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开发区黄岛街道和红石崖街道交汇地区分布着许多管姓村庄,其中管家大村、张戈庄、小石头、管家楼、城子埠、河洛埠、管家洼、龙风村等村均以管姓为主,附近的大窑、徐戈庄、十字路园、郝家、郭家台子、龙斗山后等村均有管姓居住,保守估计有近万人,分布于周边乡镇和城市内居住的当地管姓不计其数。
据2005年编修的《龙凤村村史》记载: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管姓先祖管福礼带领他的四个儿子,由山西小云南大槐树底迁来山东。其长子管时昶、次子管时能落户于诸城小尧、瓦店 ,三子管时敬落户于即墨蓝村,四子管时健在附近张戈庄定居。管时健生4子,分别居住于张戈庄、管家楼、管家大村、小石头。龙凤村东南有管什祖坟,即管时健坟茔。
管家大村说法,据《管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管氏先祖管祖礼携四个儿子:时昶、时能、时敬、时健,从山西洪洞县小云南迁到这里定居。
张戈庄村说法,明永乐二年(1404年),管氏先祖管时健,陈氏先祖陈天长,随移民大潮由山西小云南迁来。
上面各村都说管姓先祖管福礼从山西洪小云南迁来,这种说法不正确为人为谬误,九十年代以前当地传为云南移民村庄,到底那种说法正确呢?
上面各村都提到始祖管福礼,但均未见管福礼在当地的记载一,那当地管姓先祖管福礼又在哪里呢?答案原来在郭家台子村,村志记载:据传,永乐二年(1404年),先祖郭会、郭全和管福礼,随移民大潮由山西大同云中府洪洞县来到山东高密。这里又提到山西,首先是当地以前均为云南说,山西说为2005年青岛开发区编修村志时定的一个山西说,山西说的前提是当地因战乱人口流失向这里移民。但忽视了一点永乐二年(1404年)当地早已设立灵山卫,一般移民是禁止进入的,卫所居民以军籍军户为主。郭家台子村志提到了明初管福礼在高密停留过,说明管福礼和高密管姓先祖管克礼之子管士谦有某种联系。
城子埠村管氏,嘉靖五年(1526年)管姓先祖管福礼之孙管正胤自诸城县瓦店乡小尧迁来,己繁衍22代。另据传清初管世荣由管家大村迁来繁衍至今。这支管姓应先迁管家大村,后有分支清初迁城子埠。这个诸城瓦店乡小尧村又在哪里呢?另据黄岛街道小石头村村志记载:村中曾建有影房(祠堂),传说在诸城小尧定居的管廷山、管廷岗、管廷峨兄弟三人,在步入仕途、功成名就后,专程从小尧送来两盏用薄纸糊制的灯笼。有一年,胶州一罗姓县官到黄岛办案,途经比地在影房安歇,差役搬来凳子让其在正位上坐下,当他抬头看到那对纱灯时,立到起身跪拜。
影房,当地所说的影即为家堂
从小石头村村志可以判断当地管氏所说的诸城小尧村即五莲县小窑村,尧与窑同音,老人口述时编修人员听音记录成小尧。提到的管廷岗应为管廷纲,管廷峨应为管廷鹗,当老人回忆讲述时,岗与纲同音,峨与鹗同音,编修人员根据说话发音记录错误,兄弟两人均为进士,还少了一个清末探花管廷献,可能只凭一代一代的口头传说,把管廷献说成管廷山,口传难免有遗漏。
管廷献(1846年─1914年),字士修,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曾任乙丑、癸巳顺天府乡试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署兵刑工三部给事中、永平府知府、承德府知府、直隶候补道等职。
管廷鹗(1854年─1907年),字士一,管廷献之弟,光绪二年(1876年)乙亥科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江西学政、国字监祭酒,河南、陕西乡试主考官,太常寺正卿,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职。
管廷纲(1859年─1911年),字季张,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选授广西柳州府雒容县知县,后升授广西东兰州知州,赏戴花翎同知衔。
管廷献之子管象颐和管廷俊之子管象晋也都是清末进士,这就是小窑管氏一门五进士。
通过上面各村村志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青岛开发区管家大村一带管姓和五莲小窑管氏有紧密关系,我们再看看和高密管氏、诸城瓦店的关系。当地族谱记载先祖管福礼生四子,长子管时昶和次子管时能落户于诸城小尧瓦店,这里诸城小尧瓦店为人为误传 ,应为现在的五莲县小窑村和诸城市瓦店村。
高密管氏族谱记载:隆生二子:克勤、克礼。克礼生二子:士谦、士能。士谦生四子:思忠、思敬、思議、思聲。思忠以病废,思議、思聲无子,思敬娶栾氏生一子。士能一支没有记载下落,只是在同治、光绪年间族谱记载相传一子去诸城。
诸城瓦店管氏族谱记载:瓦店管氏一世祖为管文敬
上面迁徙到瓦店时间为洪武二年(1369年)这个时间不一定是迁瓦店当地时间,应为从海州到高密时间。当地管氏认为是管文敬迁当地,所以把管文敬列为一世祖。而管时能族谱为记,只是民间流传管士能生子管文敬。
高密管氏族谱记载管克礼第二子为管士能;青岛开发区管氏村志记载管福礼生四子,长子管时昶、次子管时能居于诸城小尧、瓦店。那这两个管士(时)能谁会是瓦店管氏的祖先呢?另据了解平邑管氏始迁祖为管士能,平邑这个管士能与高密管氏族谱所记载的管士能名字相同,所以平邑管姓始祖管士能应为高密管氏先祖管士谦之弟,平邑管士能和高密管士谦兄弟俩人居住地距离遥远,两地管氏联系中断,所以高密管氏族谱只记管士能名字,而对其具体信息一概不明。同样平邑管姓因没有族谱,所以后来修谱时只能追忆到始祖管士能。高密管氏始祖管士谦是带谱返回山东的,平邑管士能是没谱的。
管家大村周边村庄的说法是管福礼长子管时昶、次子管时能落户于诸城小尧(窑)、瓦店,如果管时能在瓦店,瓦店当地管姓把高密管氏族谱所记载的管士能误认为管时能。诸城和高密相近,在清代随着两地管姓人口增长,对外迁徙和活动范围增大,两地管姓在清末交流频繁,一些管姓误把高密管士能当成自已先祖管时能,这种说法渐渐在两地管姓中间流传,但两地族谱均没记载,所以只是一种民间谣传,后来时间久了这个谣传渐渐成为可接受的事实。
诸城瓦店管姓和管家大村管姓在民国以前交往密切,管家大村周边村庄对始祖管福礼四个儿子后裔居住地记载相当明确,直接记载长子管时昶、次子管士能落户小尧(窑)瓦店,管时昶、管时能、管时敬三兄弟在洪武中后期开家离开父亲管福礼,早期应一起居住在莒县、诸城一带闯荡。管时敬后来北迁即墨蓝村,途中可能回到高密见过父亲管福礼,介绍了一下兄弟三人在外情况。管士能之子管文敬后来又迁诸城瓦店。所以管家大村周边管氏把管福礼长子管时昶和次子管时能放在一起落户在诸城小尧(窑)瓦店,因为莒县相对遥远,管家大村周边管氏对小尧(窑)具体行政归属没有考证,误认为小窑属于诸城县。那么管时昶就应为五莲小窑管氏和莒县大窑管氏先祖,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管时昶的儿子管正胤由小窑搬到城子埠(一说管家大村,其后代搬城子埠)的原因。
我们再看看五莲小窑管氏,小窑民国前属莒县,所以又称莒县管氏(城阳管氏),据传管氏一族洪武二年(1369年)迁莒城北七十里的双凤山后,始迁祖三公失讳,子孙追忆滨海公。前五世均失讳,到六世分为八大支。长支迁居庞庄;二支、五支迁居大窑庄(分支三庄、寨子庄);六支仍居双山;七支迁居罗宅、石灰坡;八支迁居小窑庄,分支莲池寺、汀沟;三支、四支无后。宗祠在双山后村,支祠小窑村和莲花寺村。
莒县和五莲管氏以五莲管窑为核心,向周边扩散,当地管氏前五世均失讳,可见初期管氏在当地生活非常穷困,这也是城子埠管姓先祖管正胤前往管家大村投靠当地管氏族人的原因。到清乾隆年间当地管氏才开始修谱,到现今经多次修修谱。小窑管氏在清光绪年间管延献兄弟三人先后中进士后,高密管氏才和小窑管氏有联系。光绪年间在民国以前小窑管氏和青岛开发区当地管氏交往密切,先有明中期管正胤迁城子埠,后有清光绪年间管廷纲、管廷鹗三兄弟到小石头管氏宗祠送纱灯。说明小窑管氏和管家大村周边管氏的紧密远高于高密管氏和诸城瓦店管氏。
现今高密管氏、诸城管氏(瓦店)、莒县管氏(小窑)已联宗,都认为管氏是从海州北上返回山东的。唯有管家大村周边管氏人数虽重,但内部说法不一,还有待于统一认知,加强与其他三支管氏的交流,犹其与诸城瓦店和五莲小窑管氏的交流沟通。这种勾通应为当地管氏走出去,而不是待在当地闭门听从一些谬论。2005年前后青岛开发区修村志时是按永乐二年山西大槐树移民为参考,但忽略了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灵山卫,虽然都写明代当地属灵山卫管辖,但灵山卫是什么一概不知。灵山卫是一个独立的军事单位和行政区域,域内只充许驻军和家属居住的军事管辖区,移民以军队调动和换防为主,山西这种大规模平民移民在永乐二年(1404年)迁往灵山卫简直是天大笑话和谬论。因为灵山卫设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到永乐二年(1404年)已经建卫7年,这时灵山卫已经管制起来,当地居民不加入军籍成为卫所军户的一律迁走,还接受什么外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管家大村周边管氏和高密管氏为同宗,高密管克勤、管克礼和管家大村先祖管福礼为同辈族兄弟。管家大村管姓先祖管福礼和高密管氏先祖管士谦先后返回山东高密。管士谦带谱返回山东高密应为洪武元年前后,是自发行为。管福礼携四子北上时间应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后,属于海州荡芦(当路)十八村政府移民。管福礼到达高密后生活拮据,三个儿子管时昶、管时能、管时敬一起离开父亲外出谋生,管时昶、管时能在莒县、诸城一带生活,管时敬北迁蓝村。管福礼迫于生活压力在高密入军籍成为胶州所军户,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立灵山卫,管福礼带幼子管时健和郭全、郭会、陈天长来到现郭家台子立村居住,成为呼兰嘴墩(烽火台)守墩军卒。永乐四年(1406年)倭寇入侵张家庄墩(烽火台),守墩军户所住村庄张家庄和徐戈庄遭屠,管福礼之子管时健和陈天长东迁张家庄成为张家庄墩守墩军卒。
早期郭家台子叫郭管二家,虽然管时健和陈天长东迁张戈庄,但年老的管福礼还在郭家台子居住守墩,所以当地外迁管姓要有一人接替管福礼的守墩工作,在明代郭家台子管姓始终独户的原因。和管时健一起迁张家庄村的陈天长和诸城瓦店陈姓或也同样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如果被确认那对两地几个姓的认知又会带来爆炸性冲击。
历史是一本书也是一个谜,这个谜就是这样有趣而生动。一个个家族的不断迁徙流动,就是在谱写历史的点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