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洪师 通 讯 员 刚宪柱 刚慎国 刚慎成
姓,人所生也,以别婚姻;氏,别其子孙,以别贵贱也。
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但由于受到家族传承、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国人尤其重视姓氏的传承性和正统性,姓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因此,姓氏便成为中国人血脉中的根本所在。
沾化区富国办事处刚家村居住着刚氏族人,这是一个来源于地名的姓氏,见证了秦国争霸天下、统一中国的历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姓氏的故事。
192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典》附录姓氏考略记载,刚氏,乃以邑为氏,起源于战国时期,郡望是冯翊,也就是如今的陕西关中一带。
资料显示,堽城(刚邑),是战国时期赵、卫、齐、魏、秦等兵家相争之地,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赵世家》记载:(敬侯)四年,魏败我兔台。筑刚平以侵卫。五年,齐、魏为攻赵,取我刚平。也即是说,敬侯四年(公元前385,周安王十九年),魏军在兔台击败赵军。赵国修筑了刚平城来作为进攻卫国的据点。五年(前384),齐、卫帮助魏国进攻赵国,攻占了赵国的刚平城。可见,刚平为赵国最早所建。第二年,齐、卫攻占了刚平城之后,遂成齐之刚邑。
百余年后,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秦使客卿灶伐齐取刚(《史记·秦世家》),刚邑为秦所有。
封邑是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封就是分封,邑就是城市,就是说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采邑制盛行于周代,卿大夫在采邑内有统治权并对国君承担义务。采邑为世袭,由嫡长子继承,大小按爵位的等级而定。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日渐剧烈,卿大夫的采邑也随之动摇,秦统一后,确立郡县制,接受封爵的主要是功臣,虽仍有封邑,但在封邑内没有统治权,以所征的赋税作为俸禄,还可以把封号变为氏号,由他的后代继承世袭。
可以看出,刚平原本是列国纷争的产物,至少百余年中为赵、卫、齐、魏、秦等相争,刚氏祖先就在这里得到了分封,并将其作为姓氏传给了后人。
尽管秦昭王丞相蔡泽号刚成君,但对于他是否为最早的刚氏得姓始祖,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我们只知道蔡泽是战国燕国纲成人,善辩多智,游说诸侯。经范雎推荐,被秦昭王任为相,随后在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四朝任职。惠文王之后,献计秦昭王杀信陵君、灭东周。居留秦国十多年,秦始皇时,曾出使燕国,号为刚成君。在哲学上,倾向于道家,着重发挥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
秦朝亡后,汉置刚县,晋称刚平,南朝宋裁掉刚平县,北魏重新设置刚平县。隋唐以后,进入一段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
唐末朱温借刚之谐音,改刚为堽,读gāng,取罡音,罡字加土,意主宰大地的天罡星生在人间,有吉利之意。成化年间,筑刚城堰(今称堽城坝)。堽城故城址位于如今的堽城里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此可见,刚氏属于典型的以地名命名姓氏。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祖谱、宗谱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缜密严格的体系传承,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文献,可让整个家族和族群,即使远隔千里,即使素未谋面,即使千差万别,也可以按照家谱的记载,找到自己最初的血脉来源和家族亲人。
因此,家谱具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刚氏自迁居山东后,共进行了六次撰修家谱,分别在道光十八年、咸丰六年、光绪五年、民国六年、1951年和1973年,起着叙本系、述始封、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的重要作用,
根据道光年间撰修的《刚氏家谱》序言,山东一支刚氏先祖在明成化年间先从江苏淮安迁入济南商河怀仁镇刚家庄,5世刚洐谟迁入滨州炊帚王家村(今滨城区炊帚王),生下刚应昌、刚应时、刚应节、刚应晓四子,刚应时、刚应节又迁居到了沾化刚家村,刚应昌、刚应晓留滨州炊王村一支,刚氏开始了新的开枝散叶。
沾化刚家村在徒骇河西岸,刚姓人口今已近千人,传至第二十二世了,其中,第十八世刚传武曾任沾化县中学校长,参与撰写沾化县志,为县志主笔,并在1995年撰写了《刚氏家族序考》,为刚氏家族留存了重要的史料。
此外,除了我市,全国其他地方也分布着刚氏族人。江苏省南京、徐州市新沂县、宿迁市沭阳县,安徽省宿州市灵壁县、河南南阳市、青海省乐都县以及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刚家庄、商河县怀仁镇刚家村等。
荷泽市定陶县秦河村也有刚氏族人,据秦河村刚氏族人考证推断,他们先祖是战国时期,从刚县迁移到定陶,并在当地稍有名气,以匠人著称。后黄河泛滥,刚姓族人开始迁徙,一支逃到地势较高的秦河,一支逃到临近成武县孙庙乡梁寨村,一支南迁江苏省山阳县(现淮安市)。淮安这支后有刚德全迁居德平,这也是已知血缘上距离沾化刚氏最近的族人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