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塑像
魏源是清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他以经世致用为宗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时代新风。然而,这位曾经具有强烈进取心的经世大师,晚年却皈依了佛门。从经世致用的倡导者,到消极避世的佛教居士,魏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魏源(1794-1857),字默深(又作墨生)。原名远达,字良图。又号汉士。邵阳金潭(今湖南隆回)人。祖上家境富裕,慷慨好施。其父曾在江苏嘉定、吴江等地担任低阶官职。魏源幼时有神童之称,9岁时应县童子试,曾以腹内孕乾坤对杯中含太极,令考官大为惊叹。21岁时,魏源随父进京,师从胡承珙、刘逢禄等名儒。27岁时,因其父赴江苏任职,全家自湖南迁居江苏。29岁时,魏源应顺天府乡试中举,但其后多次参加会试皆落榜,只好任教于高官家馆或充当幕僚。35岁时,魏源出资捐了个内阁中书舍人候补的职位,但始终未授实职。38岁时,因父亲病逝,魏源回家守制。其后在两江总督陶澍府中充当幕僚,并与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多有交往。51岁那年,魏源第六次进京应试,终于考了个第19名的好成绩。据说其作文获得了阅卷考官劲扫千军,倒倾三峡的批语,但谁知主考官看了却再生波折,以其试卷字迹模糊为由,罚其延期一年殿试。魏源满腔悲愤,作诗《都中吟》自我发泄。第二年,魏源补行殿试,获第93名,赐同进士出身。从30岁时首次参加会试,到52岁才考取进士,魏源心中的酸楚,恐怕只有自己才懂。
魏源画像
获得了进士身份,算是正式进入了仕途。魏源被录用为知州人选,分配到江苏任职。但到了江苏之后,魏源并未当上知州,而是暂任东台知县。虽然职务打了折扣,可魏源没嫌官小,很快便走马上任了。上任不久,魏源就遇上了一件棘手的事。前任知县预先征收了四千两漕银,却未上缴。等到上级催缴这笔钱时,魏源才发现其中的猫腻。怎么办?魏源无计可施,只好自己筹钱先把这个窟窿填上。这样一来,魏源一家连生活都成了问题。没多久,魏源的母亲又病逝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据说魏源当时穷得连运送母亲棺柩回乡的路费都没有,最后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将母亲安葬。清代时,父母去世后官员要去官守制。所以,魏源担任东台县令不到一年便离任了。虽然任职时间很短,魏源还是在东台留下了不少政绩,如疏浚河道、举荐人才等,深得当地百姓称颂。
56岁时,守制期满的魏源被任命为江苏兴化知县。兴化地势低洼,通常作为洪泽湖和高邮湖的泄洪区。每次泄洪,所种庄稼全部淹没,百姓损失惨重。魏源上任这年,秋汛成灾,湖水猛涨,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准备开闸泄洪。为保百姓收成,魏源一边组织人员日夜加固堤防,一边劝阻河督杨以增不要轻易开闸泄洪。杨以增担心决堤,欲强行开闸。魏源情急之下堵在闸口,声称若开闸就先让大水把他冲走。所幸后来洪水渐退,万亩良田得以保全。当年秋后,稻谷丰收,百姓有感魏源救稻之恩,皆称其稻为魏公稻。不久,魏源调任两淮盐运司海州分司运判。又过了一年,迁升高邮知州。
邵阳魏源故居
然而,60岁那年,魏源的人生又出现了重大变故。1853年,太平军攻陷扬州,邻近的高邮亦成为战乱区。魏源奉命在高邮举办团练,以图保境安民。但不久后却被督办江北军务的杨以增以迟误驿报、玩视军务罪名奏劾查办,朝廷当即下令革除了魏源的官职。关于被弹劾的原因,有说是曾任江南河道总督的杨以增,对魏源任兴化知县时反对他开闸泄洪心存芥蒂,便借故奏劾以泄宿怨。不过,当时正是战乱时期,迟误驿报可能也是实情。虽然后来经钦差大臣周天爵保奏官复原职,但此时的魏源已心灰意冷,终以遭遇坎坷,世乱多故,无心仕宦为由辞归。
仕途的坎坷,理想的破灭,无疑令魏源的人生十分郁闷。然而,更让魏源感到痛苦的,是思想的孤独。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生活在这个传统社会行将崩溃、西方列强接踵入侵的动荡年代,魏源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鸦片战争时,魏源经林则徐介绍进入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府,协助抗击英军。在定海防御战中,魏源积极献计献策,然而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不久,定海失陷,裕谦自尽,魏源十分沮丧地回到了扬州。
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革职发配新疆。1841年7月,林则徐途经镇江时,魏源特地前往送行。林则徐将搜集、翻译的一部分外国资料及《四洲志》手稿交给魏源,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的情况和资料。1842年,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50卷,约57万字。此后,他对《海国图志》一再增补,1847年刻本扩为60卷,1852年达到100卷,约88万字。《海国图志》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教育、风土等各种情况,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然而,《海国图志》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问世后,在当时却知音难觅,据说在国内累计只印了一千册左右。读过这本书的人本来就少,而读懂这部书的人,也就更加屈指可数了。绝大多数看到此书的官吏士绅都不屑一顾,甚至很愤怒。他们无法接受书中对蛮夷的赞美之词,认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溃夷夏之防,为乱阶之倡。因为他们坚信中国只是武器装备不如英国,中国的文化乃至政治制度远在英国之上。所以,有人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列为禁书。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终于有一个人发现了它的价值。1858年,时任兵部右侍郎的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请求刊刻重印《海国图志》,供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以便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遗憾的是,王茂荫的奏折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顺便介绍一下王茂荫,他是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也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及的中国人。王茂荫如今被学术界评价为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者。
《海国图志》在国内不受待见,可它在1851年传入日本之后,却让日本人如获至宝,数年间翻刻本就多达20余种,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日本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读到《海国图志》后说: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感时著言,同在是岁,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日本学者井上靖说: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由此可见,《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运动后,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了强国,后来还差一点灭亡了抱守残缺、不思改进的中国。
魏源辞官后,因扬州被太平军占领,他的住所毁于战火,全家避居兴化县。1854年,61岁的魏源在兴化正式皈依佛门,取法号菩萨戒弟子魏承贯。自此潜心研究佛经,辑注《净土四经》。1856年,魏源游杭州,暂住僧舍。第二年,64岁的魏源病逝于杭州,葬于西湖边的南屏山方家峪。(文/谢志东)
杭州西湖边重修的魏源墓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