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史上有两个胡国,一个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胡国,一个是商代遗留下来的归姓胡国,这里要讲的是后则。
归姓胡国虽是子爵小国,身世却相当复杂,据考古铭文得知,归姓胡国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其封地在今安徽阜阳一带。归姓胡子国的由来牵扯到许多历史,甚至传说,还得从远古时期说起。
宋代史籍《路史·国名记》中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夔(kuí)是指尧舜时代的后夔,也称归伯,夔氏部落是商代的一个属国,原在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因夔氏部落系东夷一支,故也称归夷。
历史到了商武丁时期,由于种种因素,归夷被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中原河南郾城一带建立归国和胡国,另一部分归夷南迁至川鄂交界三峡地区,建立以原姓为名的夔国。归国和胡国在周武王灭商时同时被灭;而夔国在周宣王时被楚国所灭,但一部分夔人东迁到安徽阜阳,建立胡国。
归姓胡国的形成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妢胡之笴。 郑玄注: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笴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一种细木。说明当时的胡国盛产这种制做箭杆的笴,而古代弓箭是作战的重要武器,胡国的弓箭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上都是领先其它国家的,从这个角落而言胡国的战斗力应该也不会太差。
春秋初期由夔人建立的胡国近邻楚国和吴国地界,春秋中期楚晋争霸,楚国的矛头主要在中原,胡国因为地处东南,无碍楚国中原与晋国争霸的进程,因此得以侥幸避过楚国的军事压力。但到了春秋末期,中原争霸的局面转向楚国和东南面的吴国,胡国这才不幸卷入历史的洪流,成为楚吴军事对峙的缓冲地带。
这对胡国的生存和安全构成了极为致命的威胁,也使得小小胡子国屡屡登上史书经传。《左传》中提到归姓胡国至少有七处,多处是因为参与当时以楚国为首的会盟。可以得知,小小胡子国,由于生不逢时,为求自保,只能在大国的缝隙中挣扎,频频被迫参与各种会盟。
当时吴国正是吴王阖闾当政时期,面对两边都是劲敌,使得胡国不得不择一而终,最终胡国选择投靠楚国。这从《左传》中的记载可以略知一二:公元前531年,(楚)迁许、胡、沈、道、易、申于荆焉。楚灵王将包括胡国在内的六个小国迁到荆山(楚国势力范围内,今河南灵宝县),胡国为什么要被迁到楚国境内?很显然,胡国是楚国的附属国,这时候由于来自东南吴国强大的军事威胁,楚国不得不将自己的附属国保护起来。当然,名义上是保护,实际是控制附属国以防止其投向别国怀抱。
或许是胡国后来的当政者厌倦了鸟笼式的生活,幻想脱离楚国的羁绊。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刘国策划侵伐楚国,召集一众小国在召陵会盟,其中就包括胡国。虽然后续进展情况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胡国对楚国已经起了反叛之心。
当时楚国和吴国的战争越来越频繁,《左传》记载: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意思是楚昭王即位后,每年都在跟吴国打仗。公元前506年冬天,吴王阖闾联合蔡侯、唐侯一起伐楚,这场战役中楚国大败,郢都被攻破,楚昭王出逃云梦泽。《左传》:蔡侯、吴子、唐侯伐楚。一年后,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得以复国。
那这期间胡国做了些什么呢?据《左传》:吴之入楚,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又不事楚。意思是胡国趁吴国入侵楚国,占领了楚胡交界的一些地盘(这些地盘有可能是之前楚国从胡国夺去的),后来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恢复国力,但胡国拒不事奉楚国。
看来胡国以为楚国栽了跟头就再也起不来了,又以为收复了土地,开始骄傲自满,连政治利害都不顾了,殊不知危险已悄悄埋下。《左传》:二月,楚灭胡。公元前495年,楚国灭掉不听话的胡国。
从公元前505年到公元前495年,这十年当中,本来胡国有充分的时间可用来休养生息,却因为拒不事楚而遭致灭国,国家执政者的战略眼光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