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孩
孩子、小孩、小孩子常用来称呼儿童,好孩子自然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就是熊孩子,熊孩子容易坑住父母。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一些过格行为,不但不制止,而是包庇护短。
更搞笑的是,自己的儿子都三十岁了,犯了错误,妈妈还替他辩解:他还是个孩子。早有专家指出一味强调快乐教育,让孩子自由释放天性,就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容易产生极端行为。所以,必要的惩戒是必须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集我们就来说说孩子。
要说孩,先说咳。咳(hái),《说文解字》:小儿笑也,从口,亥声,
,古文咳从子。原来,孩与咳是异体字关系。子生三月,父执子之手,咳而名字。(《礼记·内则》)古人出生三月由父亲起名,以供父母长辈呼唤。咳就是逗弄小孩发笑,引申指孩子。咳的小孩发笑这一本义,还留存在古代文献中。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意思是说:老百姓都用心观察圣人的一举一动,而圣人则使他们象孩童一样笑着纯真生活。
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庄子·天运》)意思是说:孕妇要十月才生下孩子,但孩子五个月大就能学人说话,还不会笑的时候就让他认这是谁,那是谁,这样子提前进行教育才会导致孩子早夭呀。看起来2000多年前,庄子已经认识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个伪命题。想想看:社会上那些培训机构,不遗余力的向孩子的父母传递灌输焦虑感,进而父母们被社会潮流绑架,为孩子报各种各种的辅导班,让校外辅导机构成为巨大的吸钱机器。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作为人的自然能力和良知本性,是不用学就会的。孩提就是指儿童二三岁,此时小孩需要人提携、抱持,故称孩提。
儿,繁体字写做兒,《说文解字》:兒,孺子也,从儿,象小兒头囟未合。也就是象婴儿头顶囟门未合拢之形。甲骨文字形作
,正可佐证许慎的说法。
严格的说,儿作为兒的简体字,两者的意义不同。儿,篆书作
,《说文解字》仁人也。意思是仁爱的人,恐怕这个仁,应是读音。这个字是人的异体变形,人位于左侧时,就是单人旁。当人位于部件下部时诘屈变形就成了儿。或许有人会
是女子脖子上的戴的饰品,贝壳相连类似今天的项链。
,《说文解字》:颈饰也。引申为动词缠绕,如:祖母刘素婴疾病(李密《陈情表》)。又引申为女婴。《仓颉篇》说:男曰儿,女曰婴。古人有好到以婴字命名的,如晏婴(春秋时齐国宰相),夏侯婴(西汉刘邦部下,称滕公,封汝阴侯),窦婴(汉武帝时大将,封魏其侯),子婴(秦三世,秦最后一位统治者)。
《易经》旅卦第三爻爻辞是: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旅行时所住的客舍被火焚毁,走掉了忠心的僮仆,有危险。这里的童,实际上应写作僮。《说文解字》:童,未冠也。也就是还未加冠的未成年人。古代20加冠取字,表示成年。
后人在使用童、僮二字时,恰恰弄反了他们的本义,不过习非成是,也纠正不过来了。比如临邛多富人,卓王孙僮客八百人。(《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僮,谓奴。僮用现代汉语释义就是受奴役的未成年人。《礼记·内则》里说:成童舞象,学射御。成童,是15—20岁的儿童。舞象,是一种舞武,相当于是用干戈等武器做出击刺动作的军事演习,是可以上战场打仗的。
有个成语童山濯濯,形容上山光秃秃的,没有草木。这个童字,意思是受了刑法,剃掉了头发此刑称之为髠(kūn),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可剃掉的。或以为这个童其实应该是僮,未成年人不加冠,头上没有突出物,故引申为山无草木。百度百科却说,象婴儿没有长全头大的脑袋一样,这个恐怕是一种臆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