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现代人对裤子已经是熟视无睹了,可要知道,在古代,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曾经是国家大事。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几件和裤子有关的重要事件。

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公元前307年的一天,黄华山山顶上,赵武灵王把目光从胡人领地和中山国方向收回来,回头对国相肥义说:

不管多少人反对,不管什么人反对,这事非做不可!

赵武灵王要干的是什么事?

他即位的时候,赵国国势衰落,不仅和一些大国打仗经常吃败仗,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北边的胡人更是隔三差五犯境掠抢。

怎么才能使赵国强大起来?

当时中原地区的军队,以战车和步兵为主,车用马牵引,运转迟钝,机动性很差。

武灵王观察到胡人不用战车而是用骑兵,近则用刀枪,远则用弓箭,尤同现在的快速反应部队,战力很强。

他要做的,就是在赵国推行胡服、教练骑射。

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胡服是什么?就是不同于汉族人穿的长衣宽袖,而是一种轻便实用的紧衣长裤装束,便于骑马和作战。

要想骑马打仗,首先得穿胡人那样的服装,其中最关键的是,不能穿开档裤了!

要知道,那时候高背马鞍和马镫还没有发明,总不能光着屁股蛋骑马吧?

什么?赵国人穿的是露着屁股的开裆裤?

没错,那时不光是赵国,其他列国也一样,而且穿开裆裤的还都是有身份的人,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穿裤子!

合裆裤,不仅那时的人们没有穿,后来相当长的历史年代也没有大面积普及,国人尤其是女性普遍以合裆裤作为正式服装外穿,已经是十九世纪之后的事了。

为什么会这样?

这和中原及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像北方特别寒冷),尤其是封建礼制传统有关。

远古人是没有衣服穿的,顶多是用兽皮在腰上一围。

中国人穿衣裳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周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古人说的衣裳是分开的,上为衣,下为裳,裳,就是裙子,压根就没有裤子什么事。

为什么不穿裤子呢?那时的人们觉得,裳(裙子)既挡风又遮羞,足矣。

但是,天冷的时候,小腿受不了。于是,到了商朝的时候,人们开始穿 裤了。

不过那时的裤子与现在的完全不一样:只有两只裤管,套在小腿上,然后用绳牵到腰部固定,小腿称为胫,所以这种裤子又被称为胫衣或袴。

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裤子的地位一直到战国以后才得到改善,裤长提升到腰部,并连在一起,用带子系在腰上,但裆部并不缝合,这就是开裆裤了。

为什么不做成连裆裤呢?

古人有个生活问题很棘手,那就是大小便的问题。双手兜着宽大的衣裳解裤带,得好半天,不像现在有松紧带这么方便。

现在我们再回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件事。

让人们穿胡服,武灵王既然是一国之君,下个令不就完了吗?

没有那么简单,前面我们说到这涉及到封建礼制与传统观念问题。

夏、商、周时期,社会就已经形成了章服制度,衣服是不能乱穿的。男子的宽衣长袍、女子的深衣或长裙模式甚至一直延续到清代。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运动,果然遭到传统势力尤其是以公子成为代表的皇亲国戚的竭力反对。

公子成是武灵王的叔父,乃朝中重臣,影响力很大。他假装有病不上朝,以此抵抗穿胡服。

公子成振振有词说: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是远方国家前来学习效法的地方。现 在君王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变古之道,逆人之心,成何体统。

武灵王对他软硬兼施:我国四面环敌,饱受欺凌,就连小小的中山国都敢引水灌鄗城。我倡导穿胡服,学骑射,只不过为了准备四境应变,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坚持固有传统,忘了鄗城丢丑,很令我失望啊!

家事听命尊长,国政必须服从国君,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我希望叔父能带头做榜样,推动改穿胡服的功业。

高压下,关键人物公子成被拿下了,第二天他便穿戴胡服入朝。赵国的宗室贵族在失去大旗后也都跟着同意了。

赵武灵王正式下令:全国易服,选拔骑射。

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后来,赵武灵王不仅灭了中山国,还西攻胡地,辟地千里,最后胡人不得不向赵国贡献良马以求和。

由此可见,胡服骑射事件中,穿什么样的裤子,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命运。

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汉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继位,由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 左将军上官桀共同辅政。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上官桀父子联合长公主、燕王刘旦以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准备发动政变,想杀掉霍光,废黜昭帝,立燕王为帝。

但计划泄漏,霍光将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灭族,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自杀。此后霍光得到汉昭帝的全面信任,因而成为朝政实际上的决策者。

但是,独揽大权的霍光有一段日子却闷闷不乐。

他苦恼的是:我外孙女的肚子怎么老没有动静呢?

霍光的外孙女,不是别人,乃当朝皇帝汉昭帝的上官皇后也。

为了确保霍家的荣华富贵,霍光当然迫切希望外孙女能够尽快怀上龙种。

霍光身边的人都明白他的心思,纷纷拍马屁,都说昭帝一直身体不好,应该保养身心,少行房事,除了皇后之外不要雨露均沾。

这时,一位太医向霍光献了一计,霍光听后面有喜色。

于是汉宫里出现了一幕让后人哭笑不得的场景:为了上官皇后能够独承皇帝宠幸,霍光下令让所有宫女都穿上穷绔。

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何谓穷绔?

穷绔,也叫绲裆裤,就是将开裆裤的前后裆用密密麻麻的带子系上,很难解开,相当于把开裆裤变成了连裆裤。

这样,当皇上见到哪个宫女,一时兴起,准备宠幸的时候,把裙子撩起,估计看到这绲裆裤就傻眼了,还没等解开这紧密的带子,早就没了兴致。

遗憾的是,霍光的努力没有收到任何效果,汉昭帝短命,二十岁就去世了,最终一生无子。

裤子竟然牵涉到皇帝的生育问题,在古代封建社会,这当然算作国家大事了。

这里有个问题: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是推广了合裆裤吗?怎么到汉代,宫女还穿开裆裤?

其实,在汉代,不光宫女,人们不论长幼,无分男女,穿的裤子还都是开裆裤,而且大多数人仍然不穿裤子。

这就是文化传统的生命力吧,估计只有骑马的士兵穿合裆裤,其他人仍然保持着老传统。

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利苍夫人墓出土了11件绵袍和1件夹袍,没有发现一件裤子,这似乎证实这一时期的妇女还是不大穿裤子的。

不过,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合裆裤,叫做 犊鼻裈。

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犊鼻裈是裤裆缝合的短裤,相当于现在的三角裤,由于裤式短小,两边开口,形如牛鼻孔,因而得此名。

然而,这种短裤在上流社会是很讨厌的,多为下层劳动人民所穿。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一位农夫就穿着这种短裤耕作。

唐代名画浴马图中,弼马温们身上穿着的就是这种服饰,至今在日本相扑运动员的下身装扮上,还可以看到鼻犊褌的遗风。

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公元1117年,这一天,宋徽宗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开始自我欣赏独创的瘦金体。这时宰相蔡京求见。

蔡京奏曰:陛下,臣街头私访,发现不少臣人戴毡竺,穿吊敦,此乃契丹服饰,如今辽国为我死敌,着此胡服,惑乱人心,实乃服妖也!

宋徽宗大怒:我堂堂大宋,礼仪之邦,岂能容忍蛮夷的奇装异服玷污!

于是,宋徽宗下诏曰:敢为契丹服若毡笠、吊敦之类者,以违御笔论。

毡笠,就是用动物毛制成的四周有宽檐的帽子,为当时契丹人所喜戴。

吊敦为何物?

吊敦,也是一种裤子,有点像现在的长筒袜,但较为疏阔宽松,长度及膝,以吊带加以辅助固定。与汉族人穿的胫衣区别是,钓塾的足部与裤筒是一体的。

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穿钓塾方便骑马,所以北方马上民族如辽、金、夏人都有着穿钓塾的习惯。

后来有人又给吊敦加了花样,比如腿部做成网状,这就很拉风了。

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人猎奇赶时髦,那个时候戴毡竺,穿吊敦,走在街上回头率肯定高。

然而,过去各朝代对服饰的管制都是很严格的,穿奇装异服一不小心,就会被官方认定为是服妖并受到处罚。

北宋与辽、金等国之间虽然处于长期的军事对時,边患不断,但是并没有阻断民族之间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契丹人的服饰文化对北宋王朝辖下的汉人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已有不少北宋汉民,开始穿着契丹服饰,其中不仅有平民百姓,也有一些朝廷和地方官员。

宋朝的统治者非常惧怕胡风的渗透和漫延,因此将契丹人的服饰定为服妖,禁止穿着,违者视为犯罪。

宋徽宗诏书中的违御笔之罪有多大?

当时的规定是:官府拿到皇帝的御笔批示之后,滞留一个时辰不处理,杖一百;滞留一天,徒一年(坐一年牢);滞留两天,加一等,流放三千里;滞留三天,以大不恭论,要掉脑袋的。

可见,宋徽宗对胡服的禁令够狠的。

以上讲了关于裤子的三个有趣故事。

从服饰发展史来看,它的演变从来都不是由单纯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眼光推动的,其背后隐藏着阶级的划分、文明的碰撞、观念的较量、权力的交锋。

裤子作为服饰的一种,它的社会功能更加特殊,可能与下体有敏感部位有关吧。

在中国,裤子虽然起源很早,但在服饰品中长期处于极低的辅助地位,一直难以在社会中推行开来,特别是在上层社会。

裤子史话:穿不穿裤子,怎样穿裤子,在古代曾经是国家大事

即使到了清末民初,有身份的人依然喜欢穿长衣不露裤装。在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咸亨酒店里,有人就依据露不露出裤装而划分两类群体,付不起多一文钱、站着喝酒的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进入当代文明,裤子的诸多禁忌已经消失,其设计已经回归到较为单纯的实用和美观考量。如今裤子样式多种多样,但民族风依然彰显个性,传统文化仍然是重要支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