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吴文双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桄(guang)锁子,汉语词汇没有这个名词,我是根据方言土语所表达的意思写出这三个字的。
它是一种民间风俗,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并极具仪式感。举行这种仪式的心愿,是祈求家里的孩子能够保命不至于夭折。这个风俗不是很普遍,三里五村的没有几家举办,我是有幸亲历者之一。
或许是家族祖坟风水不好,人丁不够兴旺。祖上三代单传,到我这里就显得金贵了点,生下来就认在灶王爷跟前,成为他老神仙的干儿子,以期得到保佑长命百岁。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夜晚,家人就会给灶王爷摆上供品,并扎上神马,拌上草料;把我拉到神像前烧香磕头,祷告一番。然后把三四枚铜钱用红线绳编起来,挂到我的脖子上,这就是桄锁子,算是把命锁住了,直到正月十六才可以摘下保存起来。从一岁开始直到十二岁,年年如此。
年满十二岁,也许是觉着贱命得保,就可以把锁子打开了,于是遍请亲戚邻居举行开锁子仪式。
这个仪式很隆重。
院子中间摆一张八仙桌,桌铺红布,呈放供品点燃香烛,并把十二挂锁子顺桌沿摆放。桌子下放一个草垫子,桌子前放一个小板凳,再往前摆几个大笸箩。
家族长宣布仪式开始,把身穿红绸袄的我叫过来坐在桌子下,小板凳上坐一个邻家小孩,充当小狗。邻居们为此事专门在家做好馒头、焦饼、面泡子等食品,(这在六十年代的生活困难时期,实属不易),拿来先递给那个小狗咬一口,他再递给我咬一口,然后他再放到前面的笸箩里。邻居开始口中念念有词,说一些祝福吉祥话,边说边围着桌子正转三圈倒转三圈,然后解下锁子上的一枚铜钱带走。
记得那是在农历七月末,天气还比较热,再加上亲戚邻居多,时间长,年少的我真是像渡劫一样遭受了一次大罪。首先是穿着那件红绸袄,热的简直受不了,浑身汗如雨下。二是一大上午的时间,坐在那里动也不能动,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难熬。三是开始时有好吃的,感觉很兴奋,每一份都大口的咬,还没到仪式半截就吃饱了。但是后来的还必须吃,只好用牙磕一点应付。那天的食品可是有三大笸箩啊。
等到所有的亲戚邻居到齐,鞭炮齐鸣,舅舅甩三下马鞭把我从桌子下赶出来,仪式才算结束。当然,酒席是少不了的。
这个习俗现在几乎断绝了。
中国的乡风乡俗和民间故事很多,每一种风俗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赋予它丰富多彩的仪式。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人们思之所想,心之所愿。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孝亲祭天,保佑平安;或添丁发财,家业兴旺。看是迷信,实则是精神寄托。
二零二一年,农历七月
作者:吴文双,诗词爱好者,现为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其多首诗词、散文刊发于多家报刊。
壹点号心梦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