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

055 黄河颂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1935年为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填词,以深怀忧患与悲愤的文字以及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二、字音词义巅diān:山顶。劈pī: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 。气魄pò:魄力;气势。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浊zhuó流:浑浊的水流。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哺bǔ育:喂养,培养。榜bǎng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节):朗诵词部分,是序曲。歌颂黄河的伟大而又坚强。第二部分(第2节):歌词部分,全诗的主体。描写黄河的豪迈气势,歌颂黄河的英雄气概。五、鉴赏品读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3.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分为三层;分层标志性的句子是:啊!黄河!①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②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③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几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第二题本诗属于直接抒情,这样适合抒发豪迈的情感。示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属于这类。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略。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

066 老山界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他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二、字音词义攀pān谈:闲谈。峭qiào壁:像墙壁一样陡立的山崖。骨碌lu:滚动。咀嚼jué:1.用牙齿磨碎食物。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督dū促:监督催促。灌guàn输:1.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2.输送(思想、知识等)。苛kē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三、主题概述课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路远,表现出爬山的困难。第二部分(2~32):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五、鉴赏品读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2.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4.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四个方面的困难:①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②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③吃饭难——粮食短缺,肚子很饿;④处境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这些都体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 后 习 题 解 答第一题见鉴赏品读第1题。第二题见鉴赏品读第4题。第三题1.照着习惯和躲反映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部队的欺压,每有部队经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出现了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2.奇观奇在山路曲折迂回使火把排成之字形,火把与星光相接,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奇特、壮观的景象。其中蕴含着作者自豪、喜悦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颂扬。3.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既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嘲讽,也是为敌人军中部分士兵想抗日而不能的无奈感到惋惜,也有对红军自身战斗能力的肯定。4.笨重一词指红军队伍的装备落后、沉重,队伍庞大,人员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状况,表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后的欣慰和自豪。第四题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写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的次数之多;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像山泉在呜咽比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像波涛在澎湃形容木林被风刮动的声音。同时,作者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能够全身心沉浸、陶醉在夜景的欣赏中,忘记寒冷和危险,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豁达的情怀和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其他示例】①例句: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写出了星星的灿烂美丽,表现出一种乐观主义精神。②例句: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赏析: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优美的自然环境衬托了翻越老山界以后红军轻松愉悦的心情,营造了前途一片光明的美好意境。第五题略。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

07 7 谁是最可爱的人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他的作品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热情。他凭借长篇小说《东方》,在1982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二、字音词义放纵zòng:放任纵容;对错误的言行不加干涉,不加制止,任其发展。坚韧rèn:坚固有韧性。淳chún朴:诚实朴素。谦逊xùn:谦虚恭谨。覆fù灭:全部被消灭。奋不顾gù身:奋勇直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三、主题概述本文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赞颂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歌颂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抒发对志愿军战士无比的热爱和崇敬。第二部分(4~14):以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第三部分(15):号召人们热爱志愿军战士,再次强调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五、鉴赏品读1.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明确提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呼应文章题目,引起读者注意。2.最可爱的人需要具备哪些特点?纯洁高尚的品质,坚韧刚强的意志,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3.第3段介绍我们的战士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排比,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四个那样饱含赞颂的激情,语气整齐,情感强烈。4.课文选取了哪三个典型事例?各表现志愿军什么精神?①松骨峰战斗——革命英雄主义;②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国际主义;③防空洞中的谈话——爱国主义。5.课文结尾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议论和抒情。总结三个事例,赞扬战士可爱,引起读者共鸣;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本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松骨峰战斗,该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战士意志的坚韧刚强。第二个事例是战士马玉祥火海中救出朝鲜小孩,该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体现战士品质的纯洁高尚。第三个事例是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该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战士气质的纯朴谦逊,胸怀的美丽宽广。第二题第一则材料,松骨峰战斗的事例:第5段和第6段中采用的是综合叙述的方式,第7段则是采用了直接记述的方式。第二则材料,战士马玉祥从火海中救出朝鲜小孩的事例:第11段前半部分是综合叙述,从当他叙述到这里的时候,他说开始,转入直接记述。第三则材料,战士一席话的事例:第13段都是采用了直接记述的方式。综合叙述便于作者充分展开记叙描写,某些描写性的语句如果从人物嘴里说出来,可能会很不真切。直接记述比用第三人称显得真实自如,能够把人物的感情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兼用综合叙述和直接记述,使行文富于变化。第三题人称方面——比如第15段:用亲爱的朋友们你称呼读者,与读者交流感情与认识,语气诚恳亲切,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句式方面——比如第3段: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运用排比,句式整齐,纵情倾诉了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感情浓烈。修辞方面——比如第8段: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运用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以两个反问句回答第一个设问句,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抒发强烈感受,唤起读者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第四题示例: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的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此处有关战后阵地上烈士遗体的场面描写,有着强烈的画面感。遗体的姿势就是烈士们与敌人浴血搏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战斗姿势,详写遗体姿势,使读者联想到英雄们与敌人搏斗的壮烈情景,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第五题略。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

088 土地的誓言

预 习 重 点

一、作者简介端木蕻(hóng)(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二、字音词义碾niǎn:1.把东西轧碎、轧平或使粮食去皮所用的工具。2.滚动碾子等轧。誓shì言:宣誓时说的话。呻shēn吟:由于痛苦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山涧jiàn:山间的小水流。高粱liang:一年生草本植物。品种很多,子实除供食用外,还可酿酒和制淀粉。秆可用来编席、造纸等。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缠chán绕:1.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2.纠缠;搅扰。亘gèn古:远古。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埋葬zàng:1.掩埋尸体。2.比喻消灭;清除。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土壤rǎng: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禾稻:稻谷。丰饶:富饶。污秽huì:肮脏的东西。耻辱:声誉上所受的损害;可耻的事情。三、主题概述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以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亡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我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故乡而热血沸腾。第二部分(2):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绕,我发誓要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五、鉴赏品读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一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第一段中列举了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幽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们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3.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4.品析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以及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5.品析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6.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如何理解这两句话?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愿意为了故乡付出一切,甚至生命。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已的壮志。7.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第一段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第二段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8.本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请你联系文章具体谈一谈。其一,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其二,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其三,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知识点

099 木兰诗

预 习 重 点

一、写作背景南北朝时期,各国间长期混战,民不聊生,征兵现象屡见不鲜,人们根据所见所闻,创作了一个女子替父从军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后又经加工成乐府民歌《木兰诗》。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三、全文展示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四、主题概述这首诗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图名利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五、知识积累(一)通假字对镜花黄(帖:同贴,贴上)(二)古今异义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2.从此替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3.出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4.双兔傍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5.赏赐百千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三)一词多义1.昨夜见军(文告)对镜花黄(同贴,贴上)2.愿为鞍马(买)东买骏马(集市)3.为市鞍马(愿意)驰千里足(希望)4.不闻杼声(织布机)万里赴戎(事务)5.军百战死(将领)出郭相扶(与扶同义,扶持)(四)词类活用1.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2.愿为鞍马(名词用作动词,买)(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愿为市鞍马。(省略主语木兰;为后省略宾语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完整句子为:木兰愿为之市鞍马。)2.倒装句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问女所思何。)(六)成语积累1.磨刀霍霍:本义形容磨刀声响亮。现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六、鉴赏品读1.诗歌开头有什么作用?诗歌开头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这四句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3.分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两个不闻间隔反复,互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没有影响。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残酷。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烘托出一片喜庆气氛。9.木兰归家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10.《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的好处在哪里?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略写征战生活。这样处理使结构疏密有序,更好地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 全 文 翻 译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织布机停下来,)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木兰回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可汗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出发,晚上到达黑山头(燕山),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多年后得胜而归。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朝廷为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许多财物。可汗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她回归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女装。对着窗子梳理像云一样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子。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但当)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