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一起聊天,都自然而然的讲着方言,可是,有时突然有人会停下来问:这是哪个字?这个字怎么写?往往被问住的时候多。我若在场,会想:这个字到底怎么写呢?应该有字呀!这是我2013年初在本报开出《如此说来》栏目时的初衷:为益阳话找字,并且讲出其来由。今年4月,在文友的建议下,我将栏目改为《寻根说字》,进一步将其特征突现出来。
研究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我做的工作属于词汇研究。而要找到准确的方言字,你必须了解方言在语音方面的规律。益阳话在读音上有5个明显特征。
其一,L声母字多。益阳话比普通话多读了两百多个L声母字,而且这些字都是常用的。于是,外地人听益阳人讲话,老是la呀le呀li。有个段子挖苦益阳人,各位耳熟能详:一个人在茶馆里吃茶,看见一条蛇在地上爬,端起咯杯茶恶蛇,蛇只管爬只管爬。其中的茶蛇爬3个字都读la,听来如绕口令。
其次,a音被泛读。益阳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对应现象:汉语拼音的e有一部分被益阳人读为a。如爷读yá,姐读jia(五声),给谁东西的给读为假,以及眼、野、夜、舍、赊、坼、车、扯、爹、斜、邪、累、借、捏(捏白)……。本来没有e韵母的字,有的也加a来读,如提、尺、石等字。
吃饭的吃的读音需要进一步解释。吃南方一些地方读为qì或qiè,这一读音中的e,湘方言读a,就成了qià。这样一读许多人就搞不懂了,写字时写成呷。这属于不知吃读音转变规律下的画蛇添足。呷是一个方言用字,音xiā,意为喝,把液体或流食咽下去,引申为吃。呷不是湘方言,但一些人不明就里,将它引进来,只用了其吃的意思,音完全不对。有的人依音,写为恰,错得更远。
再次,益阳话有五声。益阳话在普通话拼音方案的4个声调之外,存在第5个声调。第5声,与古汉语的入声字,不是一回事。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古汉语的入声在元代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致使现代汉语的北方方言没有入声了。南方方言里有的保留了入声,但湘方言没有。因此,我写益阳方言文章时标有五声,而不标入声。
现在益阳读五声的字,非常多,足以与普通话所规范的四声并列。如水、许、雨、女、子、处(理处)、煮、普、五、伍、武、哄、主、苦、米、酒、扭、朽、有、友、柳、抢、奖、蒋、养、氧、痒、伟、喂、委、萎、鬼、矮、崽、凯、拐、买、彩、踩、采、贾、假、野、马、垮、勇、引、隐、瘾、蠢、准、景、井、领、岭、醒、请、很、美、好、呸、跪、考、鸟、齿、指、纸、使、死、你、我、可、果、想、仰、榜、满、搞、狗、舀、巧、狡、小、讲、响、两、长(增长)、涨、走、找、跑、访、纺、嚷、壤、乃、奶、恼、脑、扰、绕、忍、暖、卵、努、鲁、染、捡、浅、脸、演、癣、险、卷、远、敏、感、敢、喊、晚、崭、斩、懒、简、眼、览、管、以、椅、挤、起、李、里、理、礼、洗、补、丑……
五声,起得平和,缓往下收,非常容易发声,听来也非常平和。这是益阳话温柔风格的音调基础。
还有,保留η声母。η古汉语有,普通话没有,而南方方言里多有。也写为ng。拼音方案里没有,η是一个国际音标。
益阳方言用这个声母比较多。一是,普通话没有声母的字,前面会读出这个声母来,如昂、我、鹅、厄、恶、恩、欧、咬、爱、矮、哀、娭、挨、碍、艾、安、庵、鹌、谙、鞍、按、案、暗、熬、袄、傲、奥、偶、藕、呕、讹、俄、额、俄、饿、鳄……;二是,普通话无声母且韵母第一个音为i的字,益阳话里i浊读为η,如丫、牙、伢、压、芽、轧、淹、颜、眼、晏、雁、摇(摇动)、硬……。
最后,益阳话有零韵母字。一个字只有声母,没有韵母,在普通话以及北方话里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益阳话里就有。如红、洪、弘、虹、鸿、蕻、逢、缝、奉、冯、凤、瓮、翁、嗡、蕹、嗯、你等,这些字只有声母n,没有韵母。读n时,不张嘴,只鼻子发音。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