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为生人的司命,其方更为重要,用剂稍有乖违,杀人速于用刃,所以汉朝张仲景立伤寒方论,计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补内经的未备,成一家之言,实是医方的始祖。后复经陈无择、吴鹤皋、汪讱菴等加以诠解,更使学者一目了然,有所遵循,再加后人照仲景范围逐类扩充,方法更为详尽。 欲求治病的方,须读仲景伤寒方论,和陈无择训解,陶节菴伤寒六书,方中行、喻嘉言、程郊倩等伤寒论辩,始入仲景门庭。 据说方有七,剂有十,方有方术、方法、方向,是类聚的意思,所以方没有七种,不足以尽方的变化,剂没有十种,那就不足以尽剂的作用,方是混合几味药物的,剂是混和几味药物的,若方不对病,那就不是方,如剂不治疾,那也不是剂,所谓七方是指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十剂是指宣、通、补、泻、轻、重、滑、凉、燥、湿十种。 七方: 1.大方——大方的说法有两种:(一)有君一臣三佐九的大方,(二)有分两大而顿服的大方。因病有远近,症有内外,治有轻重,所以有两说。若病有兼症,不可以一二味药治者,宜用君一臣三佐九的大方,如治肝肾的在下,和身表的在远,宜用数少分量大而顿服的大方。 2.小方——小方有两种:(一)有君一臣二的小方,宜用于病无兼症,病因专一时,(二)有分两微而顿服的小方,宜用于治在近的病。 3.缓方——缓方有五种:(一)用味甘缓和药的缓方,糖、蜜、甘草等,为在胸膈,取它留恋的作用,(二)丸药的缓方,盖丸比汤散气力宣行较慢,(三)有药味众多的缓方,因药味众多,可以递相拘制,不得各骋其性,(四)有无毒治病的缓方,药味无毒,则功自缓,(五)有气味俱薄的缓方,药的气味薄,长于治上补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所以治上补上制之以缓,因缓则气味薄。 4.急方——王好古说:治主宜缓,缓则治其本,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表、里、汗、下、都有所当缓当急。张从正说:急方有四,(一)急病急攻的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闭便,闭塞不通,服备急丹以攻之,但不宜恒用,关节中风,用急风散治之。(二)汤散荡涤的急方,因汤散下咽较丸易散,且施行亦速,于是舍丸而用汤散。(三)药性毒的急方,有毒的药,能上涌下泄,可以夺病的大势,如稀涎散、抵当汤等。(四)气味厚的急方,药的气味俱厚,可直趋于下,且气力不衰,如滑泄服诃子、罂粟壳以泄之。 5.奇方——奇方有二:(一)古的单方,独用一物的叫做奇方。(二)数合单数的奇方,指一、三、五、七、九、都是奇数的药味,像君一臣三或君三臣五的小承气是奇的小方,大承气是奇的大方,所以奇方宜下不宜汗。 6.偶方——偶方的说法有三:(一)二味相配的偶方。(二)二方相合的偶方,即古称复方,凡病在下者宜之。(三)药合双数的偶方,如二、四、六、八、十,像君二臣四,君四臣六,桂枝麻黄偶的小方,葛根青龙偶的大方,因它发散的作用,所以偶方宜汗不宜下。 7.复方——王好古说:奇之不去,复之以偶,偶之不去复以奇,故曰复複是重复的意思,所谓十补一泻,数泻一补,伤寒得风脉,伤风得寒脉,因脉症不相应,宜复方主之,(一)复方有一方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的复方,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五积散等。(二)有本方外加余药的复方,如调胃承气汤加连翘、薄荷、黄芩、枝子、为凉膈散。(三)有分量均齐的复方,如各味药等分的胃风汤。 十剂: 1.宣剂——宣是升而上的意思,概谓涌剂,所以风痫中风,胸中诸实痰饮,寒结胸中,热郁于上,上而不下,久则咳喘,满胀、水肿,非宣剂不能愈,如独圣散、瓜蒂散等方。 2.通剂——流通的意思,前后不得畸便,宜通之,虽通与泻相似,人率通为轻,泻为重,凡痹麻、 萎、滞、经络不通,非通剂不能愈,如通草、木通之类。 3.补剂——补其不足的意思,精不足补以味,形不足补以气,如神经衰弱,贫血等虚弱之人,宜用补剂。 4.泻剂——泻可去闭,泄泻的意思,实则泻之,实则散而泻之,如肝实泄以芍药,心实泻以甘草,脾实泻以黄连,肺实泻以石膏,肾实泻以泽泄。 5.轻剂——风寒初客皮肤,头痛身热,宜轻剂扬之,之才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按治寒固用麻葛,治风不若桑菊。 6.重剂——属于镇静的药物,如肝阳上逆、神经机能亢奋、心悸等,宜用磁石、铁粉、磁砂重剂以镇之。所谓重以镇怯是也。 7.滑剂——滑以去著,如大便燥结,小便淋涩,都宜滑剂,便秘宜麻仁郁李仁,淋涩冬葵子滑石等是。 8.涩剂——涩是收敛的意思,治盗汗服以麻黄根牡蛎,滑泻不已服诃子罂粟壳,凡味酸亦用于涩,如白芍、乌梅等。 9.燥剂——燥可以去湿,湿气淫胜,肿滞脾溼,治以白术、陈皮等类,积寒冬冷,吐利腥秽,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投以乾薑附子,至于黄连黄柏味苦入心,也都能燥湿。 10.湿剂——滋润养液的意思,虽与滑相似,而略有不同,津耗为枯,五脏萎弱,荣卫枯萎,必湿剂以润之,如地黄、麦冬、括娄根等。 方剂既有绳墨,而治病不无规矩,按治病之道,应治未病,事先补养,增强体力,及既受病,则有汗、吐、下三法,即是发表、涌吐、攻里,若表症未除,里症又急,法当表里兼治,可以发表攻里并用,若病在半表半里,和在表不宜汗,在里不宜下,法应和解,所以张景岳说:医之用药犹用兵也,治病如治寇,故他仿效八阵遗意,著医学全书六十四卷,里分补阵、攻阵、散阵、和阵等法,盖人的一身,总以气血为主,理气理血,不可忘记,古人说:百病之因,皆由于痰这不可概而论之,医者当凭望闻问切判断处方,未便拘泥古话,不可逢方必夹祛痰之药,凡本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若系饮食不节,致使积滞,治以消导,滑则气脱,治宜收滞,因虫作病,法宜驱虫,至眼鼻脓疡妇幼等症,各有专科,应照各该专科论治。 中医论著虽多,而内容都未统一,按医方之祖,首推仲景的伤寒方论,人皆宗之,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则割裂附会,王好古辈又著伤寒续编,伤寒类症等书,当时医者莫不称庆,未知吴人叶天士出,严分寒温论治,谓伤寒法,法在救阳,温热法,法在九阴,指仲景的书,是专论伤寒,仅六气中的一气,虽也有说起风和温,还是寒中的风和寒中的温,并责王叔和、陶节甫等杜撰以伤寒法治六气,且说喻嘉言、方中行等虽有把温病列于伤寒以外,但治法仍未离伤寒之中。后经吴又可著的温疫论,是治一时的时疫,非治温热的常候,后又由吴鞠通,更推广他的学说,著温病条辩,对温、热、暑、湿、燥一一条分缕析,咸丰二年又有海甯王士雄,以轩岐仲景为经,叶薛诸家为纬,著温热经纬。经过他们的努力,对于急性热性病的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新的开展,在传染的防治上,当时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习中医者,须博览羣书,有批判的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若仅读一二家论著,可能有偏差之弊。 所谓: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功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这些都是为医者。随症施治灵活运用,不必泥于死方,墨守成规的指针。 我们今日为发扬祖国民族遗产的中医医学,更好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须搜罗羣书,截短取长,然后按方实验,必能获得更大的成果,临床上,可能有些新的发现。 55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