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卦 益 卦
卦图:
象辞: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卦辞: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传: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爻辞及其象传: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一、卦图破解
(一)卦变与天时
《益卦》是由《泰卦》变化而来的。《泰卦》先变为《既济卦》,然後《既济卦》再变为《益卦》。
《泰卦》是《益卦》的本源卦,反映《益卦》的天时。其天时为卯。卯代表一年当中的仲春之月,节气为惊蛰、春分,卯正即为春分日;卯亦代表一天当中的日出之时,时间为早晨5~7时之间,卯正即为早晨6时整。
当其时也,五行属木,五行为木,象征生命和活力。天道为生,人道重仁。仲春之月,北斗星柄指向正东方向,天行东方之德,万物萌发,生机勃勃;日出之时,万物咸动,启户始出,开始一天的行动。《礼记·月令》云: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又曰: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仲春之月承孟春之德,人道重仁,天道好生。《礼记·月令》云:(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
仲春之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天有好生之德,人道行仁,故予而勿夺,生而勿杀,庆赐遂行,毋有不当。《益卦》损上益下,就是在上者行仁德,施庆赏,务救赈,以解民不时之需。
(二)交互卦及其内涵意义
《益卦》的交互卦为《剥卦》。《剥卦》象一巨型的艮体,艮为果蓏,所以《剥卦》有硕果之象。果蓏大了,就要分享,一个人吃不了就要赏赐给下面的人。《剥卦·大象传》曰:剥,上以厚下,安宅。分享硕果,上以厚下,都是损上益下之举,所以《益卦》的内涵就是损上益下、上以厚下。
现在,国家富裕了,中央明确提出,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于是国家不仅取消了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而且每年都要从国库中拔出巨额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就是损上益下。
(三)综卦及其对比意义
《益卦》的综卦是《损卦》。损与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有损必有益,有益必有损,损益必平衡。损与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体。损的本质内涵是损下益上,诸如税收、贡赋、劳役;益的本质内涵是损上益下,诸如分封、庆赏、施赐、救赈等。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损卦》是由《否卦》变化而来,天时在仲秋之月,而《益卦》是由《泰卦》变化而来,天时在仲春之月,所以孔子在《白话帛书·要》中说:《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物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仲春万物之所出,兴盛之象;仲秋万物老衰,肃条之象,故《杂卦传》从天时上对比《损》、《益》两卦而言曰:《损》、《益》,盛衰之始也。
损益之道,损其盈而益其亏。这正如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向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四)错卦及其否定意义
《益卦》的错卦为《恒卦》。《恒》为不易之道,而《损》、《益》则为易之道。《易》有三道,为不易、变易、简易三道。这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物质的运动变化为变易之道。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易经》的不易之道,所谓《易》与天地准。人类掌握了这种不变的规律,就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把自然中纷繁复杂的现象简单化这就是《易经》的简易之道。
《恒卦》言乎天地不易之道。《恒卦·彖传》:恒,久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卦·大象传》:恒,君子以立不易方。《益卦》言乎天地变易之道。《益卦·彖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益卦·大象传》: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恒卦》言乎不变,讲究久,要求君子立不易方,而《益卦》言乎变,损益之道在乎变,要求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损益之道,就是要不断增减,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不能恒久不变,更不可见善不迁,有过不改,否则就是怙恶不悛,顽固不化。这就是《恒卦》反映出来的否定的意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