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8号,是国际妇女节,属于女人的节日,也称为女神节,清雅脱俗。现代社会,通常用女神来形容善良纯洁有才华,气质脱俗有颜值的女性。在中国古代,出现过很多关于女神的传说,她们的事件和人物故事流传至今。不过这里的女神指的是女性的神明,比如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的女娲,天宫里掌管蟠桃宴的王母娘娘、广寒宫里的嫦娥,管理百花的花仙子,巫山神女瑶姬等等。
女神是中国文学里的经典形象,无数大文豪都为她们写下最美的辞章,诗人屈原在他的《九歌》中塑造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三国时期曹植用心血凝成名篇《洛神赋》,描述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令人千年回望。而在诸位女神中,流传最广的恐怕就是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并由此演绎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天仙配》。今天就来说说宋代话本《董永遇仙传》中的女神。
一、\"董永七仙女\"VS\"牛郎织女\",谁是真正的标配?
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也叫做乞巧节,中国版的情人节。相传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皎皎明月,朝天拜祭,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姻缘巧配。但很多人容易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和\"董永七仙女\"的故事相混淆,我们各自说一下。
1、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来自古人对星象的观察。远古时代,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了对\"牵牛婺女\"自然天象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最早可见于西周时期的《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里的\"牵牛\"和\"织女\"是指两个星座的名字。
到了西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历史笔记小说《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现存文献中关于七姐诞乞巧习俗最早的文字记载。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牛郎织女开始成为神话传说,汉·刘向《淮南子》中就有:\"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人们更是将男女相爱相思的感受赋予了天上的神,添加了七夕相会的情节。东汉九原太守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道\"七月七,河鼓(指牛郎)织女二星神当会。\"大家熟知的东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里的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它使本来毫不相干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两个星座具有了人性,从而演绎出丰富动人的神话传说故事。
到南北朝.梁代,萧统《文选》中是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那么,为什么这对夫妻只能在每年七月七这天相会呢?
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看来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撂挑子不干活,激怒了天帝,从而受到惩罚。
综上所述,从汉代到魏晋,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框架基本完成:牛郎织女是因为天帝的干涉才被迫分离,女神下嫁凡人逐渐和神话传说相结合,鹊桥上相会的是牛郎织女。
2、董永与七仙女
\"牛郎织女\"和\"董永与七仙女\"是两个不同的故事,而\"董永与七仙女\"是在\"牛郎织女\"之后出现的。
七仙女,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为王母的女儿的总称。通常单独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七仙女神话最早至少见于汉代。元代赵道一《真仙通鉴》后集卷二《织女》篇:\"汉书: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这个\"汉书\",是汉代人写的书,不是班固的《汉书》,文字粗糙,说明它产生很早,也许是所有版本的祖本。
说七仙女,先要搞清楚董永是谁。董永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后世学者们认为\"七仙女\"故事中董永的原型是汉代\"高昌侯\"董永。董永的祖上董忠在王莽篡汉中因站错队被削夺爵位、查抄家产,整个董氏家族都被赶出长安,回到了祖籍千乘县。到董永这代,父亲死了,连安葬的钱都拿不出来。董永只得卖身为奴,以供父丧,是孝子的典型,很快传遍全国。董永的事迹最早见于西汉末刘向的《孝子传》,后代文献中引用董永传说大多自此书。所以真实历史中的董永,并没有和七仙女相遇。
山东嘉祥东汉晚期武梁祠后壁董永事亲石画像
这里面还有曹植的事儿,曹植乐府诗《灵芝篇》说\"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曹植靠着自己的才情,在洛神之外,又塑造了一个被孝行感动、出手相助的女神形象。
到东晋时,史学家干宝写了一本名为《搜神记》的小说集,内容十分丰富,有神仙变幻,有精灵物怪,还有人神、人鬼的恋爱等,其中保留了相当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传播较广,经久不衰。
《搜神记·卷1》写的就是董永。大意是汉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时母亲就死了,和父亲相依为命,靠种地为生。董永很孝顺,去哪儿都用小车载着父亲。父亲死了,没钱埋葬,就自卖为奴办丧事。主人知道他孝顺,给了他一万钱就让他走了。
董永行完了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仆。在路上碰见一个女子愿意做他的妻子。于是夫妻二人一起到主人家去了。董永对主人说要言而有信,有恩必报。主人问董永同行女子是谁?董永回答是妻子并且会织布。主人就要求董永妻子织一百匹绢来作为报答。结果只用了短短十天,一百匹绢就织完了。
夫妻二人回家路上,走到第一次相见的地方,那位女子就向董永辞别,说自己是天上的织女,你孝感动天,天帝命我下凡来帮你还债。如今债务已还,我要回去了。说完便凌空飞走了。
至此,牛郎织女和董永与七仙女两个传说之间就有了内在联系,通过《搜神记》董永家贫,天帝令\"天之织女\"下凡助其还债故事的广泛流传,董永故事与当时相对成熟的牛郎织女传说完美融合。
二、宋代话本《董永遇仙传》中女神形象的转变
\"说话\",又称为\"说书\",是宋代以后逐步兴起的称谓,通俗地说就是讲故事。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过:\"宋人之说话的 响是非常大的,后来的小说 ,十之八九是本于话本的。\"所谓\"话本\"则是讲故事的专业人才表演时所依的底本,类似于今天的剧本。宋代产生的白话话本小说, 实质上就是中国小说的起源。
古代说唱俑
宋代话本《董永遇仙传》写董永和织女的故事,在《搜神记》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尤其是在展现女神形象方面。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董永遇仙传》中织女的神性大减,俗世的人性骤增。具体我们通过以下方面来看:
1、 洗尽铅华,走下神坛。干宝生活的魏晋时代,人们还没有完全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还保留着对神仙的敬慕和畏惧,虔诚地相信神仙的存在,因而《搜神记》中的女神可敬、可畏而不可亲,男人们对她们不敢仰视,更不敢打听其来历、背景。比如董永对织女的身份、来历、家庭等情况一无所知,匆匆与之结合,婚后在一起仅仅生活了十多天,织女就飞升而去。而《董永遇仙传》中女神绝不像《搜神记》中的女神那样不食人间烟火,董永夫妇过的是一种踏实的日常生活,\"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衣食都要自己的辛勤劳动得来。 洗手作羹汤,十分辛苦。本来高雅脱俗的女神过起了一种平凡的生活,她身上的仙气、威严基本上消失殆尽。
2、平等的婚姻关系。《搜神记》中的女神一般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而男子则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选择的权利,更没有拒绝的权利。他们对女神心存敬畏。即使在婚后,女神也多不苟言笑,依然保持神圣的威严感,夫妻间缺少平等的感情交流。她们的特殊身份使男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给夫妻关系带来的隔膜和伤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魏晋时代这样一个重门第的时代,普通土族之男在娶了高门士族之女后惶恐不安的心态。而《董永遇仙传》中织女初见董永时,两人则各有一番自我介绍。织女自称是句容县寡妇,说自己\"欲嫁一个好心之人,甘当伏事\",主动提出\"情愿与官人结为夫妇,同到傅家还债\"。这种\"甘当伏事\"\"情愿\"的态度,对女神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这种赤裸裸、毫不掩饰的表白,反映了女神急切待嫁的心情和她在爱情问题上的大胆与热烈:一旦决定了,便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好在董永并未以织女是\"寡妇\"而鄙视她,也未责备她夫死自嫁的行为,他只是以无人为媒来推托,董永是可以推托甚至拒绝的。二人在结成婚姻关系时的地位是平等的。
3、多情的女神。《搜神记》中女神是神秘与冷漠的,婚后在人间居住的时间或长或短,但是均没有孩子,她们也没有在人间永久居住下来的愿望,总要在适当的时候重返天庭,织女在帮助董永偿完债务后即\"凌空而去\",对董永没有丝毫的留恋,可见两人之间的感情淡薄。而《董永遇仙传》中织女不再是单纯执行天帝命令的使者,而是像人间女人一样你侬我侬,一样生儿育女。当两人分别时,织女\"两泪交流\",董永亦\"仰天大哭\",他们在三个多月的共同生活中,已经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感情。当他们别后重逢时,更是\"相抱而哭\"。这里的织女显得温柔多情,与人间女子没有什么两样。
综上所述,与《搜神记》相比,宋代话本小说中的女神形象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搜神记》中的女神宛如大家闺秀,端庄严肃,宋代话本小说中的女神如小家碧玉,泼辣自信。前者与丈夫的关系比较冷淡隔膜,后者则和谐亲密;前者过是一种脱俗的生活,后者过的是一种世俗的生活。前者极力维护自己的女神身份,后者则竭力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以求与丈夫平等自在地相处。
三、《董永遇仙传》中女神形象转变的原因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学创作可以说是时代的风向标。汉赋唐诗莫不如是,宋代话本中的女神形象转变同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
- 宋王朝建立后,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统治者\"重文轻武\",扩大科举取士,以文治国。统治阶层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社会风气相对自由。这就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使得文学创作是生动的、活跃的,充满了活力而又生机勃勃。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书肆活跃,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普及。
- 宋代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异常繁荣。宋初对工商业大力扶持,制定了\"商税则例\",禁止对工商业例外征税。唐代的\"坊市\"制崩溃,交易时间没有限制,夜市繁荣。城中商铺邸店遍街,酒楼茶肆林立,商业发达,像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都是当时的繁盛之地,宋代话本创作嵌入社会活动,人物形象是立体而真实的。
《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街道
-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宋代一个以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为主体的庞大的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壮大,他们开始从农民中分离出来,另立户籍(坊郭户)。当时全国约有坊郭户98万户,人口约有 500万之多。他们要在精神上寻找一种与自己口味相符合的文化娱乐活动。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对小说创作的影响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娱乐场所也随之繁盛。无论是北宋的汴京还是南宋的临安, 都有专门用于演出的\"勾栏瓦舍\"多达50余座, 规模大的一座即可容纳数千名观众,所以话本创作考虑市场需求,必然是接地气的。
瓦舍中的演出
总之,宋代话本中的女神形象从天上走向人间,从高冷神圣到和蔼可亲这一转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阶层、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体现了新的思想观念和时代意识。董永与七仙女会在人们的世代相传中相伴永远,成就他们惊天动地的美好爱情。宋代话本中的女神为古代小说人物形象画廊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留给人们无限的思索和美好的遐想。故事再好看,那也是别人的!成为女神,靠自己!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