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制是一次历史创新,不仅开创了血缘护国的先例,还进一步规范了两性婚姻关系,大规模形成了现今的姓氏多元化。西周分封制与苏联、俄罗斯的联邦制也有类似渊源。
分封诸侯国,血缘护国开创历史先河
西周分封主要发生在周公旦辅佐的武王和成王时期。西周灭商后,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便开始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国,将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居民一起封赏给王室贵族和功臣,封地的统治者称为诸侯或藩王。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且需要定期朝贡,随从作战,守卫疆土,维护周室安全。《荀子·儒效篇》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血缘亲属占比高达75%。
受封的诸侯主要为四类人:依次为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殷商遗民、臣服酋长。诸侯封地根据血缘宗亲、功勋大小等依次从首都往外扩展,形成以藩屏周的稳固局面。其中,重要的封国有:卫(在今河南,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齐(在今山东,太公姜尚的封国),鲁(在今山东,周公旦的封国,因周公在朝辅政,子伯禽就国),宋(在今河南,商贵族微子启的封国),燕(在今北京,召公奭的封国),晋(在今山西,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
诸侯还可用周天子名义对亲族、姻亲和功臣再分封,称作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称作士。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统治阶级等级制度,是周朝社会800年统治的基本结构,同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周分封制还差不多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近现代联邦制苏联的建立到俄乌战争,很类似于西周分封制的建立到战国争霸。2022年战火纷飞的俄乌战争表面上是北约东扩问题,实际上根源还在于历史文化和现实矛盾的冲突造成的。
姓氏大起源,你的祖先可能是个侯爷
周朝分封制诞生了很多诸侯国,有历史记录的至少有130多个。后来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把诸侯国的国姓作为传承的姓,成为了百家姓的源头,比如卫国、鲁国等。
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姓氏文化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逐渐由一姓而生多姓,多姓再生更多姓。同一姓往往有多个来源,所以民间有九张十八王的说法。
据公安部发布的2018年版《全国姓氏报告》,中国的姓氏有6150个,但百家姓占比近85%。也就是说,传统的百家姓仍然是中国的姓氏主体。排名前五位的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陈,人口约4.33亿,都与姬姓有关。另外还有23个姓氏的人口超过了1000万。
周朝的姬姓被称为万姓之祖,是中华上古八大姓(即:姬、姚、妫、姒、姜、嬴、姞、妘)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由于周朝分封制,由姬姓演化出张、王、李、赵、刘、陈、赵、周、吴、郑、鲁、曹、魏、杨、蔡、韩、霍、管、毛、卫、毕、蒋、徐、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 谢、韩、唐、冯、董、萧、程、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等411个姓氏,占504个百家姓总数的82%。后来又由逐级多层次衍生出更多姓氏。
同性不通婚,原来古人的婚姻观这么智慧
同姓不婚,始于西周初期,是中国传统的婚姻禁忌。指同一姓氏的男女不得通婚。
周朝在宗法制、嫡长制、分封制及姓氏制度基础上,还特别规定了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以加强周人血缘关系,巩固扩大势力范围。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魏书·高祖纪》)。
后来春秋时期又增加了优生优育的理由,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四》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都认为同姓通婚将影响种族的繁衍和后代的素质,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只能感叹一声:关于结婚,原来老祖先的婚姻观这么智慧!
对同性结婚的处罚不只是打屁股这么简单。从周代往后,诸朝历代都对同姓不婚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大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凡对违反规定者,都要采取强制措施,其中不乏一些体罚、判刑或勒令离婚等条例。如唐律规定同姓为婚者徒二年,同姓又同宗者以奸罪论;明、清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
现代人不用计较同姓是否能结婚,也不用迷信同姓结婚是否不吉利,只要不是近亲结婚即可。因为古代人地域小,主要以宗亲为纽带,一般同姓即同宗,容易导致近亲结婚。而现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区域流动性大,同姓中近亲的人概率小了,一般三代或五服之外都可以自由结婚。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