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握发吐脯,看他礼贤下士
周公对于前来投靠的人才,哪怕是来自外族部落和商朝,都以礼相待,十分敬重。各地能人志士也都纷纷来投。
三国时的曹操在诗歌《短歌行》里写道:“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表明了自己要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使天下人心都归向他。由此可见周公礼贤下士之名深入人心。
《史记》中记载,周公派他的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在伯禽即将出发前,周公严肃告诫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低。然而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忙着起来接待贤士,就这样我还害怕错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执掌一国大权而傲慢。”
成语“握发吐脯”由此而来,比喻礼贤下士,求才若渴。
2、金滕之文,天鉴其德
周朝灭掉商朝的第二年,周武王姬发积劳成疾,重病不起。周公忧心忡忡,筑起祭坛,虔诚地向先王祷告说:“你们的孙子姬发得了重病,假如你们在天上有助祭的职责,就用我姬旦代替他的身子吧!……”周公把写有祷告词的册书放进金滕(金质丝带)捆束着的匣子里。古人敬畏天地鬼神,周公做下这样的祷告时便做好了身死的准备。
说来凑巧,就在周公祷告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出现了好转。不料没过多久,武王旧疾复发,终究还是撒手人寰。临终前,武王叫来周公,想把王位传给他,周公拒绝了。他表示今后会竭尽全力辅佐武王之子成王。
成王年幼继位,周公摄政。武王的其他兄弟管叔、蔡叔等人图谋不轨,散布谣言,谣言越演愈烈,都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成王也对周公戒备不已。为了缓和关系,周公便主动离开国都,退避到了东方。
然而,野心勃勃的管叔等人很快发动了叛乱,来势汹汹。周公虽避居东方,却仍忧虑国事,他见局势动荡,便想消除成王的戒心,重新回到国都平定叛乱。他写了一首诗送给成王,成王看后却无动于衷。
这年秋天,谷穗成熟之际,百姓们正憧憬着今年的丰收。忽然有一天,天空惊现雷电,大风肆虐,田野里的庄稼都被吹倒了,许多大树也被连根拔起。从天而降的灾难,震惊了整个国都。
国人恐惧不安,大臣们向成王进谏,上天降下灾祸,是在责备他犯了过错。成王反思时,大臣说起了从前周公在武王病重时,向先王祷告愿意代替武王去死的事。成王找到装着册书的匣子,看到了周公的祷告词,感动得流下热泪,亲自去接回了周公。据说,成王走出郊外时,天下起了雨,风向也反转了,倒伏的庄稼又全部伸起来,那一年迎来了大丰收。
3、一生功绩,留与后人说
《尚书大传》这样概括周公摄政后的功绩:“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其大意是周公在辅佐成王的第一年制止了叛乱扩大的势头,第二年平定了武庚与“三监”,第三年平定了以奄为代表的东夷诸国之乱,第四年建立起分封制,第五年把国都迁到成周洛邑,第六年颁布了礼乐制度,第七年把政权交还给成王。
可见周公经天纬地之才!
周公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思想家,道德典范。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礼乐文化等思想,确立起嫡长子继承制,倡导以德治国。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他立德立言立功,是万世楷模。
在越来越重视物质的今天,我们拿丰厚的物质来喂养我们的身体,而灵魂却迷茫低落,什么才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我们该用什么来喂养我们的灵魂?
了解周公,解读他的思想内涵,对我们会有所帮助。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