自在的日子。9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诗的全文如下: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苏东坡长寿秘诀?

动以养身静以养心心向美好快乐生活

古代人 是 怎么 养生 的 ? 这些 养生 方法 有 效果 吗 ? - 红网 问答

知道古人是如何养生的,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养生?什么是养生术?我们再来看看历代古人的养生之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怎样才能健身延年?古人在探讨这个问题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养生术。“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在《养生主》中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在“内、外、心、气”上下功夫:

养内:调养内脏。

养外:保护肌肤。

养心:颐养心神。

养气:保存元气。

养生术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自然界最可宝贵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可贵,莫贵于生。”这样一种人本思想是极其正确的。

养生术主张遵循自然法则,即道法自然。《庄子·养生主》中是这么说的:“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养生术强调主观能动性,生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自然,还取决于调养得法。曹操在《步出厦门行》中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养生术就是颐养之术,有起居之道、饮食之道、房中之道、 精神之道、医药之道、为人之道。养生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养生理论就是在养生实践中的“宜”和“禁”。

《勿药元诠》中记载有十六宜:发宜常梳,面宜常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颚,齿宜数叩,津宜数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摄,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多言。

《摄生要语》中记载有十禁:一欲,二忧愁,三饮渴,四触爱,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嗔恚,九利养虚称,十自高慢人。

研究养生术,是为了总结古人的养生经验,古代的养生术中有科学,也有迷信,这需要我们应当在批判中继承这份遗产。下面我们来看看历代先民是如何论述和重视养生的。

东汉王充对养生很有研究。他在《论衡·自纪》自述“年渐七十,发白齿落,日月逾迈,乃作养生之书,凡十六篇。”可惜这些养生书没有流传下来。不过,我们在《论衡》中可以窥见他的养生思想。王充认为有生就有死,生命并不取决于人的善恶,养生不可能成仙。为此他在《论衡·道虚》中这么解释:“物无不死,人安能仙? ”王充还特别重视禀气。他在《论衡·人寿》中阐述:“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

王充的养生理论受到梁朝刘勰的充分肯定,刘在《文心雕龙·养气》说:“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岂虚造哉。”刘特别讲究养神,认为“将全其形,先在理神”养神在于静,只有静才能精神饱满。

提出一系列养生论,对养生有系统研究的,是魏晋时期的嵇康,他撰有《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宅无吉凶摄生论》。

在《养生论》中,嵇康提出“形神相亲,表里相济”,两者不可偏废。养形:“见性命之所宜,知祸福之所来,故求之实而防之信养神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在《答难养生论》中,嵇康提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虚精散,此五难也。”他又提出养生应保持虚无状态,“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在《宅无吉凶摄生论》中,嵇康提出起居与养生有密切关系:“夫多饮而走,则为胆支;数行而风,则为痒毒;久居于湿,则要病偏枯;好内不怠,则昏丧文房。”可是,精通养生的嵇康没有长寿,被司马氏以“非孔谤圣”的罪名诛杀。

南北朝时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养生》篇,专从立身治家角度谈养生,所述内容都很务实。颜之推认为,养生的目的不是成仙得道,也不必要进入深山老林中去修练,神仙家的养生都是骗局。“夫养生须先虚祸,全身保性,有此身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如果吃丹药而亡身,这种养生是决不可取的

颜之推主张吸收前人的经验。他自述学习抱朴子的叩齿之法,每天早晨坚持叩三百下,从而治愈了牙疾。他发现有人服用槐实、车前、枸杞等中草药能健身,就大加宣传。颜之推的养生观有浓郁的儒家伦理色彩,他指出“行诚孝而见贼,履位义而得罪,丧生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这就是说儒学大义高于养生,义理重于生命。

隋朝名医巢元方撰有《病源候论》,所述养生重在宣导,即用行气、导引、按摩等方法健身除病。巢元方宣传采日月之精以养生。他著有《积聚病诸侯导引》,论述了采日光精:“端坐伸腰,向日仰头,徐以口纳气,因而咽之,三十过而止,开目。”《无子候导引》中也记述采日月之精:“月初出时,日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吸月光精,入咽之,令人阴气长。妇人吸之,阴气益盛,子道通。阴气长,益精髓脑。”这套养生方法对于调节身体功能,平衡阴阳很有益处。巢元方总结的导引方法有几百条,引起了后世学者的重视,清人廖平将这些方法汇编成《巢氏宣导法》,颇受医家好评,老百姓也乐于采纳。如治疗腹痛的方法是“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现在中医也是用此方法治腹内胀气,是很有效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是中医史上的“药王”,他活到93岁时写出了《千金要方》,其中有《养性》篇专讲养生,所述内容都与衣食住行有关。孙认为:“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势,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孙思邈主张饮食适宜,以素食为主,荤食为辅,五味不欲偏多,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不吃生冷,热不得灼唇,冷不得冻齿,不可饮酒至醉,不可极饱。

孙还提出了伤身的“十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这“十二多”成为后世养生的教律。

宋代文学家苏轼对养生很有造诣,他的养生方法通俗易行,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中介绍了一种养生方法,写得极为精彩和具体:

“每夜于子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内外。漱炼精津液,未得咽。复前法闭息,内视,纳气丹田,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送入丹田。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经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久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左右手热摩两脚心及脐下腰肾间,皆令热彻。次以两手摩熨眼、面、耳、项、背、皆令热极。仍按捉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而卧,熟寝至明。”

按照苏轼的论述,半夜起床练此方法,现在的人恐难坚持,谁能担保下半夜还能睡着否?但是,如果每天清晨照此方法做一遍,是完全可行的。苏轼说他坚持练习这种方法,觉得身体大有好转。他指出, 练功时要顺乎自然,晚饭不可太饱,坚持数日,自有成效。

北宋陈希夷创编了坐功,按十四个节气采取二十四种姿势,如“立春正月节,每日子丑时叠手按髀,转身拗颈,左右耸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三次。治风气积滞,项痛,耳后、肩、 痛,背痛肘臂痛,诸痛悉治。”这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因为时间不同,锻炼方法就应不同。虽然麻烦一点,如果能把这二十四种方法依次印在挂历上,运用起来是会很方便的。

元代名医刘元素认为,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人只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人徒知久行久立之伤人,而不知久卧久坐之尤伤人也。”又说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这是说,人应劳逸结合,动静有常。

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大谈养生之理,认为调养工夫全在“眠”“食”二字上。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清心寡欲以养其内,散步习射以劳其外,这是很有道理和科学根据的。

大家看看,我国古代先民的养生之道,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我们平坦认真揣摩和实践,对强身健体是 大有裨益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