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言行举止都有一套固定的规章制度。普通人如果逾越,便会犯大不敬之罪,轻则遭受皮肉之苦,重则被抄家砍头。而近些年来,随着古装影视剧的热播,很多人都喜欢通过电视剧来了解历史。殊不知,很多历史情节都是虚构的。如果通过这种途径来学习历史,那将会大错特错。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节:很多达官贵人家门口都会高高挂着两个红灯笼,上面写着某府。除了官员外,一些富商家中也是如此装扮。这就给一些人造成了错觉,只要是有权有势和有钱的人,便可以将自己的宅子称为府。如清朝第一贪官和珅,他的家被人称为和府。但这些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那当多大的官,家里才能被称为府呢?听小编给大家慢慢道来。
众所周知,西周才是中国礼乐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配合政治上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创建了一套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套制度就是《周官》,又称《周礼》。据《周礼·天官大宰》记载:百官所居曰府。也就是说,在周朝时期,只要是官员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称为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对官员和百姓的控制并没有那么强。
随着皇权的加深,官员的地位不仅从坐着变为站着,后来又变为跪着,而且对于他们的限制也越来越多。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在宋朝,只有宰相和亲王的住宅可以称为府,其他官员的住宅只能称为宅,而普通人的房子只能称为家,如果谦虚一点,也可以自称寒舍。
到了明清时期,皇权达到历史的顶峰,明朝只有藩王的住宅能被称为府,清朝则是王公贝勒的住宅称为府。而在通常情况下,郡王之下的贵族,住宅称为第。至于一些富商巨贾之家,在明清时期根本没有资格称府。而且按照中国古代统治者定下的规矩,社会阶层分别为士农工商。商人处于最末流,也是最被人所看不起的。即使他们富得流油,也不敢冒这等风险。而像明朝的张居正,清朝的李鸿章等人,尽管权倾朝野,但因为不是皇室贵族,所以也没有资格称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