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何理解?

三、卦辞破解

(上接二、象辞破解)

卦辞曰: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何理解?

(一)释字(词)

《说文》:背也。从肉北声。《正字通》:背,身之阴也。《释名》:背,倍也,在後称也。

背从肉北声,实际上,背从肉从北,北亦声。北是背的初文,即本源字。北的甲骨文字开就是两个人相背而立,不相对也。月指肉体。故背的本义指身体的後面,这里用作动词,指背对着。

不获

这里指看不到。

《说文》:庭,宫中也。《玉篇》:庭,堂阶前也。

庭的本意是指台阶下空旷的地方,这里指大门内的院中,是内部空间。


(二)释义

「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何理解?

《艮卦》天时为寅,寅代表一年当中的孟春之月或一天当中的平旦之时,是万物复苏的时候。万物复苏则始动,动乎内而未出也。《艮卦》言乎艮,艮者,止也。可见,艮其止,非不动也,而顺乎天时,动乎内而未出也。比如孟春之月,蛰虫草木复苏,动乎内而未出也。比如平旦之时,人们开始起床洗漱,却还没有走出院门行动。可见,艮其止,止其所应止,而非不动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失其时也。艮其止,应时而动也。

《艮卦》六爻,两两不相应,象人背靠背站着,彼此不能看见对方,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艮其背,不获其身说明人与人已经站在一起,但却还没有正面交往,没有发生联系。

「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何理解?

《艮卦》内艮外艮,艮为门阙。内艮象征户门,外艮象征院门,故《艮卦》六爻象在两门之间。户门与院门之间为庭院,故曰庭。《艮卦》是由《临卦》变化而来的,卦变时有爻行动,象人在庭院中行走,故曰行其庭。前面讲到艮其皆,不获其身,不获其身,就是彼此看不见对方,故曰不见其人。

《艮卦》天时为寅,寅代表一年当中的孟春之月或一天当中的平旦之时。孟春之月,是万物复苏的时候,但蛰虫草木虽然复苏,却未出也。平旦之时,是人起床洗漱之时,还未开门外出。故寅时,虽然万物复苏,未相见也;虽然已经起床,但外面天气还是一片漆黑,人与人不能相见也。这是自然现象,故曰无咎。


四、彖传破解

彖传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何理解?

(一)释字(词):

光明

光是动词,是发扬、光大的意思,即使……显著或使……光大的意思。明在这里指事物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就象太阳不断升起,越来越明亮。

相与

指交往、发生联系。

敌应

指上下卦对应爻为同性,同性相敌,异性相援。敌应即不应,不相应援。


(二)彖传释义:

本《彖传》共分两句,对卦辞进行解释。

「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何理解?

第一句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为止,止其所也。这一句解释了卦辞中的卦名——艮。本《彖传》指出,艮为止。艮其止,非不动也,而是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艮卦》天时为寅,寅代表一年当中的孟春之月或一天当中的平旦之时。孟春之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是万物初动之时,蛰虫草木初动而未出也,出则为时尚早,恐受冻害,故应止。平旦之时,是人起床洗漱之时,还未开门外出也,天气尚黑,不宜出门,故亦应止。故艮其止,非不动也,动而顺乎其时,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也。

「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何理解?

第二句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这一句解释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卦辞所谓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就是因为《艮卦》上下卦所对应的爻均为同性,同性相敌,异性相援;相敌则不相应援,互不交往。故曰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上下敌应,互不相与,就象两个人虽然并立在一起,却是相背而立,而不能见其面,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艮卦》内艮外艮,艮为门,内艮象征户门,外艮象征院门,户门与院门之间为庭院,故曰庭。由于 艮其背,不获其身,故行于庭也不能见其人,故曰行其庭不见其人。《艮卦》天时为寅,万物复苏于内而未外出,故不相见也,这是自然现象,顺时而为,故无咎也。

「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何理解?

「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何理解?

专栏
看周易64卦完整精讲,学先人智慧
作者:学国学网
199币
634人已购
查看
「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如何理解?

专栏
周易登堂
作者:子夏故坛
36币
292人已购
查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