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出门税银铤。
先说出门税。出门,大家都懂;税,大家也都懂。放一块这么看,就有些别扭了。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嘿,王叔,干啥呢?
诶,这不是老李家二墩子嘛,吃上官粮了,恭喜啊。我这不还是做些小买卖度日嘛,正要出城呢。
您发财哈,您看这……先把出门税交一下吧。
那是个什么时代,出门都要交个税?那是个什么朝廷,这么收来的税,还恬不知耻地铸成银铤,打上标签?
就是那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却很缺钱的大宋了。
宋代出门税银铤正面
说起来,咱们大宋立国之初就很苦,无险可守,战线很长,军费开支大,被逼无奈才有了交保护费买平安的传统。打仗对象辽、西夏、金、元换了一茬又一茬,好在,咱们有狄青、岳飞、孟珙……一代又一代的铁血男儿用实际行动向后人宣示:弱宋不过是强唐反射出的假象,华夏的魂一直都在。
可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铁血归铁血,缺钱花还是得想法子挣。赵家王朝缺钱,必然是要薅老百姓的羊毛的。
有一说一,咱大宋的商税并不算太高。比较轻的商税,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造就了国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中所清晰记载的繁华。
不过,随着朝廷越来越缺钱,大宋的收银员也越来越活跃——真的收银子的收银员。
这就说到银铤了。铤者,金银铜等未成器,铸作片,名曰铤。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银块、银锭。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白银长期属于稀有金属,保值率更高。每逢王朝更迭时期,用铜钱换白银保值那都是古人的常规操作。
大宋缺钱,实际上有两重意思。一个意思便是之前提到的朝廷开支大,另一意思是这白银存量赶不上大宋经济发展的脚步,市场缺乏优质货币。在流通领域,劣币驱逐良币,在储藏领域,良币驱逐劣币,数千年来的封建王朝,莫不是如此。
啥玩意保值,买的人就多,存的人也多,价格就蹭蹭涨。嗯,这点你们现代人应该也很熟悉……
北宋初年,一两白银兑换一贯钱;到宋徽宗时期,一两白银已可以兑两贯钱。有太多时候,那些收银员收税只收银子,就会造成:老百姓挣的是良莠不齐的铜钱,交的却是白花花的银子。就算税率不涨,大宋子民一样被剥削了。
由此看来,本文物显然是宋代统治阶级剥削人民群众的不可磨灭的银证了。那么,咱这个银证又为什么会出现在安庆呢?这就要说到榷场了。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各国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如今发现的出门税银铤,大多出土于淮河两岸的河南、江苏、湖北、安徽等地,有什么共同点?显然,都是南宋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交界地区,也恰恰是榷场所分布的地区。所以,本文物出现在江淮之间的,靠近南宋边界,甚至一度就是边界的安庆,再正常不过了。
顺便提一句,大宋缺钱的原因,除了之前提到的打仗和交保护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榷场交易中,经常被北方政权坑。这事北宋科学家沈括就看得清楚:泄中国钱于北者,岁不知几何。
众所周知,宋人是很能挣钱的,怎么会泄钱到北方了?就拿辽国举例子吧,他们每年都会铸造大批铁钱,完全模仿宋朝货币,说白了就是假币。辽人通过榷场贸易,把假币花出去,把北宋的铜钱带回去,可不就是泄中国钱于北嘛。南宋时,大家都学精了,互打金融战,在边境流通的基本上都是铁钱了。这也是收银员收税时特别钟情银子另一个原因。
宋代出门税银铤背面
专家说文物:
在宋代,城门是征收商税的重要关卡。出门税即出城门时缴纳的税款。出门税银铤为南宋时期特有的商税银铤。据安庆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吴悦介绍,从实物出土地点加以分析,说明出门税银铤与当时宋金在边境地区开设的互市贸易(榷场)有着密切关系。
宋时称与辽、西夏、金、蒙古及西蕃等地的贸易为互市。尽管对国家的经济有利,但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又不得不严格加以限制,故在边界主要的交通要道设立榷场或博易场。
据介绍,该出门税银铤呈束腰形,长12.3厘米,两端各宽6.8厘米,腰宽4.8厘米,厚1.5厘米。正面上部左右侧各有压印戳记一行,文李员□;下部左右侧也各有压印戳记一行,文出门税。戳文均宋体字,李员□三字由于笔划重叠、错位,不易辩识。背面呈大小不等蜂窝状孔。
(记者 何飞 通讯员 陈恒)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