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在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明确的姓氏文字。如果从古代传说算起,华夏先民开始使用姓氏时间可往前推到原始社会后期,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相比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人们都只有名而无姓;英国的贵族到11世纪开始使用固定姓氏,平民到16世纪才普遍使用姓氏;意大利各城邦国加载19世纪开始使用,日本平民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泰国、土耳其等国家甚至进入20世纪后才开始使用。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开始摆脱原始群居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当时的人们对种族繁衍规律有了一定认识,为制止乱伦、乱婚现象,氏族实行族外婚制,并确立了区分各个氏族的图腾符号。后来,图腾符号逐渐演变成了能够直接表明氏族世系的称号——姓氏。伏羲正姓氏,通媒妁、女娲定姓氏以判万民等传说,就是对姓氏起源的描绘。
在古代,姓和氏是分开的。姓与氏不是同时代的产物,姓的出现远早于氏。姓,产生于女子为中心的母系社会,它是母系社会的象征,子女们都得姓母亲的姓,所以最早的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姚、姜、嬴等。氏的产生比姓的产生要晚,它是姓之下的支庶,氏是男子为中心,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如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都是男性英雄。
由姓到氏的发展繁衍,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以祖辈的封号、谥号、或名、或姓而命的姓氏
我们举几个例子。
马服这个复姓,产生于战国,赵国良将赵奢,因战功被封为马服君。后来秦灭赵,把赵奢的孙子赵兴迁徙到咸阳。其后人便以马服为姓。
仓姓。黄帝时有个史官姓侯刚(复姓)名仓颉,因发明文字被称为史皇,被赐姓仓,因此仓姓即为仓颉后人。
仓颉造字雕像
车姓。汉武帝时有个人叫田千秋,官做到丞相,四朝为臣,到汉昭帝时,因年迈德高,皇帝特许他可坐小车出入宫廷。时人称为车丞相,他的子孙后来就改为车姓。
林姓,周平王有个儿子名姬开,字林,他的孙子以祖父字为氏,姓林。
根据自己祖辈所任的官职而命姓氏
以祖辈的官职而得的姓氏有: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将军、冠军、都尉等。如司马,三皇五帝时有颛顼帝,他的后裔中有个叫休文的,任过司马(三军司令)之职,而且立过很多战功,他的子孙中有的为纪念他的功勋,便以司马为姓氏。
再如司空,大禹在未做帝王时,曾任过司空官(类似现在的公安部长),他的子孙后来有的就以他任过的官职为姓。
又如司寇,春秋时卫灵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郢,在卫国任司寇官,他的儿子公孙兰就以他父亲的官职作为姓氏,叫司寇亥。
为纪念自己的诸侯封国而命姓氏
应姓,出自平顶山,湛河区薛庄乡是春秋时的应国故地,都城滍阳,后来应国被灭之后,其后代族人便以应为姓氏。
毕姓,原为姬姓,周文王有个儿子叫高,武王时被封在毕国,称毕公高。他的后人就是毕氏。
梅姓,商朝时有个诸侯小国叫梅国,国王梅伯因向商纣王直言劝谏而被杀。他的后人便以国名为氏。
以自己的国名而命姓氏的还有很多,如:曹、邾、储、邓、江、郜、鲁、鄂、虞、韩、藿、贾、焦、许、甘耿等,这些姓氏,都是由国名而后改为姓氏的。
因避祸、避仇、避讳而改的姓氏
炅、炔、桂、昋四姓音同字异,原来是一姓。东汉末年时,有个大臣叫炅横,成阳人。获罪被诛,他有四子,一个比较老实,在家守墓,仍姓炅;其余的畏罪潜逃:一子避难于徐州, 改姓昋;一子徙居幽州,改姓桂;一子徙华阳,改姓炔。就这样,出现了前面我们说的那音同字异的四姓。
光姓,战国后期燕国田光之后。田光因为帮助燕太子丹招募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结局我们都知道——失败了。于是田光子孙为避难就以光为姓。有一位现代作家叫光未然。
贺姓,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庆封,后来庆氏在齐国争权失败,逃往吴国。东汉时庆氏为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讳,改为同义字贺为姓。
根据当权者的好恶,为褒奖或惩处而赐姓或贬姓
皇帝把自己的姓氏赐给功臣,以示褒奖。唐代开国功臣徐懋功,因为功劳大,李世民为嘉奖他,赐姓李,改名李积。后来又有少数民族首领归唐后,也有赐姓李的。明代朱元璋,把他的爱将廖文忠,赐姓朱永忠。
李世民画像
朱元璋画像
痛氏也是一个奇姓。据传周穆王时,娶了盛国国王之女,称为盛姬。人家长得美人品又好,周穆王对她宠爱有加。不过自古红颜多薄命,盛姬不幸早逝,穆王哀痛不已,并改其族人谓之痛氏。
有些是带有惩罚性的姓氏。例如蝮姓,蝮本是一种毒蛇,据《新唐书》记载,太宗之子郁林王李恪,随太子作乱,兵败后被杀,家产被抄,还改李恪之子李仁的姓为蝮姓。
蛸姓,本姓萧(音同),蛸也是一种毒虫。南齐时,有一王子叫萧响,在四川巴东反叛,后改其萧姓为蛸氏。
还有枭姓,枭是一种凶鸟。隋炀帝时他的族人杨玄感反叛,被诛后,隋炀帝改其杨姓为枭氏。
根据自己所居之地的方位而名姓氏
这类姓氏大多是复姓,例如:东门、东关、东郭、东宫、东方、东陵、东里等。如复姓东门的来历,春秋时鲁庄公之子名遂字襄仲,居住于曲阜城东门旁边,他的儿子公孙归父,因鲁国之乱逃到齐国,便以原住地东门为姓氏。
东郭,相传齐桓公有子孙住在临淄外城,时称东郭大夫,他的后世子孙便以东郭为氏。
东陵,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于东陵山中,后人便以东陵为氏。
第、第一、第二……第八等序号姓氏的来历
姓氏中除了第姓之外,还有第一、第二......直到第八等表示序号的复姓,这些姓氏的郡望都在陇西。它门的来历值得一提。
汉高祖刘邦画像
早在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时,齐国田氏贵族(田横)归附最晚,刘邦怕这些贵族在山东再滋事作乱,就把他们统统迁往关中地区,便于监督和管理。迁徙时由于族系庞大,支庶众多,就把他们编成八部分,分批行动。后来田氏不少就以自己所在的编号作为姓氏。于是出现了第一、第二、第五到第八等复姓。
现在这些姓氏在书中仍有记载。如:东汉时有司空第五伦,唐代宰相第五琦;唐玄宗时有中尉第二从直,元代有学者第五居仁,现在电视节目七频道有主持人第七修。这些复姓中,也有人后来改为单姓第的。
以事取姓或以声取姓
因为某个事件,而取姓氏,古代也有。例如窦姓,源出于姬姓,夏朝时帝王相即位不久,被叛臣寒浞杀死。王后怀着身孕从后墙挖洞逃回娘家。后来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联合诸侯又恢复了夏朝统治。为纪念母亲从洞中逃出,少康便让自己的小儿子龙改为窦姓。
再如洪姓,为共工氏之后。共工氏上古时因治水有功,被封为水神。后来他与帝颛顼争天下。大禹时又因作乱被放逐到江南。共工氏的后人为纪念祖先作过水神,在共旁加水,成为洪姓。
外国及少数民族汉化后的姓
有一些姓氏,如呼延、沙陀、叱干、尉迟、贺兰、宇文、屋引、步鹿根、步六孤等,这些姓氏都是少数民族入住中原,逐步汉化而来的。大多是复姓和三字姓。还有少量的四字姓和五字姓。例如呼延,原来是北方匈奴族的一个部落名,进入中原之后,把族名作为姓氏。沙陀,原是西方少数民族的国名,进入中原后,以自己的国名为姓氏。叱干、叱罗、叱卢、叱列等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留下的姓氏。
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有这重要作用。姓氏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现实存在的纽带。
你还记得关于自己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