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的都姓家族,有条“同姓不能结婚”的家训

同姓不婚,曾是中国古代礼法的一条重要制度,起源于周代,延续至清朝。在春秋左传当中,有大量的例子证明当时同姓不结婚的原则,比如姜姓齐国经常与姬姓鲁国联姻,姬姓晋国经常从嬴姓秦国娶亲(有成语叫作:秦晋之好)。

在古代,同姓不婚既有优生优育的考量,更是怕乱了辈分(同姓人都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先)。不过,到了近现代以来,随着人们恋爱婚姻观念的改变,同姓不婚已经不再是禁忌,法律只规定多少代以内的血亲不能结婚,其余的并不干涉。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多,很多姓氏的规模变得很大,找对象遇见同姓的概率越来越高,比如李王张刘等大姓。在现在的实际生活中,李姓嫁给李姓,张姓娶张姓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过,在山东烟台的牟平区,有一个姓氏却仍坚守同姓不婚的原则,并将之写进家训,虽然不是强制,但至少是号召族人遵守这一原则。

山东烟台的都姓家族,有条“同姓不能结婚”的家训

之所以有如此古风,背后也有比较特殊的原因。这个姓氏的规模较小,起源年代较近,祖先可追溯到同一人,家族中有明确的辈分用字排序,因此坚持同姓不婚原则。

这个姓氏,就是烟台牟平的都姓。很多朋友或许有所了解,都姓是历史上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其直系先祖名叫必里海,因为立下军功,被封为宁海州都达鲁花赤(长官),传承几代之后,明朝建立,他的后人归顺新朝,由明太祖赐姓为都。如今国内的都姓,基本都是起源于牟平,是必里海的后人,都姓宗祠就在牟平姜格庄镇的北头村。

山东烟台的都姓家族,有条“同姓不能结婚”的家训

(都姓的辈分用字)

北头村规模较大,约有七八百户人家,大多姓都。这个村子靠山濒海,果业、渔业都比较发达,因此很早就比较富裕。据村里老人讲,早些年的时候由于村里比较富裕,再加上各生产队之间的活动比较多,因此有不少同村的男女青年坠入爱河。虽然是同姓,但他们只要出了五服,长辈也不好干涉,同姓结婚的例子有不少。

直到后来,不断有外地都姓子孙来北头村寻根问祖,族人也开始组织修谱工作,发现给同姓结婚的人以及后代在族谱中安排位置,比较尴尬。其中有一位老学者,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就亲笔写下一段话,将同姓不婚的道理贯穿其中,经族人商议定为都姓的家训。

山东烟台的都姓家族,有条“同姓不能结婚”的家训

(都姓关于同姓不婚的家训)

如今,这个家训仍挂在北头村都姓家祠陈列室的墙上。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