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寘鐇)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
封地在宁夏的安化王朱寘鐇举兵造反了。
按说藩王造反,在明朝历史上并非什么大事儿。
本朝太祖高皇帝在位时,搞了一套分封制度,把老朱家的这帮子子孙孙们在大江南北分封了个遍。
一来自己当皇帝,当然不能亏待家里的亲戚们。
二来各地封藩,既可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本地事务,还可以对中央政权形成拱卫之势,保卫皇权。
朱元璋想得挺好,但这套制度实际执行起来,却有很多的问题。
那些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力强盛,根本不需要依靠藩王们的保护。
而那些胆小怯懦,或者昏庸无道的帝王,又指望不上藩王们保护他们。
这些藩王不仅在当地都很有势力,有封地,有军队,甚至还有一套自己治下的管理机构。
皇帝精明强干的时候,这些藩王们无一不是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把自己藩王的位子混丢了。
而轮到一天正事不干就知道玩的皇帝在位时,藩王们则开始蠢蠢欲动,认为应该抓住机会,干点大事。
什么大事呢?
造反。
这倒不是藩王们异想天开,而是成祖朱棣实在是给这帮藩王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明成祖朱棣)
朱棣当年不过是个小小的北平燕王,一城之地,区区几万人马,居然能把建文朝廷杀的人仰马翻,不仅把建文皇帝朱允炆拉下了马,还成功从藩王升级为了皇帝。
朱棣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结果藩王们大都视朱棣为偶像,个个都心怀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的梦想。
不出所料的话,朱寘鐇造反,应该就是这么想的。
正德皇帝朱厚照十五岁即位,主少国疑,朝政不稳,皇帝本人又十分叛逆,一来宠信宦官,二来放任自流,活脱脱就是个昏庸之辈。
朱寘鐇很有可能把自己当成了朱棣。
但朱厚照耽于玩乐的皮囊之下,却绝对不是建文帝朱允炆那样怯懦无能的人物。
宁夏发生叛乱,皇帝的反应很快,立刻安排人手去当地平乱。
皇帝精挑细选,最后选中了三个人。
征讨朱寘鐇的大军由神英担任统帅,由张永担任督军。
这分别是队伍的二把手和三把手。
而大军的实际领导者,正是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杨一清。
(杨一清)
杨一清,字应宁,广东化州人,成化八年壬辰科进士,由于为人比较正直,所以在成化和弘治两朝混得不是很好,饱受同僚打压,在未被朱厚照启用时,身无寸官,一直在老家赋闲。
这倒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儿。
从履历上来看,杨一清同志是妥妥的文官一枚,就算皇帝再瞧不起朱寘鐇,他毕竟在宁夏树大根深,雄兵数万,又有着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不管怎么说,也不应该派一个读书人去对付他。
那杨一清是读书人吗?
是,但不完全是。
他虽然靠科举出身,又在翰林供职过,但从来没有一天当过文官。
什么山西按察使司佥事,陕西巡抚,陕甘总督,杨一清是没少干过。
他在陕西一带收拾过瓦剌人,在固原击退过鞑靼人的进犯,甚至东南沿海倭寇盗乱,杨一清也曾派兵征讨过。
可以这么说,在大明的疆土上,只要有战乱,就有我杨哥发挥的空间。
如此说来,杨一清则是一个出身儒士但却精于战场的铁血书生。
人们常说,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由此可以看得出书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这年头对社稷有用的书生原本就少,而像杨一清这种不仅能利于社稷,而且还能带兵打仗的书生,更是凤毛麟角。
明武宗朱厚照敏锐的看出杨一清绝非等闲之辈,认为派老杨同志带兵剿灭朱寘鐇,一定可以凯旋而归。
(明武宗朱厚照)
但让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事情比他想象的更加顺利,杨一清带着大军日夜奔袭,但还没等到了宁夏地界,朱寘鐇就已经被逮捕了。
我想我们这位一心图谋造反的藩王朱寘鐇一定很郁闷。
自他开始公开举兵反抗朝廷的几个月来,他一直在观察朝廷的动向,好不容易等来了朝廷派杨一清同志率大军征讨的消息,自己在宁夏好一顿准备,布满了精兵强将,装满了强弓硬弩,打算和杨一清好好的较量一场,没想到自己后院着火,被皇帝偷偷派出的另外一路平叛军队给收拾了。
而这支军队的统帅说来也巧,姓仇名钺,多年以前,曾经是杨一清的部下。
不管怎么说,杨一清还算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朱寘鐇虽然被抓住了,但杨一清还是高兴不起来。
他虽然是军队的一把手,但仅限于战时,也就是说,只要战争结束,他将被就地免职,接着回老家过日子去。
这对心怀报国之志的杨一清来说,绝对不算是一个好消息。
统帅神英是边将,宁夏这边叛乱平定,他要回原籍就任。
而剩下的这位监军张永,我们很有必要单独拎出来介绍一下。
(张永 形象)
他是个宦官。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因为武宗皇帝信宦,所以国家大事他时常派出宦官操持。
宦官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可以说是恶名昭著,虽然这群人里也曾经涌现过像怀恩,张太德那样的贤宦,但人们对他们印象还是十分刻板的停留在一个字上——坏。
张宦官在朝廷里权力很大,但为人并不能算太坏。
别的不说,但至少他还算是个忠君爱国的人。
现在事情办完了,张永也要回京面圣,汇报战况,顺便邀功请赏,心情十分愉悦。
但杨一清却拉住了他。
杨一清看着张永,然后说了这么一句话:
宁夏的外部叛乱虽然已经平定,但国家还有内乱仍未解决。
张永也是个聪明人,不动声色地反问道:
是什么样的内乱呢?
杨一清却不再说话了。
他左瞧瞧,右看看,四下无人,随即用手指在张永的手心里比划了一个瑾字。
张永明白了,这内乱指的不是什么重大的政治事件,而单单指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他的老同事,同样被皇帝十分器重的宦官刘瑾。
(刘瑾)
刘瑾,陕西兴平人,正德年间宦官,深受皇帝朱厚照宠信。
有了皇帝的宠信,刘瑾在朝廷里的地位扶摇直上,做强做大,已然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
刘瑾其人,也不能算太坏。
相比之前擅权误国的王振,和之后将大明王朝推向灭亡的魏忠贤,刘瑾只不过是个贪图钱财的俗人罢了。
在世俗的层面,他是个急于敛财的权宦,但在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他无疑是大明财政的蛀虫。
非但杨一清,但凡忠贞爱国之辈,都是很想除掉刘瑾的。
但刘瑾一来是皇帝跟前儿的红人,二来势力庞大, 朝野之中不少他的党羽爪牙,想要除掉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杨一清是个忠臣,张永也绝非什么佞臣,他立刻追问道:
除掉刘瑾是我毕生所愿,但还要向杨大人讨教方法。
于是,杨一清合盘托出了他的计划,那就是:应借面圣之时,弹劾刘瑾。
是的,这计划听起来很土,没有什么新意,但杨一清却认为,这会是十分管用的一招。
朝廷里的官员们深知刘瑾恶行,但却都缄口不言,多半是受到了刘瑾的淫威胁迫,大家表面上对刘瑾十分恭顺,但心里都是咬牙切齿,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除之而后快。
杨一清认为,愤怒的群众们,需要一个代表。
而张永就是这个代表,他完全可以在汇报本次叛乱的情况之时话锋一转,罗列刘瑾的罪行,继而进一步地弹劾他。
只要张永当了这个出头鸟,必然会号召百官们一起弹劾刘瑾,到时候群情激奋,皇帝不想办刘瑾,也得办了!
于是,我们的张永同志肩负上了为国除患的使命,回到了紫禁城。
(紫禁城)
他在早朝时长跪不起,一来汇报战况,二来严肃检举刘瑾的恶行,三来号召百官一同揭发刘瑾。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杨一清的计划已然成功了一半。
但正德皇帝朱厚照仍然很犹豫。
他实在是很喜欢刘瑾。
朝廷里的文官集团们都是一帮年逾古稀的老学究,每天对自己除了批评就是教育,只有这个机灵的小宦官能讨自己的欢心。
皇帝犹豫不决,张永最终祭出了杀招。
他跪在地上,眼泪唾沫横飞,一个接一个地磕头,言辞激烈,嚎哭不止,哀嚎痛苦,令人心悸。
皇帝终于动容了。
他知道,文武百官们对刘瑾的态度如此强硬,举国动怒,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保不下这个玩伴了。
(明朝官员 形象)
正德五年五月,刘瑾即遭下狱处死,只手遮天的一代权宦,就这样结束了自己一生。
这是张永的胜利,也是文武百官的胜利,更是始作俑者,杨一清的胜利。
而张永在朝廷上嚎哭悲鸣不止的法子,自然也是杨一清教给他的。
这位智计无双的杨大人用远程遥控的法子轻而易举地除掉了刘瑾。
虽然他现在并未在朝廷里担任任何官职,但这并不妨碍他从此开始,书写自己一生的传奇。
是的,本篇文章虽然到此就要告一段落,但杨一清的传奇故事,却才刚刚开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